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6)
- 2023(13330)
- 2022(11031)
- 2021(10507)
- 2020(8678)
- 2019(19784)
- 2018(19029)
- 2017(36048)
- 2016(18487)
- 2015(20701)
- 2014(20132)
- 2013(19743)
- 2012(17932)
- 2011(16038)
- 2010(15524)
- 2009(14290)
- 2008(13346)
- 2007(11183)
- 2006(9475)
- 2005(7708)
- 学科
- 济(81270)
- 经济(81089)
- 业(49524)
- 管理(47997)
- 方法(37882)
- 企(36913)
- 企业(36913)
- 数学(33172)
- 数学方法(32796)
- 农(32036)
- 中国(25966)
- 农业(21209)
- 业经(20267)
- 财(18988)
- 贸(15633)
- 贸易(15625)
- 易(15278)
- 地方(14766)
- 制(14511)
- 学(12958)
- 和(12111)
- 发(11950)
- 环境(11655)
- 银(11195)
- 银行(11190)
- 理论(11023)
- 融(10997)
- 金融(10993)
- 行(10795)
- 策(10719)
- 机构
- 大学(258075)
- 学院(256729)
- 济(115914)
- 经济(113948)
- 管理(103378)
- 理学(91054)
- 理学院(90053)
- 管理学(88635)
- 管理学院(88145)
- 研究(86949)
- 中国(66394)
- 京(52677)
- 财(49643)
- 科学(48711)
- 财经(40958)
- 中心(40874)
- 所(39837)
- 农(39258)
- 经(37798)
- 经济学(37356)
- 研究所(36434)
- 业大(35034)
- 范(34407)
- 师范(34148)
- 江(33960)
- 经济学院(33763)
- 北京(32647)
- 院(31443)
- 财经大学(30784)
- 农业(29372)
- 基金
- 项目(184307)
- 科学(149959)
- 基金(140569)
- 研究(137498)
- 家(121475)
- 国家(120474)
- 科学基金(105820)
- 社会(94915)
- 社会科(89218)
- 社会科学(89198)
- 基金项目(74798)
- 省(67653)
- 自然(65858)
- 自然科(64462)
- 自然科学(64449)
- 自然科学基金(63329)
- 教育(62523)
- 划(57873)
- 资助(55298)
- 编号(53756)
- 部(43008)
- 成果(42160)
- 国家社会(41096)
- 重点(40986)
- 发(39711)
- 创(38846)
- 教育部(38068)
- 人文(37090)
- 创新(36237)
- 制(35601)
共检索到3635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城乡人口流动是改变并形成新城乡关系的重要驱动力。伴随中国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即人口城乡逆流,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正推动着乡村社会联系与发展。人业互动作用下作为空间载体的乡村社会空间的演进与重构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探讨中国乡村“人—地—业”格局复杂化背景下的人口城乡逆流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目前“城乡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城乡人口流动与乡村重构、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演变、乡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及效应等核心研究领域着手,利用VOSviewer工具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凝练出当前研究重点关注主题取得的成效与亟需解决的瓶颈,进而从人口城乡逆流重构乡村社会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过程规律、作用机理、地方效应等4个方向进行研究展望,旨在重新认知并诠释新时代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现象,破解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人口问题,为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面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域日益复杂的人地关系,乡村重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乡村重构即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的过程。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视角,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最后,基于政府行为对推动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乡村重构的引领作用,认为有必要重构乡村社会经济的政府干预框架,并对未来中国乡村重构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展开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布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顺应人口布局变动,推进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科学适度的空间布局调整有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代表性的有山东"合村并居"、江苏"相对集中居住"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等典型模式。当前,这几种典型模式在规划布局、规模区位、治理重构等方面都凸显出不少操作难题。应对这些问题,要超越村庄调整合并这种局部思维,将城乡空间重组置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心地-分散地、崛起地带-衰退地带的相对性结构中去把握。具体措施上,首先要科学确定中心地体系,进而在土地制度、乡村治理、政经分开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人口布局 空间布局 乡村治理 中心地原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佳
目前,在统筹城乡视角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的一个新兴项目诞生出来,它利用乡村原有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乡村特有绿色土特产的生产再加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拉近了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及建设和谐新农村。同时乡村旅游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得传统乡村功能得以重构,如使乡村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乡村功能由农业向多产业发展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乡统筹 乡村功能重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艳萍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 机制改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丽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透视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随着城乡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之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乡村生活空间在内的乡村空间发生整体性重构,乡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乡村生活空间如何映射和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多角度探讨的话题。论文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休闲、社交、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活动的多层次地域综合体,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约百年,论文按照中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将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历程分为4个阶段:1949年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相比于国外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和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国内乡村生活研究内容偏向实证,缺乏全面的深度总结和理论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应该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分别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和多元化研究视角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展望。
关键词:
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空间 溯源 展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关键词:
结构革命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历史转型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间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形成“上楼集中”“平移集中”和“就地改造”等空间类型。农村空间变迁改变了外在物理空间形态,同时也意味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变革。农村空间变迁程度的不同,使得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要素具有差异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重构。“上楼集中型”主要是重新弥合社会关系网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平移集中型”运用空间划分和分配的治理策略,提高空间治理效能;“就地改造型”通过村庄空间内部的改造升级,构建村庄治理新秩序。因此,空间治理不仅是外在物理空间形态的治理,还是空间内的治理关系和权力结构的重塑,以此推动农村空间变迁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空间变迁 空间治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锦成 欧维新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一致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并从空间形态角度探寻科学空间重构的方法。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结合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单指标评价法。研究结果:基于城市与乡村空间重构的思路与方法,划定了宿迁市古楚街道办和三棵树乡的适宜建设区和基期建设用地调整区,并进行了两乡镇的空间重构模拟与评价。空间重构后,研究区总体布局紧凑度提高4.02%,总体放射状指数降低5.87%,总体农地景观破碎度下降46.39%。研究结论:该研究的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若能在空间形态合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区域空间重构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或乡村空间重构的科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柏大鹏 程天君
乡村教师向城流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学校保持活力的规律,但乡村教师流动凸显出典型的“单向性上流”,致使教育本就落后的乡村雪上加霜,制约着乡村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对两所乡村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在空间同质化下教师面临着区隔的困境,即乡村教师身处于衰落化的乡村空间、居住于城市圈的家庭空间、就职于脱嵌式的学校空间和执教于低回报的教学空间;教师向城流动是由三维空间共同催生,即城挤乡萎的物理空间、城乡趋同的精神空间、离乡进城的社会空间共同驱动乡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为缓解乡村教师单向性向城流动问题,应摒弃空间同质化的系统性编制,采取空间融合的策略,创设城乡一体的空间正义秩序,走向城乡文化共生的空间关系,增强乡村教师的空间认同观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君锋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深刻影响着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逻辑过程。文章从乡村空间商品化视角切入,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空间商品化各阶段中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历程与特征。同时,以安果村为典型案例地,详细探讨了乡村空间要素商品化过程具体参与乡村生产空间的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模式。乡村空间商品化通过政府力、市场力及社会力为要点的三元主体力量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将乡村空间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活动,从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强调的是在权力、资本、社会多重主体互动作用下对乡村生产空间的改造与塑造能力。甘南高原乡村经济发展形态大致经历了由农牧业混合经济以及高依附、低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态型经济再到多元化经济方式并存的集约型经济的过程,生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点状分布、松散联系”空间格局到呈现出“核心集聚、外围分散”空间格局再到呈现出“多点支撑、轴线联动、多元协同”空间格局。空间商品化是安果村生产空间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地域空间资本增值与符号消费转变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创收的生产价值空间,在政府、企业、支部、村民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下由单一农牧产业生产为主转为多元化产业经济并存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中,乡村空间资源价值重新活化,推动安果村生产空间发生剧烈重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文俊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关键词:
乡村景观 价值认知 功能重构 乡村旅游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传统的"乡土中国"不断解体,"城乡中国"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新形态。城乡中国阶段新的城乡均衡关系逐步形成,农民自由进城和顺利返乡,形塑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农民为主体的"半工半耕"结构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阶层自主性,赋予了中国社会结构充分的弹性和韧性,维系了转型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城乡中国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保持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乡村社会 城乡中国 社会转型 社会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