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5)
- 2023(14381)
- 2022(12044)
- 2021(11155)
- 2020(9142)
- 2019(21175)
- 2018(20494)
- 2017(38451)
- 2016(20826)
- 2015(23741)
- 2014(23917)
- 2013(24189)
- 2012(23292)
- 2011(21589)
- 2010(21763)
- 2009(20371)
- 2008(20287)
- 2007(18376)
- 2006(16400)
- 2005(14933)
- 学科
- 济(102999)
- 经济(102905)
- 业(53534)
- 管理(50995)
- 方法(39004)
- 农(37315)
- 企(36720)
- 企业(36720)
- 数学(34757)
- 数学方法(34508)
- 中国(32917)
- 地方(28459)
- 农业(24735)
- 业经(22754)
- 财(21108)
- 贸(20012)
- 贸易(19995)
- 学(19405)
- 易(19379)
- 制(18863)
- 银(16810)
- 银行(16779)
- 融(16760)
- 金融(16758)
- 发(16544)
- 行(16309)
- 环境(15365)
- 地方经济(15185)
- 和(13884)
- 发展(12697)
- 机构
- 学院(312510)
- 大学(311829)
- 济(138717)
- 经济(135931)
- 研究(118526)
- 管理(113315)
- 理学(96222)
- 理学院(94969)
- 管理学(93510)
- 管理学院(92898)
- 中国(91283)
- 科学(71038)
- 京(67874)
- 所(61299)
- 财(61031)
- 农(59634)
- 研究所(55567)
- 中心(53590)
- 江(48251)
- 财经(47668)
- 业大(45950)
- 农业(45912)
- 经济学(44171)
- 范(43897)
- 北京(43760)
- 师范(43511)
- 经(43245)
- 院(42044)
- 经济学院(39892)
- 州(38185)
- 基金
- 项目(202626)
- 科学(159507)
- 研究(149825)
- 基金(146839)
- 家(128302)
- 国家(127213)
- 科学基金(107042)
- 社会(97474)
- 社会科(92236)
- 社会科学(92214)
- 省(78342)
- 基金项目(76926)
- 教育(67032)
- 划(66435)
- 自然(65402)
- 自然科(63830)
- 自然科学(63811)
- 自然科学基金(62657)
- 编号(60283)
- 资助(59880)
- 发(50185)
- 成果(49853)
- 重点(46448)
- 部(45764)
- 课题(42739)
- 创(41452)
- 国家社会(41265)
- 发展(40970)
- 展(40320)
- 创新(38946)
- 期刊
- 济(162804)
- 经济(162804)
- 研究(97727)
- 中国(68571)
- 农(59947)
- 学报(49740)
- 科学(47279)
- 财(44670)
- 农业(40424)
- 管理(39846)
- 大学(37542)
- 学学(35306)
- 融(33812)
- 金融(33812)
- 教育(33235)
- 业经(28287)
- 经济研究(26225)
- 技术(25757)
- 财经(23706)
- 问题(22030)
- 经(20620)
- 业(20164)
- 贸(18276)
- 世界(17122)
- 国际(16071)
- 技术经济(16009)
- 版(15876)
- 资源(15470)
- 统计(14861)
- 商业(14478)
共检索到487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龙飞 曹招锋 杨晨
[目的]科学客观地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探寻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以期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并根据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特征;在区域内差距上,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且呈现逐渐扩大趋势;在地区间差距上,东部—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但呈现逐渐缩小趋势;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处于由低阶段、中低阶段向中高阶段、高阶段快速发展提升的时期。[结论]充分考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差异,切实实现各地区乡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优化,保障乡村振兴的有序平稳进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风英 庞智强 邓光耀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13-2019年中国省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来源,并基于关系数据视角利用QAP方法测度其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分布状态;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并呈逐渐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兴旺子系统差异是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最大成因,其次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子系统差异。做好乡村振兴战略顶层设计,实施区域协同发展策略,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缩小区域差异的可行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儒练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莫兰指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潘海燕 袁林森
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前的611个贫困县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民生循环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农村生态环境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生活发展水平提升了本地区民生循环质量,同时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对贫困县民生循环质量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凌 冶建明 朱梦梦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客观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乡村发展综合特征,根据地区差异性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包含42个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借助改进后的熵值法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乡村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并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开展兵团乡村振兴的格局解析与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1)兵团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维度发展水平评价得分和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2)兵团乡村振兴耦合度、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师市间差异明显;协调度呈现“天山南坡发展区—天山北坡发展区—沿边口岸经济区—南疆发展区”的空间格局。(3)结合协调影响力指数来看,五大维度在研究期间对不同师市的作用方向各异。(4)综合协调度与协调影响力指数,将研究区乡村发展细分为3类6型共11个亚类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兵团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师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兴旺维度对兵团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制约作用显著。未来应基于上述分类结果,针对现存短板出台相应振兴策略,走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旺 白永秀
研究目标:测算2010~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分析各区各省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方法:熵权法、描述统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上偏低但呈递增态势,四大区域中东部遥遥领先,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均在全国均值之下,乡村振兴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宜居得分最高,产业兴旺其次,后依次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总体差异但不严峻,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由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差异所导致的区域间差异;各区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绝对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并无出现极化现象和收敛现象;乡村振兴水平存在鲜明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主要落在第I象限的高值集聚区,中部、东北、西部大部分落在第Ⅲ象限低值集聚区,其中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研究创新:以政策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全面地从时空分异特征、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价值: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廓清各区各省份优势和短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政策选择。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玉霞
<正>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减轻城市人口压力;通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增强留乡意愿。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过程。通过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弘扬乡土特色,增强农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一书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乡村振兴发展策略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瑾 李振 巩蓉蓉 刘英
传统统计数据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中存在数据滞后、更新缓慢等问题,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在构建大数据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逻辑基础上,使用爬虫技术从互联网获取33个乡村称号的47381个微观数据,并运用分词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的处理和存储.在实证分析中将指标体系拓展为标签体系,对2020年中国省级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通过拓展乡村大数据源、使用新算法等,能够提升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朝娟 贺高祥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借助改进的TOPSIS法、冷热点分析法、趋势面分析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增幅有限,表现出下游、中游、上游依次递减的态势。(2)热点和冷点格局相对稳定,中游和下游地区是研究期内稳固的乡村振兴发展次热点区和热点区,而冷点区和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上游。(3)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呈现“U”型特征,且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比南北方向更加明显。(4)重心迁移呈现向西南方移动倾向,表现为先快后慢的趋势,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较南北差异更大,更容易产生不均衡现象。(5)2021—2030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上延续了2010—2020年的演化特征,呈现持续提升趋势,但下游与上游和中游仍存在显著差距,中游与上游差距逐渐缩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提升,各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可能会更加突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俊梁 林影 史欢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科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寻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文章在梳理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总要求的5个维度,拓展出18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苏浙皖3个省份的40地市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比较。研究认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红利,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忠平 李雄军
推动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选取了相关指标,使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长三角地区40个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并分析其阻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总体情况良好且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通过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横向对比发现,江苏省各城市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各维度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方面,不同城市的差距较大。同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得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保险深度、人均村卫生室数量和城乡收入差距是阻碍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芦风英 邓光耀
[目的] 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 研究表明:1)我国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爱琴 张敬源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墨尔根古驿道在各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其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文章在对黑龙江省墨尔根古驿道沿线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兴盛 墨尔根 古驿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