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7)
- 2023(14080)
- 2022(11414)
- 2021(10855)
- 2020(8949)
- 2019(20593)
- 2018(19865)
- 2017(37686)
- 2016(19881)
- 2015(22252)
- 2014(21629)
- 2013(21464)
- 2012(19781)
- 2011(17870)
- 2010(17453)
- 2009(16205)
- 2008(15422)
- 2007(13229)
- 2006(11560)
- 2005(10088)
- 学科
- 济(86704)
- 经济(86614)
- 业(52659)
- 管理(51297)
- 企(39223)
- 企业(39223)
- 方法(38652)
- 数学(34106)
- 数学方法(33638)
- 农(33467)
- 中国(26691)
- 农业(22145)
- 业经(21613)
- 财(20157)
- 贸(16787)
- 贸易(16774)
- 制(16715)
- 易(16432)
- 地方(16137)
- 学(14833)
- 银(13292)
- 银行(13276)
- 行(12805)
- 发(12440)
- 融(12361)
- 金融(12359)
- 理论(12022)
- 环境(11931)
- 和(11784)
- 策(11527)
- 机构
- 大学(273932)
- 学院(272717)
- 济(121657)
- 经济(119501)
- 管理(106309)
- 研究(94676)
- 理学(91848)
- 理学院(90878)
- 管理学(89356)
- 管理学院(88816)
- 中国(74149)
- 京(57252)
- 财(53737)
- 科学(53365)
- 农(45811)
- 中心(44797)
- 所(44784)
- 财经(42969)
- 研究所(40669)
- 江(40038)
- 经(39473)
- 经济学(38966)
- 业大(38451)
- 范(36520)
- 师范(36237)
- 北京(36005)
- 经济学院(35105)
- 农业(34460)
- 院(34377)
- 财经大学(32095)
- 基金
- 项目(188291)
- 科学(150589)
- 研究(140587)
- 基金(140402)
- 家(122190)
- 国家(121162)
- 科学基金(104703)
- 社会(94183)
- 社会科(89264)
- 社会科学(89247)
- 基金项目(72983)
- 省(70402)
- 自然(64646)
- 教育(64279)
- 自然科(63244)
- 自然科学(63228)
- 自然科学基金(62118)
- 划(59715)
- 资助(57047)
- 编号(55272)
- 成果(44745)
- 部(43336)
- 重点(42221)
- 发(41280)
- 国家社会(40909)
- 创(39414)
- 教育部(37942)
- 课题(37930)
- 人文(36823)
- 创新(36816)
- 期刊
- 济(132078)
- 经济(132078)
- 研究(83420)
- 中国(55819)
- 农(46608)
- 财(40572)
- 学报(40094)
- 管理(39448)
- 科学(39247)
- 大学(32842)
- 农业(31324)
- 学学(30598)
- 教育(30020)
- 融(26849)
- 金融(26849)
- 技术(24041)
- 业经(22889)
- 财经(21473)
- 经济研究(21459)
- 经(18662)
- 问题(17747)
- 业(15644)
- 贸(15190)
- 世界(14510)
- 版(13860)
- 技术经济(13240)
- 统计(13138)
- 图书(13098)
- 国际(12757)
- 理论(11709)
共检索到410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 再生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诸多表现与流变形式,了解乡村文化自身在流变过程中滋生出的新的智慧。
关键词:
乡村文化 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 再生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佳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面临困境。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
关键词:
乡村文化 变局 博弈 再生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黄凯洁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文明变革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明变革和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而祠堂是其中传统而典型的类型。论文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质性方法,探究当代祠堂空间的再生产及其映射的乡村文化治理方式。研究发现:(1)当代祠堂的再生产是嵌入在乡村文化治理的情境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视角为理解当代乡村祠堂的再生产提供了一种共时性的解释力;(2)当代祠堂主要通过空间、主体、实践与价值四位一体的方式实现空间再生产,四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3)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治理践行“以实化虚”,包括紧紧依托具体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治理载体、合理划分多元治理主体职责、使用经验性治理技术、强调乡村治理目标,以激发乡村文化治理内在活力与效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研究结果对中国乡村文明变革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小斌 范红 闫毅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琳
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与乡村内生发展的基础。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视角,对四川崇州的文化振兴实践进行了嵌入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通过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媒介升级的迭代发展,逐步构建城乡多层级社会互动机制的差异化空间生产过程。创新融合型要素网络、开放学习型参与载体、共创共享型治理场域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要件。文化振兴的创制互动在时空上形成了村域系统性更新、镇域复合性联动、城乡包容性融合三层空间形态的差序迭代,引发了复合性的城乡文化经济社会再生产。这表明乡村文化处于深刻复杂的变迁过程,应当在充分挖掘、修复、创新乡村本土文化要素基础上,从空间再生产角度推动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载体升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重功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琳
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与乡村内生发展的基础。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视角,对四川崇州的文化振兴实践进行了嵌入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通过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媒介升级的迭代发展,逐步构建城乡多层级社会互动机制的差异化空间生产过程。创新融合型要素网络、开放学习型参与载体、共创共享型治理场域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要件。文化振兴的创制互动在时空上形成了村域系统性更新、镇域复合性联动、城乡包容性融合三层空间形态的差序迭代,引发了复合性的城乡文化经济社会再生产。这表明乡村文化处于深刻复杂的变迁过程,应当在充分挖掘、修复、创新乡村本土文化要素基础上,从空间再生产角度推动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载体升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重功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琳
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与乡村内生发展的基础。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视角,对四川崇州的文化振兴实践进行了嵌入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通过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媒介升级的迭代发展,逐步构建城乡多层级社会互动机制的差异化空间生产过程。创新融合型要素网络、开放学习型参与载体、共创共享型治理场域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要件。文化振兴的创制互动在时空上形成了村域系统性更新、镇域复合性联动、城乡包容性融合三层空间形态的差序迭代,引发了复合性的城乡文化经济社会再生产。这表明乡村文化处于深刻复杂的变迁过程,应当在充分挖掘、修复、创新乡村本土文化要素基础上,从空间再生产角度推动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载体升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重功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振其 郭诚诚
人口流动与乡村公共性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题,更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命题。大众媒介作为乡村公共性的载体,发挥着联结整合的作用,是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变革的技术支撑。通过提炼“媒介传播-公共性再生产-治理重构”分析框架,本文以华北前赵固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音喇叭作为早期扎根乡土的适宜媒介和基层治理工具,表现出具有权威主导性的单向管控特征。社会结构转型使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祛魅化的角色嬗变,高音喇叭的信息传播功能受时空限制而明显削弱。面对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乡村社会中乡村公共性解体与乡村社会治理脱域,数字赋能下的村务微信群成为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的重要载体。村务微信群使村民实现了跨时空的“共同在场”,塑造了虚拟的熟人社会,增进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强化了村庄共同体意识,推动了互动治理的形成,为乡村善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高音喇叭 微信群 乡村公共性 社会治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宇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积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在不断变迁的同时出现了以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新的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类型。针对这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空间现象,本文将基于21世纪初上海城市转型背景,以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实证案例,通过消费文化的研究视角,力图从中发掘出潜藏于创意产业空间演变过程的作用力量和原因机制,从而揭示并解释这一空间再生产的现象和过程。
关键词:
空间再生产 消费文化 创意产业 田子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地方性 再生产 北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朝庆 王茹薪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地方性 再生产 北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赖斌 裴玮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文章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为指导,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主体-驱动-乡村"MDR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层次解析,并就如何构建这一发展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乡村旅游 生态文明 MDR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文化再生产 文化流动 学业成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圆刚 田文娟 王亚楠 郭佳昕
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该研究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人际关系再生产、劳动形式再生产和自我再实现。第二,研究建构了“人的再生产”模型,其中,人地关系和劳动形式再生产构成“人的再生产”物质与时空基础,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再生产构成文化与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返乡者实现了阶段性主-客身份转换和自我存在方式重构。第三,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阶段历程及策略,包括准备阶段,其策略包含心态建设、人际筹备、职业搜寻与确认;初返阶段,策略包含逃避、对抗、纠偏;适应阶段,策略包含记忆回归、情感联结、社会合作;稳定到发展阶段,策略包含资源复盘、发展对比、未来规划。研究为乡村旅游地的返乡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