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90)
2023(6571)
2022(5384)
2021(4966)
2020(3963)
2019(9516)
2018(9110)
2017(16967)
2016(9131)
2015(10675)
2014(10338)
2013(10749)
2012(10207)
2011(9556)
2010(9178)
2009(8219)
2008(8005)
2007(6992)
2006(6205)
2005(5815)
作者
(28805)
(24001)
(23784)
(22773)
(15449)
(11566)
(10669)
(9515)
(9473)
(8641)
(8337)
(8144)
(7989)
(7889)
(7777)
(7651)
(7335)
(7103)
(6983)
(6770)
(5993)
(5922)
(5921)
(5557)
(5480)
(5411)
(5299)
(5022)
(4981)
(4827)
学科
(44670)
经济(44629)
管理(25095)
方法(20067)
(19682)
数学(18369)
数学方法(18213)
中国(15556)
(14972)
企业(14972)
环境(12048)
(11176)
贸易(11166)
(11006)
(10740)
(9655)
(8250)
(7624)
(7432)
业经(7329)
(7144)
(6708)
银行(6684)
(6557)
关系(6542)
(6526)
(6474)
金融(6474)
(6358)
地方(6202)
机构
大学(141233)
学院(136306)
(67446)
经济(66517)
研究(58963)
管理(48594)
中国(45359)
理学(41651)
理学院(41134)
管理学(40438)
管理学院(40218)
科学(35365)
(32184)
(30762)
研究所(28359)
(27361)
(26543)
中心(24766)
经济学(22691)
财经(22042)
(21586)
农业(21275)
北京(21272)
业大(21009)
(20511)
经济学院(20398)
科学院(18917)
(18430)
财经大学(16746)
研究院(16739)
基金
项目(94127)
科学(74587)
基金(72369)
(66425)
国家(66035)
研究(63787)
科学基金(54674)
社会(43113)
社会科(41092)
社会科学(41085)
基金项目(36751)
自然(35910)
自然科(35117)
自然科学(35102)
自然科学基金(34520)
(32117)
资助(31128)
(29864)
教育(27981)
(22518)
重点(22356)
中国(21721)
编号(21335)
(21189)
国家社会(19865)
(18941)
教育部(18867)
科研(18767)
计划(18316)
创新(18031)
期刊
(69401)
经济(69401)
研究(44010)
中国(29012)
学报(26233)
科学(24554)
(23185)
大学(19562)
管理(19402)
(18885)
学学(18572)
农业(16417)
经济研究(13063)
(12307)
金融(12307)
财经(11569)
(10876)
(10577)
技术(10401)
世界(10222)
(10210)
教育(10152)
国际(10145)
问题(9631)
业经(7782)
统计(7514)
技术经济(7208)
资源(6979)
业大(6406)
(6337)
共检索到211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翠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_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跃中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未来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因素作合理的假定 ,可以对中国未来 2 0年该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梓睿  张宏武  
以中国区域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效率分析的前提下,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各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上下起伏不稳定的态势;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凹"型走势,其中东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文化  樊桦  李连成  杨洪年  
交通运输是目前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下,加快交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莹  廖翠萍  赵黛青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交通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通过预测不同情景下广东省2020年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分析不同政策选择对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梳理出广东省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董会忠  郭雪莲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滨霞  周东海  蒋远营  
近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需求持续走高,雾霾、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在能源消费迅速激增的背景下,分析交通运输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5—2016年运输业对碳排放的四个诱发因素,采用贝叶斯MCMC估计方法,建立多元时变参数TVP-SV回归模型,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对碳排放的时变成因。结果表明,CO_2对四个驱动因素的弹性均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能源强度在碳排放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私家车因素对碳排放的传导强度逐年增强,而客运和货运的传导强度逐渐减弱;在减排方面,私家车数量的影响比货运和客运更为关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紫薇  袁长伟  云虹  
为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通径分析模型。模型引入了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能源结构、交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通径系数,并对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例应用结果显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达到0.9883。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影响碳排放量的各因素间相互影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玲  丁浩  
低碳经济时代,石油价格变动对能源系统碳减排潜力的影响值得重视。本文在对未来2 0年内油价总体走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油价水平下能源系统内电力、交通运输行业能源选择及其碳减排潜力的变化进行了情景分析。从整体上看,即使考虑气候政策的约束,油价变动给能源系统碳减排潜力带来的影响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欧阳斌  郭杰  李忠奎  褚春超  
以系统分析法、ASIF方法学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战略分析框架,立足国情探讨了我国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提出了强化需求管理、优化交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加强低碳创新、提升低碳能力等六个方面的战略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