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0)
- 2023(11688)
- 2022(9753)
- 2021(9537)
- 2020(7827)
- 2019(18149)
- 2018(17821)
- 2017(33951)
- 2016(18521)
- 2015(21239)
- 2014(20986)
- 2013(20535)
- 2012(19205)
- 2011(17537)
- 2010(17948)
- 2009(16924)
- 2008(16763)
- 2007(14879)
- 2006(13467)
- 2005(12168)
- 学科
- 济(79915)
- 经济(79834)
- 管理(49944)
- 业(48576)
- 企(37283)
- 企业(37283)
- 方法(35364)
- 数学(31895)
- 数学方法(31253)
- 农(26672)
- 中国(26398)
- 财(18964)
- 农业(17782)
- 贸(17697)
- 贸易(17685)
- 业经(17297)
- 易(17250)
- 制(15460)
- 学(14299)
- 地方(14271)
- 策(13689)
- 银(12836)
- 银行(12821)
- 行(12391)
- 理论(12389)
- 融(11517)
- 金融(11515)
- 发(11231)
- 环境(10663)
- 和(10429)
- 机构
- 学院(266072)
- 大学(265856)
- 济(117028)
- 经济(114770)
- 管理(100539)
- 研究(94634)
- 理学(86094)
- 理学院(85150)
- 管理学(83360)
- 管理学院(82874)
- 中国(74081)
- 京(56968)
- 科学(54997)
- 财(53317)
- 所(47637)
- 研究所(42931)
- 中心(42576)
- 农(41741)
- 财经(41536)
- 江(39722)
- 经(37879)
- 经济学(37087)
- 北京(36751)
- 业大(35856)
- 范(35390)
- 师范(35087)
- 院(33941)
- 经济学院(33196)
- 农业(32317)
- 州(31317)
- 基金
- 项目(171580)
- 科学(136461)
- 研究(127239)
- 基金(126336)
- 家(109877)
- 国家(108997)
- 科学基金(93278)
- 社会(82323)
- 社会科(78036)
- 社会科学(78020)
- 基金项目(64153)
- 省(64070)
- 教育(59619)
- 自然(58708)
- 自然科(57469)
- 自然科学(57459)
- 自然科学基金(56430)
- 划(54953)
- 资助(54315)
- 编号(51186)
- 成果(43161)
- 部(39370)
- 重点(38689)
- 发(37157)
- 课题(36224)
- 创(35028)
- 国家社会(34847)
- 教育部(34169)
- 创新(32736)
- 大学(32629)
共检索到411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志扬 熊莉萍
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模式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不同于国外模式的突出表现。文章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引入了制度因素的两阶段化的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来揭示中国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制约因素;讨论了实现均衡迁移量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主张通过增加城市正规部门新增就业机会、改善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缓解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约束等途径来推进中国乡城劳动力的有序和有效转移。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两阶段转移 城市化 农民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镜德
社会安全网,由具有保险、救助和服务等防范风险功能的正规和非正规制度构成。安全网的组合、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和保护水平等等,既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自然地理状况等因素,又取决于政府的干预程度。转型国家的社会保护措施负有沉重的政治使命,此时的安全网只能以应急措施与制度建设并进的方式进行重构,以便维持最低水平的经济安全和最低限度的社会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忻怡
针对中国"农民工"现象,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其原因是与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步转变为城市市民不同,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分两步走。本文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有效转移的思路:深刻认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长期性;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压力;积极引导农民"兼业"。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郝山
"农民—农民工—市民"的两阶段转移模式是我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区别西方国家"一步转移理论"所具有的特有模式,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不能对我国"农民工"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指出农民工市民化依然存在的障碍,针对性地提出通过创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准入机制、稳定机制以及融合机制来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春蕊 刘昌宇 刘家强
借鉴模糊多目标决策理论,构建信息无偏和信息有偏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迁移选择决策的模糊多目标模型,并利用河北省问卷调查数据,选取相关指标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应用分析。研究得出,面对多种迁移选择,无论是信息无偏还是信息有偏,受外出务工收入水平、家庭环境、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县外市内迁移成为劳动者最满意的选择。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劳动者以本县内迁移为主,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9.32%。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农村劳动力以县内迁移为主的实地调查结论存有差异。这表明,多数被调查农村劳动力尚未实现最优迁移,其迁移选择行为表现为一种有限理性。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决策环境,提高劳动者决策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建平 张永丽
文章在简要评述经典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从一个"理想的农户模型"出发,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基于风险的农户劳动力配置模型;然后通过等价转换,提出了一个基于劳动力禀赋与风险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两阶段理论模型,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简要的验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 两阶段性 风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和工业化中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温饱时期和工业化初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很大区别。这为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带来机遇。但是,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中年以上为主、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形式存在的富余劳动力,而亿万进城农民工的转移尚在中途。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供求 转移 新阶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作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总的来说,它是受社会经济系统运动的状况制约的。马克思早就论述过这一问题:“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之间的分工一般来说也是这样。……它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是很现代的、决不是到处都已达到的产物,它是和一个完全特定的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实际上,劳动力这种生命有机体的产业、地域流动及其引起的结构演变,也是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科学技术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传裕
工资水平差异是我国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运输成本越大,产品的替代弹性越大,消费者在工业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劳动力越倾向于在空间均匀分布,否则,劳动力更倾向于迁入工资水平高的地区,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的空间模式。
关键词:
核心——边缘模型 劳动力迁移 动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丹 任远 戴严科
本文研究农地流转及其制度安排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分别选取"是否打算外出务工"和"是否想获得城市户籍"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意愿。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乡城转移意愿,但对不同群体和不同乡城迁移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农地流转的制度安排会影响农村劳动力不同的乡城迁移意愿;农地的保障性功能对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依然存在,但由于缺乏完整的退出权,农地流转的财产性功能对长期迁移意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视角对中国当前农地流转提出相关思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流转 乡城迁移 迁移意愿 城镇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孟欣 赵栖泽
本文基于新经济迁移理论,建立了农民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与举家迁移的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展示了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的三种决策,并认为劳动比较收入是决定和影响上述决策的核心变量;通过进一步分析劳动比较收入变量,本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健全农业要素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可以降低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促进劳动力城乡转移;同时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有助于农民家庭做出举家迁移城镇的决策,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新经济迁移理论 农民工 城镇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皮亚彬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地区效率差异和劳动力迁移成本的两部门两地区模型,研究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的福利效应及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缩小地区效率差异以促进产业转移,或降低迁移成本以促进劳动力流动,都可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并提高经济总体产出;由于劳动力迁移成本异质性,低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产业转移,而高迁移成本劳动力偏好劳动力转移政策,因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类政策不能相互替代;当工业化水平提升或地区效率差异扩大导致劳动力流动需求增加时,如果不进一步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地区间收入差距会扩大,从而形成劳动力迁移与地区差距扩大同时发生的“谜题”。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流动两类思路并不存在内在逻辑冲突,不应将二者对立,需要采取降低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潜力相结合的措施。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都阳 朴之水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日益普遍 ,贫困地区也不例外。本文利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 ,对迁移收入转移及其对贫困状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并具体分析了迁移收入转移的决定因素。本文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迁移行为与“利他性”假说相吻合 ,这表明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可以视作一种积极的反贫困行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 ,本文也发现劳动力迁移的确成为缓解贫困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迁移人口与其他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消费群体 ,他们的福利状况有可能被高估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迁移 收入转移 贫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