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2)
- 2023(10762)
- 2022(9060)
- 2021(8492)
- 2020(6976)
- 2019(15722)
- 2018(15200)
- 2017(28817)
- 2016(14888)
- 2015(16260)
- 2014(14985)
- 2013(14768)
- 2012(13926)
- 2011(12876)
- 2010(12694)
- 2009(11683)
- 2008(11555)
- 2007(10066)
- 2006(8860)
- 2005(7857)
- 学科
- 济(68652)
- 经济(68597)
- 业(42684)
- 管理(41837)
- 企(35046)
- 企业(35046)
- 方法(26856)
- 数学(23249)
- 数学方法(23072)
- 中国(21702)
- 技术(17873)
- 农(17015)
- 业经(16787)
- 贸(15568)
- 贸易(15558)
- 易(15185)
- 地方(13673)
- 产业(13371)
- 财(12899)
- 技术管理(12537)
- 学(12127)
- 制(11888)
- 农业(11316)
- 银(11239)
- 银行(11220)
- 行(10963)
- 融(10919)
- 金融(10917)
- 环境(10084)
- 划(9103)
- 机构
- 大学(212263)
- 学院(210685)
- 济(100689)
- 经济(99292)
- 管理(81620)
- 研究(78067)
- 理学(71199)
- 理学院(70325)
- 管理学(69381)
- 管理学院(68980)
- 中国(58916)
- 京(44912)
- 科学(44617)
- 财(41931)
- 所(37850)
- 研究所(34832)
- 财经(34317)
- 中心(33742)
- 经济学(33381)
- 经(31559)
- 经济学院(30242)
- 农(30206)
- 江(29514)
- 北京(28521)
- 院(28329)
- 范(27632)
- 师范(27412)
- 业大(27279)
- 财经大学(25825)
- 科学院(23858)
- 基金
- 项目(146389)
- 科学(119660)
- 基金(111193)
- 研究(107376)
- 家(97727)
- 国家(97060)
- 科学基金(84231)
- 社会(74264)
- 社会科(70900)
- 社会科学(70887)
- 基金项目(59031)
- 省(54705)
- 自然(52163)
- 自然科(51122)
- 自然科学(51106)
- 自然科学基金(50288)
- 教育(47580)
- 划(46739)
- 资助(43243)
- 编号(39013)
- 创(36844)
- 创新(33613)
- 部(33591)
- 重点(33477)
- 发(33268)
- 国家社会(33051)
- 成果(30652)
- 教育部(29350)
- 中国(29218)
- 人文(28241)
共检索到310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维祥 刘晓雯 刘程军 陈雨玮 王睿
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7年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引力模型、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创新效应。结果表明:(1)中国互联网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性,时空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具有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特点,同时冷热点呈现出极核化的发展趋势,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江浙沪及其相邻的中部地区;(2)互联网产业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内部联系结构发生变化,由简单双核心结构变为更为复杂的多核心空间网络结构,重心坐标呈现出自北向南、由东到西的"W"型漂移特征;(3)互联网产业是推进区域创新的重要引擎,同时人力资源投入、政府支持力度均对区域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旭亮 史晋川 李仙德 张海霞
创新发展是国家及区域间竞争的主要决定因素,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属性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结合2005—2015年互联网及创新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关联及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1)互联网可推动形成跨区域产业网络高效分工下的多重正反馈循环机制,属于新经济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实现的新路径;(2)中国省域互联网的发展已形成明显的"沿海—内陆"空间分异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非收敛性特征和多重轴—辐结构,区域间"数字鸿沟"现象更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网络信息要素越来越多地在传统行业中实现渗透,对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积极展开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同时,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本着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加强对"互联网经济"的认识和应用。文章结合这一背景展开对中国产业融合与创新的研究,分析当前中国产业的现状、内容、特征,进而对我国产业融合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期望。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 产业融合 创新 绩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戴克清 苏振 黄润
"互联网+"所形成的科技进步与模式创新,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创新的代表性因素,文章提取"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两大要素为解析"互联网+"效益的突破口,运用面板数据,打破传统DEA测度效率时忽视系统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的局限,采用NS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对2010-2016年间中国30个省级地区旅游产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地区旅游产业创新效率在测度期实现稳步增长,总体呈现出东部高于中西部,西部优于中部的分布格局;影响旅游产业创新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因素要求各地区应该实施差异化创新战略;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两个子阶段效率均衡发展是旅游产业创新整体效率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柯 周雪莹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到来,互联网与三次产业之间从浅层联系到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互联网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证方面,基于2008~2019年31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互联网发展指数;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程度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验证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发展对本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2)互联网发展能够加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3)相邻地区具有相似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正向的空间关联性;(4)技术创新在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程军 王周元晔 李续双 周建平 蒋建华 侯和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和智慧社会的构建使互联网全面融入和渗透进实体经济行业,互联网企业的区位研究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以2014、2016和2019年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函数、条件logit选择模型等方法探究互联网新创企业的时空演化特征,考察其在街道层面的集聚与分散特征,并探索了不同时期影响新创企业选址的驱动力量。研究结果表明:(1)文三路创新社区、滨江高新创业区以及文一西路电商创业群是目前相对稳定的3个核心集聚区域;(2)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集聚形态逐年延续并强化,核心区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片三核"群团式分布格局;(3)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创业环境和区位条件一直是杭州互联网新创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高端金融商务区、政策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敬娟 王姣娥 程珂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等三个方面,探讨2003—2013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滞后、误差、杜宾),分析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空间集聚态势略有降低;空间上,区域创新能力呈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山东和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地位有所提升,而辽宁省地位明显降低;省域及邻近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冰
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互联网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乃至促进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下,研究互联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并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区域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不仅本身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还促进FDI产生创新溢出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该溢出效应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更明显。因此,发展互联网经济要分区域进行政策辅助,东部加快产业改造升级与核心技术突破,中部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西部培育复合型人才,共同实现经济的再次起飞。
关键词:
产业创新 外商直接投资 “互联网+”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樊馨媄 李胜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呈较明显的梯度分布规律,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高创新产出区域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区域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内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对外交流程度对区域内或区域间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结论,从高校、技术市场、地方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区域高校创新产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其仔 伍业君 王磊
Hidalgo (2009)提出用经济复杂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系统的复杂性,该指标在解释经济增长绩效差异、预测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同时,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互联网使用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相关研究日益丰富。然而,关于互联网使用对国家或地区产品空间演化以及经济复杂度的具体影响,学术界还鲜有研究。本文首先阐释了互联网使用提升经济复杂度的理论逻辑,在HK模型中引入互联网使用变量,得出互联网使用提升经济复杂度的理论模型;拓展了产品空间理论,提出了互联网重塑产品空间、通过创新提升经济复杂度的内在机理。其次,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和WTO服务贸易数据库数据,计算了包括商品和服务在内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复杂度。在此基础上,利用172个国家或地区1996—2018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集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促进了经济复杂度的提升。通过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改变回归方法、运用工具变量法等检验,上述结论依然稳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创新作为互联网使用提升经济复杂度的机制成立。本文为我国正在实施的“互联网+”战略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同时对我国“互联网+”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产品空间 创新 经济复杂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峰 刘爽 赵毅 孙佰清
为促进区域创新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有关创新数据,构建综合考虑互联网普及和知识溢出的知识生产函数,测度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30个省份的创新空间存在极大的非平衡性,区域差异以2012年为分界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其中:互联网普及对本地区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知识存量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知识质量溢出呈现相反的结果;互联网普及放大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重塑我国区域创新组织形态可行路径,在互联网普及政策制定、加大知识溢出效应和充分发挥互联网与知识溢出协同等方面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武健 曹丽霞 黄琪华 许磊 张军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再生资源企业、地方政府和公众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博弈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用数值分析研究各参数改变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概率的大小与博弈主体选择策略的收敛速度成正比;不同博弈主体对参数改变的敏感度不同,公众对参与创新的成本和惩罚力度的敏感度更高;不同博弈主体之间的策略选择是相互促进的,演化稳定策略为"积极参与,监管,积极参与"。基于上述结论,从再生资源企业、地方政府、公众的角度提出建议,为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石梅 石佳钰 曹辉
产业互联网平台是整合行业资源、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载体。以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致景科技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基于“因素—过程—结果”逻辑,从动态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视角探究产业互联网平台演化机制。研究发现:(1)内部“管理者知识经验、管理者认知、企业资源能力”和外部“市场需求、区位优势、市场竞争、技术变革、政策支持”是重要影响因素;(2)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共演为过程机制,动态能力通过提升企业对内外部机会的敏锐程度和对内外部资源的统筹程度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会驱动动态能力升级;(3)动态能力经历了认知维度“机会感知能力、机会探索能力、机会开发能力”和行为维度“资源拼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重构能力”的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经历了“效率型、新颖型、锁定型”的演化;(4)“平台构建、垂直延伸、纵横向扩张”为结果路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研究情境,丰富产业互联网平台演化研究,为其它企业构建与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志军 赵立昌
本文以经典的AJ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模仿创新模型对其进行扩展,并对企业合作创F新、自主创新以及模仿创新三种创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促进其发展的政府管制政策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运用以上理论模型分析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模仿创新模型引入AJ模型,并首次对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问题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认为,模仿创新不利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现阶段互联网产业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氛围,合作创新才是适合其发展的创新模式。但长期来看,自主创新是中国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以及与国际企业竞争...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庄雷 赵成国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改变了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配置方式,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融通功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创新冲击的均衡理论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市场产生的影响。采用20132015年的月度面板数据,分别从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创新对消费市场、投资市场以及经济总产出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创新通过融资效率提高使得市场利率下降,间接有助于社会投资、消费增长而促进整个经济增长。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宏观经济风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金融消费 众筹投资 风险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