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0)
2023(10585)
2022(9083)
2021(8602)
2020(7499)
2019(17899)
2018(17709)
2017(34219)
2016(18514)
2015(21510)
2014(21569)
2013(21594)
2012(20126)
2011(18383)
2010(18614)
2009(17400)
2008(17294)
2007(15392)
2006(13151)
2005(11769)
作者
(53969)
(45326)
(45284)
(43243)
(28561)
(21568)
(20625)
(17793)
(16986)
(16184)
(15404)
(15173)
(14574)
(14263)
(14156)
(14129)
(13554)
(13458)
(13078)
(12912)
(11369)
(11212)
(11189)
(10238)
(10226)
(10219)
(9994)
(9926)
(9120)
(9056)
学科
(88059)
经济(87991)
(48205)
管理(48093)
方法(42861)
数学(38840)
数学方法(38263)
(38115)
企业(38115)
中国(23629)
(22341)
(18083)
贸易(18074)
(17634)
(17440)
业经(17284)
地方(16019)
(15597)
农业(14433)
(14318)
(12204)
理论(12128)
(12042)
银行(12021)
技术(11977)
产业(11768)
(11562)
金融(11560)
(11525)
环境(11468)
机构
学院(273299)
大学(273273)
(122251)
经济(120082)
管理(105102)
研究(95439)
理学(90964)
理学院(89968)
管理学(88233)
管理学院(87733)
中国(72374)
(58171)
科学(57268)
(51324)
(48696)
(45364)
研究所(44482)
中心(43065)
财经(41665)
业大(39865)
(39059)
经济学(39016)
(37884)
北京(37350)
农业(35905)
经济学院(35366)
(34417)
师范(34095)
(33724)
(31119)
基金
项目(180956)
科学(142599)
基金(132191)
研究(131290)
(115331)
国家(114486)
科学基金(97570)
社会(83985)
社会科(79839)
社会科学(79817)
(69693)
基金项目(68898)
自然(62351)
自然科(60975)
自然科学(60959)
教育(60763)
自然科学基金(59882)
(59209)
资助(56306)
编号(52315)
成果(42160)
重点(41270)
(41102)
(40307)
(37936)
课题(36619)
创新(35531)
国家社会(35359)
教育部(35244)
科研(34734)
期刊
(129013)
经济(129013)
研究(79218)
中国(51339)
学报(41028)
(40919)
科学(39263)
(38671)
管理(37803)
大学(31031)
学学(29231)
农业(28104)
教育(26728)
技术(25425)
经济研究(22694)
(22411)
金融(22411)
财经(20800)
业经(20433)
(18112)
问题(17609)
统计(16755)
(16617)
(15887)
技术经济(15405)
(14867)
世界(14028)
国际(13611)
决策(13571)
商业(12915)
共检索到398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王德文  曲玥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冲击,与各地区、产业乃至企业本身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相关的,即在危机条件下,过时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最先遭到冲击。因此,摆脱危机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地区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大国假设下,本文延伸了雁阵模型的解释和预测范围,从经验上实证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区制造业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格局变化,即东北和中部地区比沿海地区有更快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速度和贡献率。通过实现产业在东中西部三类地区的重新布局,即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回归其劳动力丰富比较优势的同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延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桥  张敏  
需求跟随模式是目前区域经济创新的主要形式,当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果实现产业顺利转型着重在于破坏原有模式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从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角度看,熊彼特的破坏性创造理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故需要建立一个以大国雁阵式的区域创新分析范式。结合当前我国各地区在"二元化"和"混合型"经济上的差异情况,文章从技术基础、人力资源、自然禀赋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实现大国雁阵模式的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根年  许紫岳  张杰  
尽管人们对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梯度转移并藉此实现东中西部地区间协调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在学术界对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中国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活动(从业劳动力、固定资产)和产业规模(总产值)数据,借鉴物理学重心测定方法,获取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重心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直观反映中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迁轨迹,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期内28个二位数制造产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迹象;采用制造业总产值份额/劳动力份额比指标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检验观察期内异质性大国区间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有利于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改进的动力支撑;进而从异质性大国区间工业化发展进程...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苏庆义  王奉龙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形成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通过现实观察分析中国大国雁阵模式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确实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形成了大国雁阵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发生具有省份的异质性,不同省份转出或承接产业的情况不同,而且中部和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情况不同。大国雁阵模式的演进并非是线性的,会出现停滞甚至是逆转的情况,而且其推进速度较慢。中国未来应该更加主动地推进自身的大国雁阵模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华军  雷名雨  
产业结构演进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变动是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而结构红利则是产业结构演进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影响效应的直接体现。本文考察了中国整体及分省结构红利在演变趋势上的形态特征,探究了结构红利与"结构性加速"和"结构性减速"的内在联系,并从地区异质性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结构红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将结构红利的时间演变趋势与空间分布规律相结合,探索了中国四大板块的结构红利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形成的大国"雁阵"模式及其演变特征。本文的研究为缓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冲击以及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证支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其仔  
本文基于能力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对产业进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区之间是否已发生雁阵式产业升级,以及能否通过雁阵式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无论是利用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还是新的产业分类方法进行分析,中国已经发生了雁阵式产业升级现象,而且进入到了雁阵式产业升级的第二阶段,东部地区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时,其自身的产业升级方向并不十分明晰;通过对地区间比较优势演化的分析,本文还发现,在雁阵式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国正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通过实施雁阵式产业升级战略,克服中等收入国家可能面临的"比较优势断档"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赵德昭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治理的充分关注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财政收支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税收分享机制的崭新视角来研究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粘性问题,并尝试提出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本文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扩大税源税基、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治理能力,进而对就地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产业转移粘性是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没有在我国区域之间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区域间税收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产业转移粘性。我国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其可以在区域内部独立完成若干周期的雁阵式产业转移,进而形成就地城镇化推进的“大国雁阵模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雯轩  李晓华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久文  胡安俊  
调整空间结构,是目前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首先根据我国四大板块经济份额的变化关系将我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以雁阵模式为理论起点,分析了中国国际角色巨变、区位模式转换与中国产业聚集的内在关联。文章认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主导下的企业区位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在建设"世界工厂"与"世界市场"双重愿景下,分析了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未来走向。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荣艳  
本文利用RCA指标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考察了东亚各经济体生产者服务贸易结构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与东亚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生产者服务贸易,随着东亚各经济体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也得以快速发展;从生产者服务贸易总体上看,其发展依然遵循"雁阵"主导的产业转移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智波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归因矩阵模型定量分析了拉动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解释产业结构变动和影响因素变动的原因与政策含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菁   赵娟   杨梦洁  
随着国际分工重构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利用工业智能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与WIOD投入产出表,考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产业雁阵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加剧了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则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国家经济越强劲、人口红利越消退,工业机器人延缓产业转移效果越显著,并且高度自动化在后人口红利时期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通过劳动结构和劳动收入影响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则对“雁头”和“雁尾”产业影响差异较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深化人口红利,分类推进产业分工转移和转型升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菁   赵娟   杨梦洁  
随着国际分工重构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利用工业智能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IFR机器人数据与WIOD投入产出表,考察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如何影响产业雁阵效应。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显著加剧了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则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国家经济越强劲、人口红利越消退,工业机器人延缓产业转移效果越显著,并且高度自动化在后人口红利时期能够显著延缓产业转移。工业机器人通过劳动结构和劳动收入影响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则对“雁头”和“雁尾”产业影响差异较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以深化人口红利,分类推进产业分工转移和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鹰飞  LI Yuanfei  
本文通过将生产网络引入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对GDP、福利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证明在较为一般的假设条件下,GDP(从而财政支出乘数)以及家庭福利与财政支出的部门配置无关,但产业结构受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影响。基于对部门财政支出结构效应的分解,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财政支出部门配置的边际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将财政支出从"高污染、高耗能"的限制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1元最多可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与限制产业相比提高0.9958元。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有望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即先从"稳增长"视角决定财政支出总量,再从"调结构"视角将财政支出配置在不同部门,从而为财政政策实施提供了新启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先军  曹家和  
汇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节变量,其变动始终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息息相关。通过构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汇率驱动模型,发现汇率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影响程度包括四个因素,即产业的进口比重、产业的出口比重、产业的国外投入比重和产业的国外需求弹性,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汇率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中国的第二、第三产业影响较大,与模型结论不谋而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