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74)
2023(14257)
2022(11817)
2021(11259)
2020(9045)
2019(21098)
2018(20736)
2017(39530)
2016(21146)
2015(23993)
2014(23853)
2013(23675)
2012(21796)
2011(20009)
2010(19708)
2009(18185)
2008(17396)
2007(14959)
2006(13191)
2005(11274)
作者
(59995)
(49954)
(49314)
(47117)
(31585)
(23660)
(22403)
(19570)
(18847)
(17533)
(16952)
(16894)
(15676)
(15510)
(15240)
(15107)
(14635)
(14538)
(14128)
(13906)
(12295)
(12144)
(11790)
(11295)
(11154)
(11061)
(10940)
(10758)
(9977)
(9870)
学科
(89573)
经济(89477)
(56383)
管理(55985)
(42673)
企业(42673)
方法(39120)
数学(34322)
数学方法(34013)
(33546)
中国(26960)
业经(22194)
农业(22073)
(20223)
(17810)
地方(17623)
(17562)
贸易(17553)
(17134)
(16709)
(13725)
银行(13693)
环境(13570)
(13334)
(13171)
(13063)
(12920)
金融(12918)
理论(12695)
技术(12225)
机构
大学(303550)
学院(300666)
(126509)
经济(123952)
管理(120706)
研究(105733)
理学(105109)
理学院(103955)
管理学(102426)
管理学院(101869)
中国(79374)
(64980)
科学(63133)
(54377)
(51591)
(49649)
研究所(47312)
中心(47264)
财经(44209)
业大(43877)
北京(41398)
(41038)
(40999)
师范(40751)
(40547)
经济学(38615)
(38343)
农业(37723)
经济学院(34807)
(33412)
基金
项目(210429)
科学(166372)
研究(157936)
基金(154453)
(134013)
国家(132867)
科学基金(113848)
社会(101639)
社会科(96117)
社会科学(96093)
基金项目(81826)
(78730)
自然(71133)
教育(70813)
自然科(69442)
自然科学(69428)
自然科学基金(68191)
(67034)
编号(64218)
资助(62467)
成果(52790)
(47677)
重点(46627)
(45481)
课题(43678)
(43379)
国家社会(42710)
教育部(41180)
创新(40407)
人文(39860)
期刊
(138354)
经济(138354)
研究(91202)
中国(56362)
(50385)
学报(46282)
科学(44571)
管理(41803)
(38122)
大学(35864)
农业(34639)
学学(33591)
教育(32711)
(26371)
金融(26371)
技术(24007)
业经(23671)
经济研究(22115)
财经(21004)
问题(18251)
(17972)
图书(16184)
(15992)
理论(14571)
(14478)
世界(14361)
科技(14280)
(14075)
技术经济(14017)
现代(13340)
共检索到436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张怡筠  
伴随快速城镇化,乡村地域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导的人文过程,前瞻性地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过程格局、演进机理及空间优化重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转型内涵、过程格局、驱动机制、类型模式、乡村空间重构、农村发展理论及农村空心化等系列成果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研究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的研究核心内容和逻辑主线加以凝练总结。未来乡村发展转型与重构研究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区的乡村转型发展过程及演进机制为核心,以建构乡村空间优化重组理论和探究模式途径为目标,综合集成遥感与GIS、抽样调查和模型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典型地域的乡村转型发展的多尺度过程规律、地域类型、动力机制,深化乡村空间体系演化规律和优化重组的内外机制,及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技术制度转型重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乡村多维空间重组的情景模拟。结合典型案例实证研究,解构乡村多维空间重构理论与模式的成长机制与区域主导地理要素;比较分析典型模式的演化过程和要素互馈作用机制;探寻推进乡村良性转型发展及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和科学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洪亮平  乔杰  
乡村认知是乡村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从"乡村"概念的辨析入手,指出"乡土性"是乡村认知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我国现有法规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梳理,提出乡村规划必须以村民为主体,乡村规划应纳入到乡村事务及其管理之中。依据乡村认知的多维性与动态性,构建了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与调查的总体框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祖华  
通过对当前乡村治理必须处理的供给与需求、控制与自治、一元与多元、传统与现代四大对称关系的梳理与释读,本文指出,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转型应在四大基本逻辑基础上进行构建:在空间结构上要以农民的公共需求与乡村有效治理为主线来确定其适度规模;在权力结构上要以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官治与民治的合作互强;在制度结构上要根据乡村具体境域来进行多元化制度安排;在资源结构上要注重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与和谐。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杨林  邹江  
文章从乡村产业可持续兴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金融体系完善三个角度探究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农业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搭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生态宜居的"软件"配套设计、乡村绿色金融供需环境改良、乡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协同四个方面切入构建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此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乡村绿色金融政策指引缺位、金融机构没有从产业链的角度创新形成绿色金融产品线、乡村绿色金融供需排斥共存等问题,供相关部门和"三农"主体决策参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汪安冉  刘义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切实解决差异性地理区域中空间生产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最初的教育形式发挥着乡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效用,深层介入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历程中。为此,在实现脱贫所生发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寻求乡村社会结构、空间发展的有序演变,需明晰职业教育的应为性与可为性。在以自然性为元逻辑、以生产性为再生逻辑、以正义性为可续逻辑,促成五位一体的差异化空间表征、三生协调的结构化空间实践、三维共知的秩序化表征空间的达成的同时,发挥职业教育的多重属性价值,以对接区域性生产实践、提升主体性空间生产能力、实现差序性空间生产互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陈晓琳  
数字技术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数字乡村治理以“数字空间”为治理场域,实现了乡村治理从地域到空间的脱域化,并对乡村主体的生活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突出体现为重构乡村生活的话语体系、衍生乡村主体的身份形态和变革乡村主体的社会交往形式。在数字技术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转机制下,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展现出新面向,为克服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思路,一是通过主体性建构,实现治理主体增能,解决乡村治理主体性缺失困境;二是发挥数字化社群的作用,实现乡村共同体的再造,解决乡村共同体衰落的问题;三是合理应用数字技术,使数字技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技术理性发展中实现融合统一,解决数字乡村治理中乡村性缺失和技术依赖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彦随  龙花楼  张小林  乔家君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彩琴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密切且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新时代职业教育亟须实现战略转型。基于价值重构和价值实现的分析逻辑,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战略转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多元化外生价值,即工具性价值;应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重构其内生价值逻辑,在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三个层面建构新时代职业教育战略转型的价值实现路径。职业院校应在职业教育实践范式中实施转型,通过课程思政、面向产业集群的复合技能型人力资本供给、产教融合文化育人路径,落实职业教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外生价值,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孟凯   王强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话题,然而相关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缺乏。全面梳理与总结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未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基于Google Scholar和CNKI学术搜索工具,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的国内外典型文献进行全面科学检索,并从主体、动因、过程、结果、方法等逻辑要素出发对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研究进行科学系统性回顾、归纳与述评,并以此提出了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5个方向:(1)科学构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农户-社区”尺度系统理论框架;(2)加强探讨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个体主观意愿;(3)从结构与后结构主义双重视角科学揭示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过程机制、微观路径及动态生成逻辑;(4)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观”和“社区福祉观”出发评价生计转型过程与结果的可持续性;(5)加强“混合”以及“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应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迁  
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推动东部沿海乡村形塑复合型治理结构。田野经验表明,乡村社会呈现治理机制的复合型嵌入:常规型事务的行政化运作,形塑乡村科层组织格局;运动型事务的政治域统筹,奠定乡村党委统合制度;内生型事务的自治性回应,构建乡村协商治理机制。复合型治理结构不仅衍生“政治-行政-自治”三元统合的治理机制,而且提升乡村实质治理能力,实现规则之治、稳定生态与治理有效。复合型治理是外生型治理事务结构倒逼和政治型治理责任考核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合理性来源于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必然要求,以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境突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