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62)
2023(13942)
2022(11615)
2021(10636)
2020(8834)
2019(20542)
2018(20383)
2017(38868)
2016(21158)
2015(23869)
2014(24216)
2013(24105)
2012(22841)
2011(20927)
2010(21153)
2009(19673)
2008(19722)
2007(17793)
2006(15853)
2005(14963)
作者
(62555)
(52232)
(52228)
(49819)
(33395)
(25062)
(23886)
(20313)
(20034)
(18634)
(17992)
(17452)
(16909)
(16718)
(16440)
(16300)
(15572)
(15567)
(15128)
(15091)
(13326)
(12928)
(12789)
(11950)
(11871)
(11838)
(11713)
(11689)
(10568)
(10567)
学科
(100452)
经济(100361)
管理(53357)
(53351)
(39590)
企业(39590)
方法(37326)
中国(33346)
数学(32667)
数学方法(32414)
(29319)
地方(25525)
业经(22068)
(20567)
(20189)
贸易(20173)
农业(19593)
(19483)
(18958)
(18772)
(16894)
银行(16861)
(16392)
金融(16390)
(16339)
(15784)
环境(14538)
(14050)
地方经济(13662)
(13089)
机构
大学(308414)
学院(307628)
(136167)
经济(133507)
研究(117241)
管理(110728)
理学(93399)
理学院(92203)
管理学(90704)
中国(90325)
管理学院(90106)
科学(69731)
(68094)
(60989)
(60868)
(55367)
研究所(55151)
中心(52176)
(47752)
财经(47513)
北京(44302)
业大(43975)
农业(43313)
(43138)
经济学(43137)
(42832)
师范(42424)
(41669)
经济学院(38867)
(38059)
基金
项目(195343)
科学(153174)
研究(144548)
基金(140699)
(123032)
国家(121993)
科学基金(102591)
社会(92769)
社会科(87860)
社会科学(87837)
(74999)
基金项目(73254)
教育(65629)
(63957)
自然(63012)
自然科(61538)
自然科学(61520)
自然科学基金(60445)
编号(58379)
资助(57777)
成果(48652)
(48166)
重点(44940)
(43981)
课题(41577)
(40028)
发展(39193)
国家社会(39170)
(38567)
创新(37645)
期刊
(159163)
经济(159163)
研究(98688)
中国(68548)
(52643)
学报(48300)
(45826)
科学(45303)
管理(42042)
大学(36259)
教育(35930)
农业(35817)
学学(33726)
(32899)
金融(32899)
技术(27053)
经济研究(26505)
业经(25680)
财经(24017)
问题(21680)
(20850)
(20079)
(19000)
国际(17331)
世界(17184)
技术经济(15981)
图书(15364)
(14356)
商业(14179)
统计(13994)
共检索到486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盛磊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借鉴国际比较研究,探索中国交通现代化之路径,按照"交通—经济—社会—生态"内在逻辑关系,提出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胡焕庸线"两侧差异化发展的交通格局,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及2049年交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趋势作出展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黄贤金  揣小伟  朱振宇  汪煜  
城镇建设用地在利用和扩张过程中承载和拉动着大量的碳排放。揭示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差异,并探讨其驱动因素,能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碳减排工作和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和GIS技术,提出了边界阈值法,对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并综合相关文献中的碳排放估算方法对其所承载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研究表明:①边界阈值法提取结果的检验结果较好,优于经验阈值法和邻域分析法。②胡焕庸线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2000—2013年东、西两侧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比从95:5变为92:8,差异缩小。③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以高碳排放为代价的,2000—2013年东、西两侧年碳排放量比值从93:7变为90:10,差异缩小。④东、西两侧的城镇建设用地每增加1 km2时,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增长1.79万t和2.58万t。因此,国家在继续重视碳排放量较大的东部地区的同时,也应重视西部地区加剧的高碳排放问题。可通过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式扩张、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手段促使西部地区走上集约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莎  胡最  郑文武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特征的真实写照,科学地刻画了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特征。定量模拟该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可以为国家实现能源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论文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年),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 SD)与灰色模型构建了胡焕庸线能源消耗空间格局预测模型(HLECSM-SD);再以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50 km×50 km空间格网,模拟2020年并预测2021—2025年"胡焕庸线"东西两侧能源消耗的空间格局,设置3种情景方案分析中国能源消耗情况。结果表明:(1) HLECSM-SD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2)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3)该线两侧的能源消耗量增长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且东侧的增长率低于西侧。(4)在胡焕庸线东侧,煤炭消耗量具有"北部多、南部少"的空间特征,这与中国煤炭资源蕴涵量的空间格局一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消耗量具有"东部多、中部少"的空间特征,这是由各省区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5)在情景设置中,不同影响因子对能源消耗量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尹星星  颜卉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以省界相连的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变动可以分为两大时期4个阶段。从总体看,该线两侧人口占比呈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变动幅度下降、两侧占比趋稳的态势。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推动力,人口转变的阶段性差异是两侧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因素。社会政策会导致两侧人口分布的短期波动。两侧主要发展指标差距的定量分析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缩小两侧发展差距已经起到了实际作用。缩小两侧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既是可能的又是艰巨而长期的。两侧主要发展指标与人口分布模型证明现阶段西北部人口占比升高将会扩大两侧发展的差距。因此,目前要缩小两侧人民生活的差别,共享发展成果,应该保持胡焕庸线和准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相对稳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秀丽  
利用重点城市数据验证了基于“胡焕庸线”测算的生态承载力,构建并测算了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确定了合意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进而对三大城市群可承载的人口经济规模阈值、生态效率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生态承载力呈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值及发展潜力也大致呈此趋势。(2)京津冀城市群多数城市人口经济规模已超过当前生态效率水平下可承载的规模阈值,尚未达到阈值的城市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和珠三角。(3)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均大致呈中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分布格局。未来应针对各城市群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基于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口经济规模和生态效率状况,确定其发展取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旭晓  
提升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运用NCSE-EBM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模型测度和分析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并采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表现为胡焕庸线西北和东南区域高、沿线区域低的“V”型分布态势;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均不存在严格收敛;效率改善指数是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在主导性因素;产业结构是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与胡焕庸线西北区域和东南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最低,而数字化与胡焕庸线沿线区域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关联度最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莉  张捷  张卉  张宏磊  张滋露  
胡焕庸线以其对空间的简化表达,描述中国人口分布东西悬殊的宏观格局。文章将胡焕庸线简化为地理坐标系中的线性解析几何模型——简称"胡焕庸线模型":Y=0.8697X-60.639,方便大数据背景下碎片化和非标准化对象空间相对胡焕庸线位置的判定。通过构建旅游空间潜力模型揭示中国大陆处于不同"胡焕庸线区位"地理单元的旅游市场潜力"胡焕庸线区位效应",分析胡焕庸线作为除距离因素外体现区域差异重要因素的有效性。这种体现在旅游市场潜力空间差异的效应,反映中国宏观经济地理区位的规律性现象,是经济地理区位的"胡焕庸线区位效应"。"胡焕庸线模型"—"胡焕庸线区位"—"胡焕庸线区位效应"构成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地域传统导向型区位理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荻帆  谢明  
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288个地级市为样本,以2010年至2015年为观测期,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线,研究城镇失业率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失业保险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以胡焕庸线为轴的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呈倒"U"型分布,且两侧影响失业率变化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王新贤  朱蓓倩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的突变线,从1935年提出至今的80余年里,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从民族人口的视角出发,收集和整理1953~2010年期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县级资料,运用Arc GIS、Geo Data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胡焕庸线"两侧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少数民族人口在传统分布区形成多个热点分布区域;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民族人口向东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迁移扩散的态势显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具有非凡的稳定性。从1953~2010年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少数民族人口75∶25的比重一直相对稳定,可以说"胡焕庸线"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突变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全功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茂初  孙坤鑫  
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利用2001—2012年的城市大气环境面板数据和2004—2015的城市水环境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向量分解回归,验证了中国区域生态承载力沿胡焕庸线垂直方向梯度递增的假说。假说的成立表明中国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可以用其城市中心距胡焕庸线的垂直距离来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方程,基于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承载力的稳定性,计算了中国大陆332个地级行政区及4个直辖市的相对生态承载力,并按照生态承载力差异程度将中国大陆的东、中、西部进行了重新划分,为研究中国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格差提供了新视角的分析思路和比较基准。提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各城市的生态承载力格差,使各城市的生态负载与之相适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人口迁移在三大人口变动中最活跃,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然而,文章通过对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迁移强度分布、人口迁移流分布的考察,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际人口迁移分布具有明显的顽健性。胡焕庸线历时8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频繁的人口迁移仍未能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影响其稳定性。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固定不变的第一自然;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第一自然的决定作用密切相关。只要第一自然不变化,中国的人口分布及胡焕庸线就会保持高度稳定,人口迁移分布也不太可能失去顽健性而导致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及胡焕庸线的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