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34)
- 2023(14208)
- 2022(11989)
- 2021(11317)
- 2020(9594)
- 2019(22602)
- 2018(22325)
- 2017(42154)
- 2016(22962)
- 2015(26151)
- 2014(26228)
- 2013(26082)
- 2012(24106)
- 2011(21805)
- 2010(21475)
- 2009(19792)
- 2008(19418)
- 2007(16988)
- 2006(14314)
- 2005(12721)
- 学科
- 济(101197)
- 经济(101106)
- 管理(65449)
- 业(60377)
- 方法(52123)
- 企(49139)
- 企业(49139)
- 数学(47379)
- 数学方法(46715)
- 中国(27067)
- 财(25893)
- 农(25169)
- 贸(22768)
- 贸易(22759)
- 易(22286)
- 学(19998)
- 业经(18622)
- 环境(17097)
- 制(16545)
- 地方(16191)
- 农业(16077)
- 务(15194)
- 财务(15139)
- 财务管理(15097)
- 和(14938)
- 企业财务(14294)
- 银(14251)
- 银行(14218)
- 融(14097)
- 金融(14094)
- 机构
- 大学(332264)
- 学院(328960)
- 济(144412)
- 经济(141864)
- 管理(128912)
- 理学(112495)
- 研究(111970)
- 理学院(111307)
- 管理学(109078)
- 管理学院(108480)
- 中国(85507)
- 京(69526)
- 科学(67620)
- 财(63154)
- 所(55788)
- 农(54744)
- 中心(52036)
- 财经(51615)
- 研究所(50974)
- 业大(49543)
- 经(47190)
- 江(46439)
- 经济学(46208)
- 北京(43612)
- 农业(43453)
- 经济学院(41922)
- 范(40675)
- 院(40535)
- 师范(40218)
- 财经大学(38677)
- 基金
- 项目(226663)
- 科学(179800)
- 基金(169301)
- 研究(160929)
- 家(148569)
- 国家(147490)
- 科学基金(126957)
- 社会(104360)
- 社会科(99250)
- 社会科学(99224)
- 基金项目(88345)
- 省(85843)
- 自然(83429)
- 自然科(81605)
- 自然科学(81583)
- 自然科学基金(80150)
- 教育(74759)
- 划(73460)
- 资助(71521)
- 编号(62599)
- 部(51751)
- 重点(51305)
- 成果(49652)
- 发(47959)
- 创(46876)
- 国家社会(44795)
- 科研(44705)
- 教育部(44541)
- 创新(44056)
- 大学(42870)
- 期刊
- 济(143702)
- 经济(143702)
- 研究(91763)
- 中国(58664)
- 学报(52234)
- 财(48760)
- 科学(48334)
- 农(47320)
- 管理(45380)
- 大学(39947)
- 学学(37700)
- 农业(32509)
- 技术(29304)
- 教育(28696)
- 融(26691)
- 金融(26691)
- 财经(25230)
- 经济研究(25025)
- 经(21697)
- 业经(21351)
- 统计(20224)
- 问题(19657)
- 贸(19268)
- 业(18692)
- 策(17719)
- 技术经济(17322)
- 理论(16423)
- 决策(16290)
- 国际(16244)
- 世界(15569)
共检索到472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欣 刘延
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从理论上能反映企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是碳交易模型中的均衡成交价格,但以往研究影子价格测算结果均与实际交易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文章采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产出函数,进一步对考虑能源结构和产业因素下的二氧化碳省域影子价格进行测算,以求更符合实际,并将结果与实际交易价格比对。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均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交易试点影子价格与交易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价格之差主要源于行业覆盖、碳配额发放制度和交易政策引导差异。为有效控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鼓励碳交易,并在建设推进中充分考虑地方性产业及能源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节能减排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客观测度各地区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为科学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SBM模型研究了考虑能源消费结构约束下我国省域2005年~2012年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并与在未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的结果以及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是否考虑能源消费结构下各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差异较大,这反映出能源禀赋对二氧化碳的影子价格有很大影响;整体上基于SBM模型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要低于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影子价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杰鲲 曹子建 张凯新
"十三五"全文中提出要"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本文通过构建环境SBM模型,基于对偶理论给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测算公式,并定义了竞争性、发展性和发展竞争性影子价格,以此对我国2005-2014年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影子价格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对各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不同省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不同,多数省减排技术没有实现稳步提升,减排效果尚不稳定。本文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各省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群伟 周德群 周鹏
本文在全要素框架下利用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标,并基于拓展的共同前沿函数提出了一种描述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测算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我国2001-2007年的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偏低,平均值仅为0.349;区域二氧化碳绩效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东部接近全国最佳水平,东北稍低,中部和西部则比较落后,技术差距比不足0.4;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在样本期间不仅没有缩小,还呈现出年均1.62%的扩大趋势。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区域差异 前沿函数 非期望产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国浩 于贵芳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低碳利用之间关系,二氧化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及本身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意义远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探讨实现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提出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可能的路径,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减排 可持续发展 低碳化利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云枫 冯姝婷 葛志远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并借助EORA数据库,分析了碳排放强度、投入产出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需求规模4项驱动因素对1980~2013年中国各年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碳排放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最终需求规模扩大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从变化趋势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4项因素在1980~1986年,1986~2001年,2001~2013年3个阶段由基本稳定到变化幅度增大;从部门角度看,2001~2013年天然气生产、水泥产品、电力、建筑等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范丹
本文以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将能源强度、空间相关性引入二氧化碳的EKC曲线当中,构建了中国二氧化碳EKC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EKC曲线的存在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基本满足EKC曲线假定的倒U型关系。(2)一个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等内因,还受到邻近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周围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3)空间滞后模型的总体拟合效果优于空间误差模型,相对于经济距离,地理距离对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地区间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诗一
本文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例,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出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在1980~2008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度量结果显示,轻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绝对值要高于重工业行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重工业和工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绝对值都出现递增现象。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影子价格在环境税税率和污染排放权交易定价方面的应用,并根据传统生产率指数计算出相应的绿色生产率变化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郭朝先
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从经济整体、分产业、工业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始终是碳减排最主要的因素,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促使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进口替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一直比较小;在规模扩张诸因素中,出口和投资扩张效应越来越显著,而消费扩张效应重要性程度下降。本文研究还发现,2002—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前期明显加速,表明新一轮工业化呈现"高碳化"趋势。在整个研究期间,投入产出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卢现祥
文章分析了公众和企业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减碳治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计算整理了1997~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众以信访的形式参与环保对于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府与公众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对于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另外,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与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均体现了倒U形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居民家庭平均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
关键词:
公众参与治理 集体行动困境 二氧化碳减排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关键词:
碳福利绩效 碳生产率 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