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4)
- 2023(11213)
- 2022(9232)
- 2021(8541)
- 2020(7023)
- 2019(15984)
- 2018(15141)
- 2017(28079)
- 2016(15304)
- 2015(17014)
- 2014(16446)
- 2013(16618)
- 2012(15439)
- 2011(14443)
- 2010(14238)
- 2009(13010)
- 2008(12724)
- 2007(10884)
- 2006(9788)
- 2005(8562)
- 学科
- 济(68384)
- 经济(68306)
- 管理(38877)
- 业(36228)
- 方法(30288)
- 数学(27569)
- 数学方法(27329)
- 企(26445)
- 企业(26445)
- 中国(23170)
- 农(17359)
- 贸(15828)
- 贸易(15823)
- 易(15414)
- 学(14747)
- 财(14041)
- 业经(12870)
- 地方(12534)
- 农业(11808)
- 环境(11234)
- 制(10923)
- 融(10162)
- 金融(10161)
- 银(10013)
- 银行(9954)
- 行(9626)
- 发(9064)
- 技术(8511)
- 划(8415)
- 和(8398)
- 机构
- 大学(231723)
- 学院(226422)
- 济(101268)
- 经济(99628)
- 研究(88291)
- 管理(82664)
- 理学(72465)
- 理学院(71476)
- 管理学(70223)
- 管理学院(69822)
- 中国(64877)
- 科学(55211)
- 京(49775)
- 农(45769)
- 所(45603)
- 研究所(42404)
- 财(41739)
- 中心(38038)
- 业大(37647)
- 农业(36673)
- 财经(34734)
- 经济学(33120)
- 经(32043)
- 院(31539)
- 北京(31311)
- 江(30789)
- 范(30237)
- 经济学院(29999)
- 师范(29822)
- 科学院(27809)
- 基金
- 项目(160406)
- 科学(127132)
- 基金(121478)
- 家(110583)
- 国家(109769)
- 研究(107935)
- 科学基金(92136)
- 社会(73475)
- 社会科(69878)
- 社会科学(69861)
- 基金项目(64063)
- 自然(60930)
- 自然科(59667)
- 自然科学(59640)
- 自然科学基金(58604)
- 省(58251)
- 划(52093)
- 资助(49108)
- 教育(48519)
- 编号(38409)
- 重点(37233)
- 部(36533)
- 发(34607)
- 创(33140)
- 国家社会(32753)
- 创新(31328)
- 科研(31246)
- 计划(31084)
- 教育部(30766)
- 中国(30761)
共检索到3280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2)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3)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中心性 制造业 服务业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刚 王光辉 刘勇 吴清
立足区域多维联系的网络视角,建立了多维网络空间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空间结构、关联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在网络空间结构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具有明显的极核特征,层级结构比较显著,网络联系强度呈现明显的地理衰减规律;2)在网络整体结构方面,城市多维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城市、跨区域的网络分布态势,具有显著的“局域网”和小世界特征,网络联系的稳定性和叠加效应还需加强;3)在网络中心性方面,五大城市群信息联系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高铁联系>科技联系>资金联系,高铁联系的内向程度>科技联系>资金联系>信息联系;4)在网络相似性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整体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不同城市群与不同维度网络间的关联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5)在影响因素方面,五大城市群多维网络均不同程度受地理空间、经济差异、制度差异、认知差异的影响,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和作用大小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国安 陈诚 高雅婕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测度我国五大城市群碳排放效率,其次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最后通过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城市群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碳排放效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又上升的“N”型趋势,并且还呈现从技术效率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转变的趋势;(2)城市群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而绝对差异扩大的动态演进特征,并且呈现向高水平方向转变的趋势,内部具有稳定性;(3)交通一体化、环境规制、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禀赋会正向影响城市群碳排放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邱静
在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35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环境效率进行测算,应用泰尔指数从区际层面对环境效率差异进行衡量,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平均值的区域分布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境效率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对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外资依存度仅对珠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效率有明显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珊 温榕冰 李建军 杨豪 陈婷婷 朱宁
文章以中国五大城市群为案例,基于精细化的碳排放与用地景观栅格数据,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5—2018年城市碳排放绩效,利用景观指数量化城市用地景观格局,再结合核密度估计和泰尔指数揭示城市群碳排放绩效与用地景观格局的演化规律,最后结合线性拟回归与Pearson相关性对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碳排放绩效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格局,城市群内碳排放绩效比城市群间差异更大。(2)研究期间五大城市群间及内部景观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其中城市扩张指标“景观总面积”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东部城市群高于中西部;形状复杂性指标“景观形状指数”与紧凑型指标“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两者均表现为京津冀最高、珠三角最低。(3)城市群用地景观格局与碳排放绩效紧密相关且具有区域异质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在京津冀、长江中游、珠三角促进碳排放绩效提升;除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用地形状复杂度指数与紧凑度指数均抑制碳排放绩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彦瑾 倪青山 吴敌
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2)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3)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4)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多维视角下,运用熵值法、ESDA等方法剖析三大城市群内55个城市的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查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2016年城市群城市韧性排名:长三角大于京津冀大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等级结构:京津冀以京—津市为支撑呈双核心驱动模式,长三角呈橄榄型结构,珠三角呈金字塔式结构;长三角城市韧性呈正空间集聚,京津冀与珠三角城市韧性呈空间负相关;财政风险与金融效率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负,市场、技术、开放性因素及金融规模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本地效应整体影响为正;各因素对三大城市群城市韧性空间溢出特征差异化明显。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韧性 ESDA 空间动态杜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崔新蕾 白莹莹
经济转型期间“以地谋发展”模式得以延续并驱动城市创新发展对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9年数据,利用面板双固定模型评估工业地价补贴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研究其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1)工业地价补贴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既促进创新数量的增长也促进创新质量的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投资效应会降低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水平提升的促进效应,工资激励效应则会提升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的促进作用。(2)工业地价补贴显著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2012年及以后显著促进创新质量提升;在创新环境较差城市对创新的正向效应显著;显著提高南方城市的创新质量。(3)拓展分析发现,工业地价补贴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工业地价补贴对创新数量、可持续创新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因此,实行“以地引资”式的工业用地补贴关键是“因城施策”,政府应重视投资和激励政策对创新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长足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城市群 空间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凌翔 韩杰 黄征学 刘光成
探讨城市群间土地供给经济绩效的时空效应特征,特别是研究土地供给空间效应的城市群差异,不仅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也可为土地供给政策的创新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在城市群经济空间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城市群土地供给的直接效应及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表现出显著的经济空间相关性;五大城市群中土地供给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土地供给量更为显著;传统"一刀切式"的土地供给政策需要结合不同城市群间土地供给经济绩效的差异进行改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梁红艳
合理有效的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网络有利于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实现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2005—2016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借助引力模型确定城市间物流业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物流业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究其运行效应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群,城市群物流业发展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具有典型的多级分化现象;五大城市群物流业空间关联紧密度逐步增加,网络等级度变化相对平稳,网络效率逐年下降,网络结构日益稳定;网络密度的提升和网络效率的下降有助于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区域内差异的缩小,森严网络等级结构的破除有助于京津冀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在其他城市群作用不显著),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的提高有助于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因此,为更好地推动城市群物流业协调发展,一要充分考虑各城市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明确各城市在城市群物流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推动物流业与三次产业的产业联动与空间协同,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高度扁平化功能分工格局以及高效运转的物流业空间关联网络;二要增强物流枢纽城市空间生产能力,强化其对区域内落后城市的辐射力,实现整体繁荣与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断崖式局面的出现;三要积极改善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消除要素流动制度性障碍,通过要素流动、区际贸易、企业分工合作等多种渠道实现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优化城市群物流业空间配置,强化城市群物流业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使之高效低成本运转,提升物流业价值创造能力。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郑理 徐雷 钟坚
本文选取2000~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等分析方法,揭示五大城市群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演变趋势,同时对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敛散性和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表明,在全国保险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的同时,五大城市群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表现出"板块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从Dagum基尼系数来看,保险业发展的空间非均衡在城市群间、城市群内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间的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Markov链来看,五大城市群保险业发展水平的等级状态之间能够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保险密度的流动性多表现为向上等级的转移,保险深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概率也较大。考虑空间效应后,城市群保险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β空间收敛、条件β空间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并且影响各个城市群保险业发展的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主张在明晰城市群保险业发展具有地域分异特征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空间动态关联,提出缩小保险业发展差距、助推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张晓萌 刘玉鑫 仲崇阳
随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的日益增大,提升绿色TFP已经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03—2016年城市数据采用DEA的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五大城市群的绿色TFP指数,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城市群绿色TFP增长的分布动态演进和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显示:(1)五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绿色TFP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大部分城市群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城市群绿色TFP差异均呈整体扩大趋势,技术效率差异的扩大是其主要原因。五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分布都呈现出右拖尾和极化趋势。(2)除成渝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绿色TFP增长均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金融发展、要素禀赋、技术进步均没有显著拉动低水平城市绿色TFP提升,导致低水平趋同现象显著。随着绿色TFP指数的提高,各影响因素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3)城市群绿色TFP指数转移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低水平的邻域会阻碍本地区绿色TFP增长,而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区绿色TFP具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