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3)
2023(9603)
2022(7511)
2021(6947)
2020(5464)
2019(12588)
2018(12484)
2017(23760)
2016(12934)
2015(14818)
2014(14703)
2013(14699)
2012(13474)
2011(12552)
2010(12395)
2009(11261)
2008(11143)
2007(9873)
2006(9120)
2005(8484)
作者
(37566)
(31412)
(31360)
(29796)
(20074)
(14978)
(14149)
(12287)
(12249)
(11168)
(11037)
(10520)
(10375)
(10107)
(10010)
(9695)
(9514)
(9173)
(9019)
(8948)
(8049)
(7727)
(7651)
(7068)
(7033)
(7011)
(6995)
(6813)
(6304)
(6285)
学科
(60161)
经济(60113)
管理(39147)
(34700)
(27351)
企业(27351)
方法(22096)
中国(21055)
数学(19343)
数学方法(19192)
(16799)
环境(14158)
业经(13261)
(12773)
贸易(12763)
(12566)
(12165)
(11574)
(11225)
农业(11150)
(11132)
地方(11059)
(10284)
(10227)
(9622)
银行(9604)
资源(9586)
(9347)
(9312)
(8685)
机构
大学(191839)
学院(189913)
(87614)
经济(86135)
研究(73116)
管理(70970)
理学(60486)
理学院(59787)
管理学(58893)
管理学院(58525)
中国(56977)
科学(42715)
(42392)
(37185)
(36995)
研究所(33906)
中心(31317)
(30934)
财经(30154)
经济学(28332)
(27651)
(27453)
北京(27350)
(26239)
业大(25610)
经济学院(25444)
(25348)
师范(25132)
农业(24163)
科学院(23012)
基金
项目(125789)
科学(100376)
基金(94335)
研究(92024)
(83431)
国家(82864)
科学基金(70186)
社会(61491)
社会科(58510)
社会科学(58494)
基金项目(48339)
(45431)
自然(43679)
自然科(42568)
自然科学(42557)
自然科学基金(41837)
教育(41127)
(39703)
资助(38875)
编号(35660)
(29371)
重点(29122)
成果(29106)
(28839)
国家社会(27245)
中国(26481)
(25329)
教育部(25088)
课题(25027)
创新(23930)
期刊
(96826)
经济(96826)
研究(58731)
中国(40907)
学报(29493)
科学(29430)
(28961)
管理(28032)
(26544)
大学(22001)
学学(20350)
农业(20160)
教育(18464)
(17805)
金融(17805)
经济研究(16468)
财经(15509)
技术(15022)
业经(14318)
(13601)
问题(13515)
(13143)
(12232)
国际(12113)
世界(11845)
资源(11709)
图书(10878)
技术经济(9387)
现代(8885)
(8422)
共检索到293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明明  徐磊  段雪  贺雅丽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限制CO2的过量排放已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能源结构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导致中国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陷入了"CO2困境"。中国传统的制定减排政策和实施储存策略两项应对CO2问题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CO2过量排放所引发的问题,而通过转换思路,实现CO2到化学品的规模转化,实施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的困境。本文在论证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在技术、市场、经济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论述了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如何实现CO2资源化有效利用战略,经分析后指出,政府要从建立三方互动机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国浩  于贵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低碳利用之间关系,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及本身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意义远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探讨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可能的路径,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福良  刘诗文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危害,CO2地质储存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文章对CO2地质储存概念、原理、场所及条件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对我国CO2地质储存可能存在的安全及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选址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我国CO2地质储存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韩一杰  刘秀丽  
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不同的GDP增长率的情景假设下,测算了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结果显示:要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碳密度比2005年降低40%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每年所需的增量成本约为104亿美元;而当减排目标提高到45%时,到2020年每年所需的增量成本迅速增加到318亿美元左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志学  王春梅  王文昊  
能源效率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为自变量,以某行业最优能源效率地区的值为参照值,测算了我国2009年的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结果发现:在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各省市以行业能源效率最优省市的生产方式、能源结构和管理模型进行改进,完全有能力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减排承诺;但由于各省市地理条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性,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存在差异。总体上,我国尚处于弱退耦状态,说明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加大力度,巩固减排成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露  
基于1992~2012年的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分解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等因素,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AR根检验、向量自回归检验和方差分解等。研究表明:所选变量具有很好的平稳性。碳排放量受自身滞后一阶显著正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技术进步滞后一阶显著负影响,滞后二阶影响不显著;受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受自身、碳排放量、人口规模和人均财富的影响均不显著。人均财富对于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水平最高,技术进步其次,人口规模最小。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牛海霞  胡佳雨  
本文通过对我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FDI提高1%,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加0.09%左右,即FDI通过规模效应显著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区域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FDI二氧化碳排放弹性系数最大、能耗强度最低。而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进一步分析得出,FDI与我国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呈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FDI引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和技术正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向永辉  
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能耗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能耗碳指标;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提出了行业责任碳理念并构建了行业责任碳指标。证明了两者均为性质优良的碳排放考核指标。利用上述两种指标,核算并比较了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的行业碳排放。结果表明:中国的行业碳排放呈现出5种典型特征,其中能耗碳型关键行业的碳排放以能耗碳较多且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能耗碳型一般行业以能耗碳责任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关键行业以责任碳较多且责任碳能耗碳率较大为特征,责任碳型一般行业以责任碳能耗碳率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