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57)
- 2023(5902)
- 2022(4940)
- 2021(4873)
- 2020(4140)
- 2019(9614)
- 2018(9375)
- 2017(16828)
- 2016(9530)
- 2015(11046)
- 2014(10931)
- 2013(11070)
- 2012(10432)
- 2011(9750)
- 2010(9543)
- 2009(8956)
- 2008(8862)
- 2007(7654)
- 2006(6793)
- 2005(6086)
- 学科
- 济(41893)
- 经济(41855)
- 管理(24807)
- 业(20051)
- 方法(19125)
- 数学(17539)
- 数学方法(17373)
- 企(15208)
- 企业(15208)
- 中国(15096)
- 农(10213)
- 贸(9706)
- 贸易(9700)
- 易(9569)
- 学(8148)
- 环境(7891)
- 财(7662)
- 制(7536)
- 和(7533)
- 资源(7174)
- 业经(7032)
- 发(6780)
- 银(6736)
- 银行(6721)
- 行(6541)
- 农业(6509)
- 融(6216)
- 金融(6215)
- 地方(6176)
- 出(5943)
- 机构
- 大学(140981)
- 学院(137483)
- 济(63761)
- 经济(62712)
- 研究(57136)
- 管理(50440)
- 中国(43964)
- 理学(42682)
- 理学院(42180)
- 管理学(41497)
- 管理学院(41259)
- 科学(34637)
- 京(32353)
- 所(30310)
- 研究所(27980)
- 财(26530)
- 农(26241)
- 中心(24477)
- 财经(21479)
- 业大(21209)
- 农业(21122)
- 北京(21085)
- 经济学(20773)
- 院(20305)
- 经(19830)
- 江(19265)
- 科学院(18987)
- 经济学院(18639)
- 范(17895)
- 师范(17750)
- 基金
- 项目(94740)
- 科学(73741)
- 基金(69414)
- 研究(67403)
- 家(62984)
- 国家(62572)
- 科学基金(51366)
- 社会(43641)
- 社会科(41512)
- 社会科学(41500)
- 基金项目(35414)
- 省(34438)
- 自然(32240)
- 自然科(31394)
- 自然科学(31378)
- 自然科学基金(30839)
- 划(30307)
- 教育(30242)
- 资助(29926)
- 编号(25237)
- 部(22475)
- 重点(22204)
- 成果(21092)
- 中国(20982)
- 发(20950)
- 国家社会(19632)
- 创(18868)
- 教育部(18629)
- 课题(18586)
- 科研(17965)
共检索到212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忠义 苏艳 曹永生 刘晓利 奎丽梅 卢义宣
通过1973年以后二系法杂交稻特别是二系法杂交粳稻的研究选育和示范生产情况调研,重点对不育系、恢复系及其杂交稻组合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并从选育、系谱、类型以及特征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此外,还对部分二系和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对比,认为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正处于齐头并进发展的态势。其结果可供涉及杂交稻的各领域提供参考利用。
关键词:
二系杂交粳稻 种质资源 评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洪德林 潘恩飞 陈长青
在南京和洪泽两地研究了5个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和3个纯系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结果表明,当杂交粳稻的亲本包括在纯系粳稻内,杂交粳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纯系粳稻,而收获指数相反;当亲本不包括在内,杂交中熟中粳的生物量虽极显著地大于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但因收获指数相反,两者平衡后,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生产上栽培的纯系粳稻生物量、稻谷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极显著地大于杂交粳稻亲本。纯系矮秆粳稻的收获指数极显著地大于中秆粳稻,生物量极显著地小于中秆粳稻,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粳稻保持系的生物量、稻谷产量极显著地大于粳稻恢复系,收获指数相反。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纯系粳稻 收获指数 比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洪汝科 金寿林 谭亚玲 文建成 许红云 郭艾 黄大军 张忠林 陶光喜 陈丽娟 王樨 李铮友 谭学林
滇1型是中国育成的第一个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杂交粳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恢复源狭窄、强优势组合少的问题。本文是围绕滇1型不育细胞质开展的种质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初步总结。滇型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创新是利用立体气候条件选育育性稳定的粳稻不育系;新细胞质质源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分子标记筛选恢复基因新质源;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籼粳型(Janpindica)"品系,拓宽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富含铁锌杂交粳稻亲本的选育;滇型杂交粳稻组合在生产上的表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国兴 王维金
以两系杂交粳稻华粳杂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下二氢茉莉酸丙酯(PDJ)对两系杂交粳稻灌浆结实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和灌浆初期叶面喷施10~30mg/L浓度的PDJ溶液,对齐穗后干物质生产、茎鞘贮藏物质向穗部输出和灌浆速率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而表现增产效果,其中以PDJ20mg/L浓度的促进效果最佳。PDJ处理在重施穗肥法条件下增产作用大于常规施肥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庆维 刘雪源 蒋宏华
为了探讨种衣剂“适乐时”对杂交稻生产的应用效果,2000年以2.5%悬浮剂按1∶150,1∶250,1∶350,1∶500药种比对三系杂交稻金优402,两系杂交稻香两优68和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进行了种子包衣,并储存10,30,90,180,360和540d,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包衣对90d内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180至540d较对照显著提高,储存540d后,3品种对照发芽率分别降至0,14%,17.5%,而适乐时包衣处理后,发芽率最高仍然可达81.5%,96.9%和84.2%;(2)各处理区与对照区比,秧苗株高、鲜重、茎基粗等有一定的差异,但多数情况下不显著;(3)适乐时包衣和浸种都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素梅 王维金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 1号为材料 ,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 (10、30和 5 0mg/L )的 5 -氨基酮戊酸 (5 -Aminolevulinicacid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10~ 5 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 6 .97%~ 12 .0 2 %、7.33%~ 12 .18%、0 .2 8%~1.4 6 % ,其中以 30mg/L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 ,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 ,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 ,并提高其灌浆速率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瑞光 孟祥祯 王玉珍 李荣改 孟令启 王振圻 宁文书
对61个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具有很强的优势,10个主要经济性状平均值均大于双亲平均值和大值亲本平均值,而且每穗总粒数、谷草比、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等性状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生育期、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优势微弱,通径分析表明,对杂种一代单株谷重有显著影响的6个性状中,以每穗实粒数的作用最大,其它依次为单株有效穗谷草比、结实率、穗长和生育期.
关键词:
两系 杂交粳稻 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亮 孙传清 李自超 王象坤
以 4个光 (温 )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 s、N4 2 2 s、10 8s、L S2 s分别与 12个生态型材料配组 ,对 F1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 ,培矮 6 4 s与爪哇稻、华北育成粳、韩国地方粳、韩国育成粳、南方育成粳、东北育成粳、东北地方粳等为强优势配对模式 ;南方地方籼、光壳稻、华北地方粳、新株型籼稻、南方育成籼、华北育成粳等为 N4 2 2 s的优势生态型 ;南方地方籼、华北地方粳、韩国地方粳、新株型籼稻等是 10 8s的优势生态型 ;L S2 s与爪哇稻、华北地方粳、华北育成粳等配组优势较强。探讨了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筛选问题和这 4个不育系及这 12个不同生态型...
关键词:
水稻 优势生态型 两系杂交粳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予卿 戚华雄 王长义
用4个来源不同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组成4×5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抽穗日数、株高、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粒重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及F_1优势表现。结果表明:杂种性状同时受不育系、恢复系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共同作用。配合力总效应、一般配合力总效应与杂交水稻单株粒重及其农艺性状间关系密切,可用来预测杂种优势。4个不育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不同性状上各有特点,恢复系R183-1和R187一般配合力较高。4个优良组合为31301s/R183-1,7001s/R187、N5088s/R183-1和N5088s/R187...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贵金 华泽田 陈温福 徐正进 王彦荣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旱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根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忠旭 马兴全 李全英 李如海 姚继攀 张丽颖 张雪 梁传斌 高焕勇
回顾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北方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育种方法上主要通过"籼粳架桥"、粳爪交次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形、生态育种等多种途径培育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了继C57和C418之后又一个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恢复系C2106,以其配组育成的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2006、辽优2016、辽优9906、辽优5206等在辽宁乃至北方稻区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表现高产、优质、抗逆等优点。同时介绍了辽宁省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孝敬 张燕红 文孝荣 康民泰 许文亭 唐福森 吕玉平 李冬 袁杰 赵志强 王奉斌
为筛选出适合新疆种植的综合性状较优的水稻种质资源,对国、内外355份水稻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和20个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质量性状指标中穗抽出度、二次枝梗、穗立形态、叶片茸毛和分蘖力上表现出丰富的变异类型;数量性状变异范围为3.906%~57.519%,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13~2.067。通过对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355份水稻种质资源划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属于极端粒型的特异性种质,共97份;类群Ⅱ属于潜在增产种质,共81份;类群Ⅲ属于晚熟极端种质,共94份;类群Ⅳ属于优质高产种质,共83份。20个数量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5个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989%,各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17.472%(PC1)、17.071%(PC2)、15.738%(PC3)、15.237%(PC4)和9.429%(PC5);水稻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范围为0.416 8~1.240 8,综合得分前10名的种质资源依次为‘21Y137’‘21Y271’‘21Y162’‘21Y280’‘21Y276’‘21Y87’‘21Y132’‘21Y254’‘21Y294’‘21Y318’,均属于类群Ⅳ,为高产且粒型优异种质,可作为新疆水稻高产优质的亲本育种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志刚 普自祥 贺良 普家元 文建成 王石华 谭学林 黄大军
比较研究了恢复系南34在3种不同秧龄时移栽对杂交粳稻滇杂35的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秧龄42 d移栽的有效穗数明显高于45和52 d秧龄移栽,达到显著水平;恢复系不同秧龄移栽对母本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恢复系南34适时提早移栽,缩短秧龄,有利于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进而提高花粉供给量。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制种产量 恢复系 秧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燕娟 袁国保 邓岩
与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无核心竞争力、发展不可持续的一般外贸产品相比,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杂交水稻种子技术国际领先优势与发展机遇,分析制约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一系列推进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进一步"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杂交水稻种子 出口 机遇 问题 对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关键词:
杂交稻 产量 栽培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