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5)
- 2023(14196)
- 2022(11868)
- 2021(11010)
- 2020(9417)
- 2019(21930)
- 2018(21582)
- 2017(40995)
- 2016(22128)
- 2015(25256)
- 2014(25243)
- 2013(25015)
- 2012(23256)
- 2011(20898)
- 2010(20455)
- 2009(18629)
- 2008(18128)
- 2007(15937)
- 2006(13523)
- 2005(11900)
- 学科
- 济(97281)
- 经济(97194)
- 管理(63684)
- 业(61493)
- 企(48972)
- 企业(48972)
- 方法(48327)
- 数学(43786)
- 数学方法(43306)
- 中国(26164)
- 农(25240)
- 财(23412)
- 学(20163)
- 贸(19775)
- 贸易(19768)
- 易(19323)
- 业经(18490)
- 技术(17613)
- 环境(17246)
- 农业(17126)
- 地方(16321)
- 制(15551)
- 务(14473)
- 财务(14425)
- 财务管理(14391)
- 和(14261)
- 企业财务(13627)
- 银(13625)
- 银行(13571)
- 融(13256)
- 机构
- 大学(321620)
- 学院(319629)
- 济(139738)
- 经济(137304)
- 管理(124265)
- 研究(110014)
- 理学(108242)
- 理学院(107067)
- 管理学(105193)
- 管理学院(104590)
- 中国(82612)
- 科学(67540)
- 京(67240)
- 财(59632)
- 农(56422)
- 所(55135)
- 中心(50997)
- 研究所(50695)
- 业大(50152)
- 财经(48886)
- 江(45309)
- 农业(44779)
- 经(44717)
- 经济学(44350)
- 北京(41878)
- 经济学院(40285)
- 范(39728)
- 院(39400)
- 师范(39257)
- 财经大学(36499)
- 基金
- 项目(221215)
- 科学(174970)
- 基金(164013)
- 研究(156854)
- 家(144722)
- 国家(143661)
- 科学基金(122952)
- 社会(101655)
- 社会科(96660)
- 社会科学(96632)
- 基金项目(86482)
- 省(84652)
- 自然(80456)
- 自然科(78672)
- 自然科学(78649)
- 自然科学基金(77300)
- 教育(72549)
- 划(72194)
- 资助(67829)
- 编号(60878)
- 重点(50447)
- 部(50197)
- 成果(48102)
- 发(47598)
- 创(46464)
- 创新(43713)
- 国家社会(43673)
- 科研(43290)
- 教育部(42939)
- 课题(41765)
共检索到456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吴大义
本文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总能源消费和四种主要能源消费(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对宏观经济变量(产出、投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施行燃料转换政策对于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政策 燃料转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辉 吴荣荣 张大伟
文章基于我国西部1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西部各省CO2排放量与GDP、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GDP和能源强度对西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人口对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第二产业的比重对四川、贵州、甘肃、宁夏和内蒙的CO2排放量有显著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建议:发展低碳经济;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等。
关键词:
西部 CO2排放量 驱动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锴 齐绍洲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CO2排放量,并利用面板数据全面客观地考察贸易开放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不同的模型设定——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以及不同的工具变量策略——外部工具变量、滞后期工具变量以及动态模型设定时的内部工具变量组合,来控制有关变量的内生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加入了人均收入和其它控制变量之后,贸易开放增加了中国省区的CO2排放量和碳强度,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影响是负面的,向底线赛跑效应大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但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环境贸易形势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政府应该加强环境规制。
关键词:
贸易开放 二氧化碳排放 工具变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德进 杜克锐
利用SBM模型对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多数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在0.51~0.57,处于较低水平,且部分地区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省市的进出口贸易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对于大多数省市来说,进出口贸易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碳排放效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格局,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昌 徐康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H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 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
GVAR 贸易开放 碳排放 动态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关键词:
碳排放 资本深化 能源生产率 结构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应来 胡晟明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探究了中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长期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需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师应来 胡晟明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探究了中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长期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需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本文首先对我国1990-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等四个方面,并探讨了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量 影响因素 减排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