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0)
2023(13956)
2022(11453)
2021(10985)
2020(9055)
2019(20663)
2018(20114)
2017(37591)
2016(19616)
2015(22243)
2014(21729)
2013(21404)
2012(19695)
2011(17769)
2010(17513)
2009(16049)
2008(15254)
2007(13065)
2006(11317)
2005(9781)
作者
(52113)
(43720)
(43356)
(41679)
(27552)
(20819)
(19751)
(16958)
(16842)
(15321)
(14929)
(14808)
(13578)
(13491)
(13456)
(13358)
(12811)
(12685)
(12555)
(12389)
(11010)
(10367)
(10324)
(10233)
(9846)
(9784)
(9501)
(9344)
(8708)
(8655)
学科
(84203)
经济(84108)
管理(53033)
(52377)
(39219)
企业(39219)
方法(37140)
数学(33214)
(32874)
数学方法(32817)
中国(26695)
农业(21640)
(20546)
业经(20181)
(16574)
(16554)
(16417)
贸易(16402)
(16070)
地方(16065)
(13202)
银行(13191)
(12719)
(12483)
金融(12481)
(12438)
环境(12068)
(11711)
理论(11563)
(11244)
机构
大学(272427)
学院(270797)
(119398)
经济(117218)
管理(107648)
理学(92886)
理学院(91969)
管理学(90597)
研究(90236)
管理学院(90066)
中国(71202)
(56136)
(53379)
科学(50315)
中心(43909)
财经(42775)
(42119)
(41522)
(39307)
(39182)
经济学(38157)
研究所(37641)
(36516)
业大(36447)
师范(36222)
北京(35150)
经济学院(34300)
(32568)
财经大学(31920)
农业(31641)
基金
项目(186430)
科学(149681)
研究(141510)
基金(139055)
(119760)
国家(118725)
科学基金(103538)
社会(94132)
社会科(89077)
社会科学(89059)
基金项目(72834)
(69773)
教育(65480)
自然(63936)
自然科(62525)
自然科学(62510)
自然科学基金(61394)
(58919)
编号(56688)
资助(55823)
成果(45949)
(43294)
重点(41695)
国家社会(40414)
(40226)
(39012)
课题(38539)
教育部(38223)
人文(37112)
创新(36473)
期刊
(130864)
经济(130864)
研究(81188)
中国(55590)
(42994)
(40286)
管理(38738)
学报(37161)
科学(36637)
教育(31130)
大学(30450)
农业(28918)
学学(28084)
(26490)
金融(26490)
技术(24069)
业经(23239)
财经(21307)
经济研究(20934)
(18510)
问题(17324)
图书(15210)
(14031)
(13572)
世界(13499)
(12917)
技术经济(12521)
统计(12184)
理论(11907)
国际(11767)
共检索到404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彭科  王伟强  焦胜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锐  王红扬  钱慧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带来繁荣,但单一建设路径也暗藏风险,多元的乡村建设模式亟待培养。引入治理结构的理论视角,审视当下一批乡村建设实验,并总结了三类建设主体:企业资本、NPO与NGO、知识分子与本土精英。各主体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三类治理结构:辅助的自上而下型、协调权益的中间桥梁型、血缘牵连的自下而上型。通过与政府主导乡村建设模式对比,认为多元的乡村治理结构能与政府力量和基层自治相协调,并弥补单一建设模式的缺位和风险。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样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能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乡村建设图景,应对日益严峻的乡村衰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钰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王伟强  
在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指引下,乡村建设已成热点讨论问题之一。选取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从国家权力渗透和农民权利保障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建设变迁特征做了概括性考察,依次将其归纳为:乡绅型乡村建设、经纪型乡村建设、全能型乡村建设、以及整合型乡村建设。它们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结果,并总体上呈现以国家权力渗透为导向的特征。最后认为,从现代国家建构角度出发,面对"新三农问题",未来应迈向权利导向型新乡村建设模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梁漱溟先生早年谈到"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其理念在今天乡村振兴背景下,仍有其理念和现实意义。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传统村落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其核心是在"乡村建设"上。目前在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的思路下,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会有对传统村落的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超民   冯晓霞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途径。慈溪市从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角度出发,以浙江省“十五分钟文化圈”为契机,通过资源重组、政企合作以及辐射带动等创新型举措,在乡村构建出公共文化空间网络,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然而,慈溪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建设主体、文化精神、供给结构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时代文化使命,文章认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仍需围绕展示活态文化、凝聚文化精神、整合公共资源三个方面展开,由此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赵媛  刘海燕  
乡村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拥有80多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作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其发展状况值得研究与借鉴。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和顺图书馆在不同视角下、不同主体眼中,其角色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和顺图书馆的发展有喜有忧。和顺图书馆应找准定位,坚守乡村图书馆本质,寻求到当下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