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68)
2023(13213)
2022(11371)
2021(10811)
2020(8793)
2019(20556)
2018(20232)
2017(38521)
2016(20522)
2015(23225)
2014(23137)
2013(23084)
2012(21313)
2011(19516)
2010(19304)
2009(17752)
2008(16976)
2007(14529)
2006(12868)
2005(10819)
作者
(58791)
(49139)
(48428)
(46350)
(31041)
(23317)
(21998)
(19287)
(18570)
(17221)
(16752)
(16608)
(15354)
(15294)
(15047)
(14838)
(14390)
(14356)
(13905)
(13668)
(12049)
(12027)
(11567)
(11107)
(10888)
(10821)
(10748)
(10590)
(9787)
(9671)
学科
(87630)
经济(87530)
(54314)
管理(53439)
(40416)
企业(40416)
方法(39057)
数学(34572)
数学方法(34255)
(33277)
中国(26004)
农业(21878)
业经(20659)
(19148)
地方(17891)
(17655)
(17043)
贸易(17034)
(16598)
(15644)
环境(13418)
(12900)
(12877)
(12777)
银行(12745)
(12271)
(12251)
金融(12249)
理论(11851)
技术(11780)
机构
大学(296562)
学院(293706)
(123523)
经济(120994)
管理(117889)
研究(103290)
理学(102944)
理学院(101762)
管理学(100187)
管理学院(99656)
中国(77046)
(63608)
科学(62597)
(52220)
(50581)
(49308)
研究所(46506)
中心(46094)
业大(43725)
财经(42738)
北京(40505)
(40155)
师范(39879)
(39819)
(39176)
经济学(37625)
农业(37497)
(37405)
经济学院(33978)
师范大学(32708)
基金
项目(206744)
科学(163689)
研究(152974)
基金(152472)
(132671)
国家(131578)
科学基金(112961)
社会(98689)
社会科(93383)
社会科学(93361)
基金项目(81598)
(77545)
自然(71846)
自然科(70186)
自然科学(70171)
自然科学基金(68903)
教育(68428)
(65968)
资助(61890)
编号(61686)
成果(50031)
(46639)
重点(45632)
(44398)
(42390)
课题(41838)
国家社会(41351)
教育部(40179)
创新(39532)
人文(39054)
期刊
(134903)
经济(134903)
研究(88437)
中国(53910)
(49962)
学报(45819)
科学(44406)
管理(40424)
(35868)
大学(35310)
农业(34397)
学学(33200)
教育(29886)
(24568)
金融(24568)
业经(22991)
技术(22986)
经济研究(21307)
财经(20170)
问题(18010)
(17217)
(15772)
图书(15464)
科技(14196)
理论(14135)
(14121)
世界(13949)
技术经济(13825)
资源(13702)
(13604)
共检索到423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丽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透视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随着城乡融合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之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乡村生活空间在内的乡村空间发生整体性重构,乡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乡村生活空间如何映射和影响乡村发展,是值得多角度探讨的话题。论文在梳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休闲、社交、消费以及公共服务活动的多层次地域综合体,也是乡村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界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约百年,论文按照中国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将乡村生活空间研究历程分为4个阶段:1949年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前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时期、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相比于国外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和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国内乡村生活研究内容偏向实证,缺乏全面的深度总结和理论构建。新时期中国乡村生活空间的研究应该构建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分别从基础理论、研究主体和多元化研究视角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展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卓蓉蓉   杨丽霞   徐萌   顾秋实  
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剧了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已有的乡村生活空间研究缺少对多元空间和混杂主体的关注,不利于复原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特征与内在机理。沿循乡村生活空间的概念模型—转型特征—影响机理的逻辑思路,在构建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乡村生活空间是乡村居民居住并进行就业、消费、休闲等主要日常活动而形成的空间聚合体。基于“乡村空间三元模型”,乡村生活空间包括宏观的物质生活空间、中观的社会生活空间和微观的日常活动空间,即乡村生活空间概念模型是多层尺度、多元空间和多维主体的构成。(2)在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外源驱动和乡村内生响应因素的作用下,政策、资本、技术、人口、文化等要素在城乡间快速流动,乡村生活空间加剧转型,乡村物质生活空间、乡村社会生活空间、乡村日常活动空间等多元空间的转型度及其之间的协调性关系揭示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过程与格局。(3)乡村生活空间多层尺度的传导机制、多边空间的交互作用、多维主体的混杂效应等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乡村生活空间的转型机理。以多元空间认知为切入点的乡村生活空间转型研究有助于丰富当前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燊  余斌  张向敏  
乡村生活空间网络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依托社区节点,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彼此联系而形成的社会空间系统,探究其空间结构与优化策略对认识乡村生活空间内涵、重塑乡村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以江汉平原典型乡建片区培育的9个节点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三元系统,构建社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结构总体与节点特征,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区域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处于发育阶段,网络兼具整体松散与局部集聚特征,社区间联系正在加强;乡村生活空间网络节点质量有待提升,网络呈现层次清晰的3级节点体系,核心节点虽具有无法替代的网络地位但本身质量不高,次级节点的结构具有相似性需要择优培育,边缘节点需要丰富网络内外联系;基于此,必须构建"1心、8点、1轴、3区"的乡村生活空间网络结构。为评估并识别区域网络节点特征,预测并构建区域网络化发展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平原农区的乡建片区提供了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尚意  柴彦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开泳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城市空间的优化调控。文章从功能空间和本体论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城市生活空间的内涵以及研究城市空间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活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城市生活空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容,研究尺度从宏观向微观转化,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评价是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方法外,还出现了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以及借用文化生态学和后现代主义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结合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空间的具体类型以及形成演化机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更多的规划手段和调控机制,不断优化城市的生活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琳琳  田超  殷婷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从多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了生活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遥感、调查、统计及POI数据设计了基于GIS和RS的功能要素空间化方法,进而运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生活空间宜居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门头沟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主体发展功能水平不等,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2)生活空间宜居性值域范围为0.025~0.180,平均值为0.065,生活空间宜居性水平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生活空间宜居性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经济发展条件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其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各功能要素对生活空间宜居性的空间异质效应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乡村生活空间政策是改善乡村居民日常生活,推动乡村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性手段之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包含乡村聚落人居环境、住房、消费/商业、文化/文体休闲、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以24份中央一号文件为政策文本,构建乡村生活空间政策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对乡村生活空间政策工具的使用及阶段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生活空间政策工具呈现环境型为主、供给型为辅、需求型严重短缺的特征,且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也不均衡。乡村生活空间政策整体上经历了启动、扩展、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政策工具内部结构逐渐多元,政策内容更加具体且易实施,并不断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政策工具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的考虑日益充分,对消费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但对住房、休闲的关注度尚待加强。基于此,提出应优化政策工具类型与内部结构,着力增加供给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实现三类政策工具的基本平衡,并聚焦于解决乡村生活空间系统各个方面的难点问题,推动乡村生活空间朝着人本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峰华,王兴中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指出中国对该论题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 7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 ;3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 ;4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城市生活空间适居性研究 ;6城市生活空间发展变化的研究 ;7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 6个方面 :1城市生活空间与自然的和谐 ;2城市生活空间结构要素的协调发展和社区系统要素的整合 ;3城市生活空间整合和社区融合 ;4城市生活情境空间和社区情境空间的总体艺术布局 ;5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设计 ;6城市生活信息空间和智能环境社区。总之 ,创建绿色城市生活空间和绿色社区 ,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是 2 1世纪诸多相关学科共同研究的主题。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柴彦威   申悦  
郊区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生产与生活要素向郊区的加速集聚,郊区生活方式快速发展。作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中美两国展现了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郊区生活方式演进的典型特征,深入研究两国郊区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演进特征,有利于中西方郊区理论的对话和为中国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论文从郊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美郊区生活空间组织的演变,通过比较中美郊区居民的居住、出行与活动特征变化及其与郊区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国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的演进,总结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差异性特征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均体现出三阶段发展的特征,从单中心城市生活方式向郊区生活方式转变。中国郊区生活方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转变多,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混合、向心通勤、公交出行、中心依赖的特征;而美国郊区生活方式发展较早,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多元郊区生活方式,并逐渐展现出人口组成多样化、居住社区区隔、侧向通勤、机动化出行、生活郊区的特征。比较发现,中美郊区生活方式的共性在于居住多样化和出行机动化,而差异性在于居住融合程度、机动化程度和日常生活郊区化程度,这一差异的形成受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都市区空间组织、交通发展和空间品质差异的影响,是居民行为主观决策与外部客观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冀正欣  许月卿  卢龙辉  段亚明  李瑶瑶  黄安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健文  苏攀予  谢涤湘  郭焕宇  
近年来,广州城市更新致力实现“老城区,新活力”的发展目标,深入认识旧城社区活力特征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依托哲学社会学领域、历史研究领域及建成环境领域的经典理论回顾,通过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进行近15年来“日常生活空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阐述与城市更新实践结合的新指向,并结合“社区街市”概念从多元服务价值、典型功能要素及建成环境量化三方面,梳理提出“社区街市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城乡人口流动是改变并形成新城乡关系的重要驱动力。伴随中国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即人口城乡逆流,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正推动着乡村社会联系与发展。人业互动作用下作为空间载体的乡村社会空间的演进与重构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探讨中国乡村“人—地—业”格局复杂化背景下的人口城乡逆流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目前“城乡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城乡人口流动与乡村重构、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演变、乡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及效应等核心研究领域着手,利用VOSviewer工具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凝练出当前研究重点关注主题取得的成效与亟需解决的瓶颈,进而从人口城乡逆流重构乡村社会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过程规律、作用机理、地方效应等4个方向进行研究展望,旨在重新认知并诠释新时代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现象,破解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人口问题,为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秋宇  塔娜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