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9)
2023(7111)
2022(5723)
2021(5426)
2020(4189)
2019(9893)
2018(9247)
2017(17144)
2016(8911)
2015(10074)
2014(9850)
2013(10301)
2012(9814)
2011(9382)
2010(9218)
2009(8846)
2008(8391)
2007(7337)
2006(6661)
2005(5698)
作者
(25711)
(22050)
(21866)
(20754)
(13769)
(10485)
(9763)
(8551)
(8413)
(7729)
(7640)
(7206)
(6996)
(6943)
(6812)
(6779)
(6300)
(6224)
(5992)
(5957)
(5549)
(5216)
(5192)
(4989)
(4971)
(4880)
(4695)
(4526)
(4513)
(4428)
学科
(49594)
经济(49551)
(26361)
(22792)
方法(18978)
管理(17961)
数学(17864)
数学方法(17778)
农业(17587)
中国(17193)
业经(12085)
地方(11955)
(11529)
企业(11529)
(10621)
贸易(10613)
(10414)
(9499)
(9415)
(9403)
发展(7993)
(7989)
农业经济(7835)
收入(7702)
(7492)
金融(7491)
(7289)
银行(7285)
(7169)
(6924)
机构
大学(137431)
学院(137002)
(70567)
经济(69561)
研究(54735)
管理(49815)
理学(43151)
中国(43140)
理学院(42618)
管理学(42087)
管理学院(41822)
科学(29680)
(29138)
(28537)
(26963)
(26775)
研究所(24544)
经济学(24427)
中心(24323)
财经(23119)
经济学院(22157)
(21365)
农业(19905)
业大(19016)
(18980)
北京(18842)
(18587)
师范(18482)
(18100)
科学院(17520)
基金
项目(93652)
科学(75442)
基金(72078)
研究(70220)
(63221)
国家(62719)
科学基金(52971)
社会(50204)
社会科(47445)
社会科学(47438)
基金项目(37447)
(32363)
自然(30410)
教育(30227)
自然科(29721)
自然科学(29715)
自然科学基金(29203)
资助(29082)
(28065)
编号(26139)
国家社会(23088)
(22835)
(22101)
中国(21835)
成果(21517)
重点(21130)
教育部(19829)
(18849)
发展(18841)
人文(18805)
期刊
(80172)
经济(80172)
研究(44671)
(32015)
中国(28406)
科学(21638)
农业(21524)
学报(20595)
(18710)
大学(16825)
管理(16306)
学学(16100)
(15108)
金融(15108)
业经(14284)
经济研究(13274)
财经(11889)
问题(11359)
世界(10498)
(10441)
(9927)
教育(9456)
(9238)
技术(8800)
国际(8786)
农业经济(8367)
农村(8318)
(8318)
经济问题(7563)
(7377)
共检索到208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青  刘亚男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旺  白永秀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盛凯  陈池波  田云  潘经韬  
乡村产业振兴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客观测度与系统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趋势,检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全国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特征;绿色创新与城乡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第二,虽然地区总体差异并不十分严峻,但呈持续扩大态势;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在逐步下降而超变密度贡献率在上升。第三,考察期内乡村产业振兴及其子系统水平极化现象得到缓解,但仍呈现出显著的“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空间分布格局。第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共同富裕效应,这种共富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并且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种效应发挥作用,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以上结论全面、客观并真实地反映了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现状与演进态势,廓清各区域的优势与短板,揭示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新阶段重新评估产业政策效能,持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芦风英  邓光耀  
[目的] 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 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龙飞  曹招锋  杨晨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周付友  
缩小财政金融投入的区域性差异、提高财政金融支农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双重维度深入考察了财政金融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重点揭示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金融支农投入增加具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效应。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乡村就业率是二者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金融支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为财政金融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证据,而且为二者如何进一步协调配合以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周付友  
缩小财政金融投入的区域性差异、提高财政金融支农投入的力度和效率是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双重维度深入考察了财政金融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重点揭示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财政金融支农投入增加具有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效应。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乡村就业率是二者提升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财政金融支农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和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为财政金融投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证据,而且为二者如何进一步协调配合以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益龙  陈小锋  
新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人口与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结构与形态的巨变,乡村"空巢社会"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乡村社会的新常态。乡村振兴虽是在城镇化、现代化大背景下推进的,但需要跳出城市中心主义及现代性的陷阱,重新认识乡村的社会生态价值,修复和重建乡村社会文化系统的功能。振兴乡村不同于城市化,因而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复制,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地探寻和发现多样性的道路,但可以朝着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方向努力。在振兴乡村的路径选择问题上,还需要处理好国家意志与农民主体性、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等方面的关系问题,既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国家"三农"发展目标的达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让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着恰当的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昭沄  江金启  孙学涛  
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韩国在快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对中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从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出发,系统梳理其在不同时期的政策演进,探讨其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开展系列新村教育、完善新村组织结构、完善法律保障、开发区域特产品及观光农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依据韩国新村运动的重要经验,中国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构建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