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5)
- 2023(13515)
- 2022(11670)
- 2021(11165)
- 2020(9417)
- 2019(21992)
- 2018(21807)
- 2017(42544)
- 2016(22774)
- 2015(25367)
- 2014(24914)
- 2013(24792)
- 2012(22753)
- 2011(20537)
- 2010(20255)
- 2009(18324)
- 2008(17769)
- 2007(15241)
- 2006(13217)
- 2005(11752)
- 学科
- 济(95527)
- 经济(95435)
- 管理(60538)
- 业(58876)
- 企(48591)
- 企业(48591)
- 方法(43212)
- 数学(37676)
- 数学方法(37305)
- 中国(26354)
- 农(24283)
- 业经(21767)
- 财(20972)
- 学(20753)
- 贸(19761)
- 贸易(19752)
- 易(19277)
- 地方(18325)
- 制(16893)
- 农业(15862)
- 和(14815)
- 技术(14546)
- 产业(14409)
- 理论(14113)
- 银(13865)
- 银行(13824)
- 环境(13818)
- 行(13293)
- 融(13141)
- 金融(13139)
- 机构
- 大学(320784)
- 学院(317254)
- 济(133248)
- 经济(130706)
- 管理(127101)
- 研究(111308)
- 理学(110730)
- 理学院(109497)
- 管理学(107760)
- 管理学院(107205)
- 中国(82645)
- 京(69147)
- 科学(68753)
- 财(57041)
- 所(55314)
- 研究所(51058)
- 中心(49250)
- 农(49097)
- 财经(46916)
- 业大(46394)
- 北京(44184)
- 江(43393)
- 经(42935)
- 范(41948)
- 师范(41560)
- 经济学(40930)
- 院(40751)
- 农业(38539)
- 经济学院(37008)
- 州(35298)
- 基金
- 项目(223094)
- 科学(176630)
- 基金(164383)
- 研究(162465)
- 家(143917)
- 国家(142842)
- 科学基金(122574)
- 社会(103557)
- 社会科(98241)
- 社会科学(98217)
- 基金项目(87594)
- 省(84067)
- 自然(79754)
- 自然科(77938)
- 自然科学(77920)
- 自然科学基金(76546)
- 教育(72940)
- 划(71929)
- 资助(67815)
- 编号(64538)
- 成果(51932)
- 重点(50213)
- 部(49957)
- 发(48298)
- 创(46463)
- 课题(44104)
- 创新(43392)
- 国家社会(43242)
- 教育部(42818)
- 科研(42781)
- 期刊
- 济(140155)
- 经济(140155)
- 研究(94593)
- 中国(56041)
- 学报(50253)
- 科学(47788)
- 管理(45875)
- 农(43746)
- 财(40087)
- 大学(37829)
- 学学(35528)
- 教育(31798)
- 农业(31152)
- 技术(25796)
- 融(24132)
- 金融(24132)
- 经济研究(24078)
- 财经(22527)
- 业经(22309)
- 经(19358)
- 问题(18432)
- 图书(17359)
- 业(16860)
- 科技(15750)
- 技术经济(15533)
- 理论(15208)
- 贸(15066)
- 资源(14388)
- 世界(14303)
- 现代(14154)
共检索到453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以2002年以来的中国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动特征,通过测算其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网络密度、中心度、子群分布等结构分析指标,并指标对比,对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产业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新常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以2002年以来的中国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数据,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动特征,通过测算其平均最短距离、聚类系数、网络密度、中心度、子群分布等结构分析指标,并指标对比,对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结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产业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新常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茂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和OECD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中国产业关联网络模型。使用复杂网络软件分析和比较了1996—2011年中国产业网络关联网络的拓扑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96—2011年期间,前向关联效应最强的行业从生活性服务业逐步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效应最强的行业主要是计算机及相关活动产业;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度分布与泊松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该网络总体上应属于异质性网络;中国产业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网络的最大直径不超过5,且平均距离在不断缩小;中国产业关联网络的环向关联程度逐渐提高,产业间技
关键词:
产业关联 复杂网络 拓扑特征 产业经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文章利用引力系数构建30个省份间的关联关系网络,在对该网络的无标度分布、小世界效应等统计性质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评估其网络分布中的整体结构特征、个体位置指针以及群体结构指针。结果发现:该网络是符合具有弱小世界效应的网络类型,其度分布是幂律值为1.022的无标度分布。而且是具有良好通达性的低密度网络,省份间的信息传输效率较高,存在着一定多重叠加性;关联关系分布普遍存在,省份间等级结构较高,但并非“等级森严”。整体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不太明显,但子网核心边缘结构突出,子网内部和跨子网能源流动均不容忽视。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凡琳 陆军
着眼于“双碳”目标要求,聚焦产业间的碳传导现象,通过引入网络分析思路与方法,以探究推动中国产业体系碳达峰的政策优化思路。在量化各类产业碳排放规模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8—2016年中国38个产业间的碳流向及其传导网络特征进行识别并分析结构特征。进一步以碳传导特征为依据,运用块模型分析将产业划归为净溢出型、净吸收型、溢出型中介和吸收型中介四类。根据各类产业间碳传导特征差异,提出组建产业减碳“联盟”、合理调节溢出与吸收型产业的结构占比等建议,旨在助力工业全面碳达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驱动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梦宇 马晓君 刘明花 陈瑞敏
文章基于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Markov模型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总体和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趋势。2021年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2)样本期内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为核心的空间关联网络,此网络通达性较强、等级性较低,网络较为稳定,网络密度上升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区省份数量增加,边缘区之间的网络密度相对较低。(4)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是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巍 王婷 周世军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传甲 王成军
文章以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并系统分析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联通性、稳定性和等级性,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人均GDP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的地区相似性以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有助于关联网络的形成。加强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发挥省际关联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将有利于省际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龙雄伟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运用我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建立反映产业结构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网络的特征,并引入复杂网络指标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龙雄伟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视角,运用我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建立反映产业结构的复杂网络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网络的特征,并引入复杂网络指标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