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4)
2023(15056)
2022(12851)
2021(12369)
2020(10139)
2019(23752)
2018(23278)
2017(44355)
2016(23905)
2015(26961)
2014(27025)
2013(26766)
2012(24598)
2011(22635)
2010(22578)
2009(21082)
2008(20422)
2007(17894)
2006(15790)
2005(13925)
作者
(67916)
(56524)
(55970)
(53311)
(35919)
(26835)
(25410)
(22107)
(21410)
(19979)
(19227)
(19054)
(17615)
(17608)
(17282)
(17218)
(16520)
(16403)
(16085)
(15826)
(14014)
(13745)
(13463)
(12970)
(12616)
(12493)
(12392)
(12278)
(11436)
(11096)
学科
(98683)
经济(98529)
(64402)
管理(63392)
(48760)
企业(48760)
方法(42953)
(37185)
数学(36910)
数学方法(36499)
中国(29400)
农业(25046)
业经(23878)
(23806)
(21208)
(20240)
地方(18970)
(18821)
贸易(18811)
(18361)
(15986)
银行(15950)
理论(15904)
(15636)
金融(15635)
(15368)
(15250)
环境(14493)
(13940)
(13702)
机构
大学(346852)
学院(341915)
(142405)
经济(139408)
管理(134502)
研究(119569)
理学(116610)
理学院(115283)
管理学(113480)
管理学院(112850)
中国(90590)
(74282)
科学(71360)
(64438)
(59045)
(56016)
研究所(53895)
中心(53594)
财经(51386)
业大(49313)
(47685)
北京(47598)
(47420)
师范(47089)
(46913)
经济学(44036)
(43004)
农业(42718)
经济学院(39521)
(38923)
基金
项目(233050)
科学(183640)
研究(174755)
基金(170391)
(147781)
国家(146494)
科学基金(125020)
社会(111843)
社会科(105618)
社会科学(105596)
基金项目(89967)
(87181)
教育(79236)
自然(78206)
自然科(76320)
自然科学(76304)
自然科学基金(74955)
(74476)
编号(71399)
资助(69598)
成果(59943)
(53036)
重点(51915)
(49866)
课题(48946)
(47719)
国家社会(46568)
教育部(45851)
创新(44493)
人文(44195)
期刊
(159059)
经济(159059)
研究(104903)
中国(66776)
(56302)
学报(52659)
科学(50619)
管理(47581)
(46283)
大学(41018)
教育(39475)
农业(38369)
学学(38361)
(31254)
金融(31254)
技术(26983)
业经(26104)
财经(25156)
经济研究(24709)
(21526)
问题(21104)
图书(18042)
(17963)
(16663)
世界(16528)
理论(16398)
(16142)
科技(15872)
技术经济(15611)
现代(15301)
共检索到5047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悦  谭雪兰  蒋凌霄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文章针对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影响因素及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从县域—村域—农户三个尺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后脱贫时代”乡村贫困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贫困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具有多维性与多尺度性,可以从外部扰动、内部结构、构成维度、层级尺度与贫困主体等方面作进一步阐述。(2)测度体系作为乡村贫困研究的工具与基础,可分为尺度确定与测度流程两个部分,在具体实例研究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多种类型数据与方法融合的组合式研究。(3)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各因素的作用机制与表现形式随空间尺度与贫困主体发生转变,可以通过地理资本与生计资本两个方面反映各因素对县域、村域、农户的作用大小、方向与程度。(4)在分析乡村贫困的概念内涵、测度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多尺度乡村贫困视角探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包括重视乡村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的推动力;立足村域特色,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力;保障个体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鹏  刘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引了道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本文在回溯日本和韩国的乡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国乡村发展经验与教训,并分析了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从顶层设计、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昊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乡村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中国乡村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上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总结了日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得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即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和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虎森  郭莹莹  
国外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较多:劳动力转移模式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分享空间模式强调城乡双向的资源有效配置,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城乡联系、城乡综合发展、乡村创业,城乡一体化模式强调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居民社会福利的"等值",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的是整体化的生产链条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人才带动加快乡村地区综合发展,保障城乡居民有同等的起点和发展机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金山  彭述华  袁航  
何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学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都把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归结为资金与劳动等物化资本。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内生化和提出边际收益递增概念论证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内生效应、外溢效应和聚合效应三种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人力资本开发的关键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是通过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充分开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在农村地区实现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明慧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继绝对贫困治理之后面临的新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相对贫困治理是遏制返贫现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化解农村主要矛盾,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治理机制,即相对贫困衔接机制、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多方力量扶持机制,从而发挥各项制度、政策、法规的常态化贫困治理功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闫宇  汪江华  张玉坤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乡村发展动力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新内生式是现阶段欧洲乡村发展的主流理论思想,在理论梳理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原理、理论属性等方面,探究新内生式理论与我国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的契合程度。通过对理论的提炼和转译,探求我国在借鉴新内生式思想时的主要着力点。结合我国城乡发展思想体系和格局体系提出新内生式思想在指导我国未来城乡发展中的理论延伸方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仁安  
合理的农村区域规划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环境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和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本文在分析中国农村区域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英国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英美农村区域规划有法律体系健全、支持力度较大、土地使用原则先进以及重视居民参与性等特征。最后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中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潘启龙  韩振  陈珏颖  
本文阐述了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特点与主要成就,分析了驱动美国农村发展演变的政策因素和非政策因素。通过对中美农村发展条件和路径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目前中国农村发展大致处于美国农村由加速发展向法治化发展转换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经验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和机械化程度、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重视农村功能分区规划五个方面,可以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法治化、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科学开展农村规划与建设等启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昭沄  江金启  孙学涛  
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韩国在快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对中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出发,系统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演进,探讨其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开展系列新村教育、完善新村组织结构、完善法律保障、开发区域特产品及观光农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依据韩国新村运动的重要经验,中国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构建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红根  宋成校  
本文以欧美典型发达国家、亚洲发达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为研究视角,在深入探讨其乡村振兴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类型国家法律约束、环境保护以及政府与社会资金共同发力等共性措施;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国家在具体实践中的个性方案:德国"城乡等值化"、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俄罗斯"土地改革"等;同时,本文在深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国家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借鉴国际乡村振兴措施与逻辑,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中国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图,并提出中国应当建设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链;适度引入乡村工业,注入内生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现代元素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优化乡村治理水平,向治理现代化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