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1)
- 2023(10393)
- 2022(8858)
- 2021(8217)
- 2020(7050)
- 2019(16884)
- 2018(16528)
- 2017(32346)
- 2016(17407)
- 2015(19468)
- 2014(19242)
- 2013(19343)
- 2012(18227)
- 2011(16633)
- 2010(16260)
- 2009(14921)
- 2008(14837)
- 2007(13191)
- 2006(11352)
- 2005(10445)
- 学科
- 济(78877)
- 经济(78817)
- 管理(45349)
- 业(42262)
- 方法(36528)
- 数学(33023)
- 企(32985)
- 企业(32985)
- 数学方法(32753)
- 中国(23203)
- 农(19431)
- 贸(18333)
- 贸易(18326)
- 易(17891)
- 财(17736)
- 学(16702)
- 业经(15294)
- 环境(14696)
- 制(14213)
- 地方(14164)
- 农业(12460)
- 银(12237)
- 银行(12208)
- 和(12000)
- 行(11758)
- 融(11698)
- 金融(11696)
- 务(10587)
- 财务(10552)
- 财务管理(10525)
- 机构
- 大学(253079)
- 学院(249434)
- 济(112735)
- 经济(110696)
- 管理(93695)
- 研究(90505)
- 理学(81005)
- 理学院(80018)
- 管理学(78689)
- 管理学院(78217)
- 中国(68811)
- 科学(54614)
- 京(54245)
- 财(48312)
- 所(45837)
- 农(42230)
- 研究所(42060)
- 中心(40872)
- 财经(39427)
- 经济学(36894)
- 业大(36443)
- 经(36004)
- 江(35294)
- 北京(34609)
- 农业(33530)
- 经济学院(33480)
- 院(32522)
- 范(32481)
- 师范(32149)
- 财经大学(29390)
- 基金
- 项目(167663)
- 科学(132979)
- 基金(125589)
- 研究(119560)
- 家(110522)
- 国家(109783)
- 科学基金(93516)
- 社会(78484)
- 社会科(74652)
- 社会科学(74632)
- 基金项目(66451)
- 省(62222)
- 自然(60174)
- 自然科(58838)
- 自然科学(58819)
- 自然科学基金(57780)
- 教育(54082)
- 划(53838)
- 资助(51796)
- 编号(46088)
- 部(38645)
- 重点(38373)
- 成果(37051)
- 发(36856)
- 创(34479)
- 国家社会(34063)
- 教育部(33079)
- 科研(32706)
- 创新(32499)
- 中国(32299)
- 期刊
- 济(117363)
- 经济(117363)
- 研究(73472)
- 中国(45258)
- 学报(40479)
- 科学(37619)
- 农(36979)
- 财(36265)
- 管理(32098)
- 大学(30103)
- 学学(28377)
- 农业(25227)
- 融(21304)
- 金融(21304)
- 经济研究(20978)
- 教育(20543)
- 技术(20373)
- 财经(19802)
- 业经(17494)
- 经(17158)
- 问题(16324)
- 贸(15271)
- 业(14912)
- 技术经济(13247)
- 世界(13102)
- 国际(12914)
- 统计(12800)
- 图书(11911)
- 版(11654)
- 理论(11300)
共检索到363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庆琦 赵嵩正 肖伟
为了应对交通运输需求上涨和能源危机的挑战,有必要挖掘结构性节能潜力。文章选取1988~2008年GDP、各模式运输周转量和能耗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交通运输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由此建立VEC模型。对VEC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不仅有利于降低能源强度和经济的交通运输依存度,也对自身进一步优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鉴于此,提出了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包括:体制改革、模式协作、市场细分和需求管理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耗 结构 量化分析 VEC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紫薇 袁长伟 云虹
为分析各因素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文章构建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通径分析模型。模型引入了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能源结构、交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求得通径系数,并对影响因子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实例应用结果显示: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达到0.9883。结果表明模型能描述影响碳排放量的各因素间相互影响。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碳排放 通径分析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吉雪强 刘慧敏 张跃松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测算省际土地利用碳排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应用QAP回归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空间网络特征,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性和稳定性整体增强。(2)东部沿海省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长期处于核心位置,西北与东北地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随着经济发展,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加强。(3)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所在板块是空间关联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东部沿海省市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4)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创新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林地比重、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建议土地利用减排政策设计时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其特征的可能影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育红
从动态分析角度构建交通运输碳排放相关指数模型,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碳排放及其空间转移差异。结果发现:2000~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的交通运输碳排放规模以年均11.01%的增长率趋增,其强度以年均0.045%的下降率渐减。青海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内向,低碳排放质量最高;宁夏的排放质量渐而提升。陕西、新疆、甘肃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转移双外向,低碳发展相对滞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洁 张晓明 王建伟 李琳娜
引入"重心"概念和分析模型,采用1996~2010年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终端能源消耗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数据,计算出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的地理坐标,并通过15年间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全国碳排放和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全国碳排放重心和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移动轨迹均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中西部衔接区域,东、西部区域差异均大于南、北方区域差异;两组重心移动轨迹都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相关性不显著;碳排放重心总体上往西南移动,与地理几何中心相比,东、西部区域差异在缩小,南、北方区域差异在扩大,交通运输碳排放重心无明显的方向性发展趋势,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翠
本文利用交通运输部门运输产品的历史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预测了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的运输产品,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并计算了潜在的节能能力。研究结果发现:①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通运输量还会处于高速增长期;②伴随着交通运输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③在2050年,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占全社的比重、排放的CO_2占全社会的比重分别是16%和14%左右,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比重;④通过对节能潜力的分析,发现交通模式的改变会增加能源消费量,而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的作用非...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兰梓睿 张宏武
以中国区域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效率分析的前提下,基于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各个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率在样本期间呈现出上下起伏不稳定的态势;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率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凹"型走势,其中东部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陶新 曾熬志
基于1995~2010年中国28省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交通碳排放所隐藏在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背后的内在机制;采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28个省市的交通碳排放量的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倾向,各省市的平均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相同,但各省市的自发交通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交通碳排放量较高,西部地区较低;②其间,中国交通碳排放虽然不存在一致σ收敛,但存在16阶段(年)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β绝对收敛速度约为8.3%;③在长期均衡状态下,人均GDP、城市建成区面积、车均能耗对交通碳排放的弹性分别约为0.93...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跃中
中国交通运输部门未来能源的需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因素作合理的假定 ,可以对中国未来 2 0年该部门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文菡 陈小龙 狄乾斌
[目的]推进绿色生态养殖,科学把握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更为双碳目标下农业低碳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方法]文章创新性地从空间关联视角关注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以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QAP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双碳”目标驱动下,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提升态势;但各省市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显著,沿海及沿河地区渔业碳排放效率普遍较高。②中国各省市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密度、关联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渔业碳排放效率网络更加均衡稳定。③各省市在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地位及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渔业发达省市在网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西北、西南和东北省市则由于渔业经济基础差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在网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中部省市借助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桥梁”与“中介”作用。④养殖品种结构、渔业技术、碳汇量、基础设施、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养殖密度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影响了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结论]目前,中国渔业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潜力;应重视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联动效应,通过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密度调整及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中国渔业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伟 李琳娜 高洁
引入信息熵理论,计算1996年~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及结构转换速度系数和转换方向系数,研究了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信息熵在1.3~1.46之间呈现出略微的w型波动规律;均衡度维持在0.7左右,偏大且稳定;天然气的转换方向系数持续高于其他能源。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发生突变,而是在稳定中缓慢变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系统能源使用多元化;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天然气消耗的增加引起的。
关键词:
信息熵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结构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