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5)
2023(7370)
2022(6020)
2021(5827)
2020(4823)
2019(11043)
2018(10612)
2017(20471)
2016(10482)
2015(11948)
2014(11348)
2013(11293)
2012(10811)
2011(9814)
2010(9906)
2009(9741)
2008(8994)
2007(8030)
2006(7239)
2005(6861)
作者
(28170)
(23404)
(23340)
(22412)
(14962)
(11296)
(10547)
(9181)
(9028)
(8296)
(8096)
(7914)
(7588)
(7432)
(7405)
(7266)
(6968)
(6727)
(6724)
(6383)
(6036)
(5630)
(5475)
(5344)
(5284)
(5204)
(5039)
(4943)
(4757)
(4686)
学科
(46052)
经济(46005)
(27043)
管理(26944)
(25790)
金融(25790)
(23265)
银行(23259)
中国(23107)
(22667)
(21648)
企业(21648)
方法(19198)
数学(17388)
数学方法(17218)
(12772)
(12770)
(12762)
贸易(12759)
(12621)
(11506)
中国金融(11242)
业经(10311)
地方(8546)
(8257)
财务(8236)
财务管理(8220)
(8200)
企业财务(7871)
农业(7696)
机构
大学(148062)
学院(145756)
(72060)
经济(70878)
研究(54940)
中国(52015)
管理(51325)
理学(43234)
理学院(42771)
管理学(42132)
管理学院(41887)
(33207)
(32126)
科学(29109)
(27089)
中心(26972)
财经(26537)
经济学(25358)
研究所(24469)
(24390)
经济学院(22915)
北京(21267)
(21074)
(20285)
财经大学(20011)
金融(19957)
(19818)
(19316)
(18719)
银行(18043)
基金
项目(91284)
科学(72440)
基金(69287)
研究(68404)
(60047)
国家(59592)
科学基金(50629)
社会(46677)
社会科(44499)
社会科学(44491)
基金项目(35039)
(31274)
教育(30395)
资助(29800)
自然(29713)
自然科(29124)
自然科学(29116)
自然科学基金(28643)
(27217)
编号(25757)
成果(22006)
(21976)
中国(21289)
国家社会(21193)
重点(20832)
(20268)
教育部(19426)
(19184)
(18387)
创新(18149)
期刊
(76568)
经济(76568)
研究(50030)
(32054)
金融(32054)
中国(31571)
(24979)
学报(20903)
科学(20243)
管理(20169)
(20094)
大学(16761)
学学(15768)
财经(14397)
经济研究(14153)
农业(13156)
教育(12982)
(12571)
(11586)
国际(11180)
技术(11082)
世界(10340)
问题(10003)
业经(9507)
(7667)
理论(7252)
技术经济(7240)
统计(7174)
实践(6097)
(6097)
共检索到236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倩  王广轩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卡特尔式垄断,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突破了空间和物理约束,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平等金融服务的机会。然而,具有普惠特质的互联网金融活动,也存在着信贷排斥和价格排斥。年轻无职业的男性被排斥在网络信贷之外的概率较高,信贷排斥存在自增强趋势且与价格排斥相伴而生。互联网技术自身无法根除金融排斥,还需要制度的配合。因此,应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并通过加强平台自律、完善征信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等,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倩  王广轩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卡特尔式垄断,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互联网金融突破了空间和物理约束,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平等金融服务的机会。然而,具有普惠特质的互联网金融活动,也存在着信贷排斥和价格排斥。年轻无职业的男性被排斥在网络信贷之外的概率较高,信贷排斥存在自增强趋势且与价格排斥相伴而生。互联网技术自身无法根除金融排斥,还需要制度的配合。因此,应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并通过加强平台自律、完善征信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等,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长庚  罗午阳  
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年度数据,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显著降低农户金融排斥的概率,且对储蓄排斥、风险资产排斥、贷款排斥和商业保险排斥都存在抑制作用。即使在克服内生性和替换核心变量衡量方法的情况下,结论依然可信。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对农户金融排斥的作用效果总体上在低收入、中老年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户样本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突显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弱势群体金融福利的提升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粟芳  方蕾  
根据2015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调查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金融市场银行排斥、保险排斥和互联网金融排斥的程度及根源。基于渗透度、使用度和效用度三维度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法测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银行排斥、保险排斥和互联网金融排斥的程度;运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从供给排斥、自我排斥和无需求三角度寻找导致金融排斥的根源。研究结果发现,中部农村地区存在最严重的银行排斥和保险排斥,西部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排斥最为严重。农村银行排斥的主要根源是供给排斥,尤以价格排斥和营销排斥最为突出;农村保险市场中,供给需求理论完全不发挥作用;农村互联网金融排斥则主要源于供给排斥中的物理排斥。一些外部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婧  田雅群  刘甜  李庆海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能否切实缓解农户金融排斥,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储蓄、信贷和支付三个方面,构造农村互联网金融排斥指标,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识别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多数农户存在较为严重的互联网金融排斥,其中互联网储蓄排斥和互联网信贷排斥最为严重,互联网支付排斥次之。互联网排斥的主要原因不是设施排斥和条件排斥,而是自我排斥。引发自我排斥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户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到最近银行网点的时间和是否进行过网络购物和销售。本文同时分析了传统信贷与互联网信贷的关系,结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廷贵  苏静  任渝  
从金融机构角度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排斥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硬信息缺乏,软信息获取成本高是影响小微企业金融排斥的主要因素。而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降低软信息成本的重要方法和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将互联网软信息成本引入模型,发现降低软信息成本,能扩大小微企业融资可能性边界,拓展融资可能性集合,降低金融排斥度。最后按照这一思路,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志军  
所谓金融排斥是一个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多种原因难以进入主流金融体系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它既是金融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以经济和金融高度发达的英国为对象,考察其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总结其解决金融排斥问题的措施方法,为我们避免和弱化金融排斥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闵诗筠  
基于江苏省184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指标体系,从金融需求视角,实证考察了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的互联网金融排斥处于中等程度,从分项指标来看,农户对融资、投资和支付的排斥程度依次降低;需求因素对农户互联网金融排斥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投资、融资和支付排斥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传统金融排斥较高的农户受到的外部约束更大,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会因为主观信任不足、互联网使用技能低下和电子设备缺乏而存在互联网融资排斥,而贫困县域的农户更容易由于需求不足、电子设备使用技能低下和政策信息匮乏而受到互联网金融排斥。研究结论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普惠金融提出的原因是金融排斥下经济稳定发展受阻,因此设计有效的普惠金融制度必须解决金融排斥问题,而不是所谓的持久性金融救助和政策补贴。中国金融排斥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发展战略、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市场结构、社交关系支配、风险评估约束。解决金融排斥和提高金融包容,本质上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排斥,使金融体系具备这样的功能——突破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瓶颈,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有贡献的资金需求项目提供一种公平的融资机会。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调整现有的金融制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推进金融市场分层和提高竞争程度,而这些方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仍然是公平、高效的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春霄  贾金荣  
金融排斥问题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要解决金融排斥问题首先必须对金融排斥的程度进行科学测算。文章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构建了金融排斥指数的测度模型,确定了衡量金融排斥程度的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度、金融服务的使用度、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等四个维度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省际数据和确定的金融排斥指数测度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的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具体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区金融排斥程度普遍较重而且存在巨大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霍学文  
在中国涌现了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功能探索。这是历史的机遇,也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未来的方向。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济和平崛起、创新驱动成为时代要求、大众理财变成时尚、互联网技术提供了有效支撑、国外新金融创新不断借鉴、宽容创新的氛围日益形成等多种难得的因素组合契合下,得到快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互联网金融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面也会充满风险,并非坦途。但是作为在传统金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关伟  蒋逸  
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在国内飞速发展,但其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却非常薄弱。同时,相较于互联网技术更发达的美国,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诞生更晚,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已有金融体系的冲击却比美国显著得多。尝试从金融中介理论出发,用已有的金融学理论来解释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意义和根据,并从制度红利的角度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内涵。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龙  
理解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理解技术、金融和经济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有助于给互联网金融定位,对消费者、金融从业者、监管者和政府都意义深远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常态。其名义GDP的增长率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下降了十个百分点。从2007年到2011年的五年间,除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名义GDP的平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龙  
提高金融效率,丰富金融生态,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逻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多年前提出的"连接一切",到总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已经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