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9)
- 2023(10587)
- 2022(8565)
- 2021(8369)
- 2020(6422)
- 2019(14913)
- 2018(14432)
- 2017(25375)
- 2016(14020)
- 2015(16254)
- 2014(16053)
- 2013(15806)
- 2012(15403)
- 2011(14279)
- 2010(14375)
- 2009(13381)
- 2008(13400)
- 2007(11914)
- 2006(10617)
- 2005(9709)
- 学科
- 济(59814)
- 经济(59745)
- 业(31679)
- 管理(31222)
- 农(28365)
- 中国(23150)
- 方法(21959)
- 企(20361)
- 企业(20361)
- 数学(19182)
- 数学方法(18968)
- 农业(18695)
- 业经(15045)
- 财(13681)
- 制(13463)
- 贸(13050)
- 贸易(13037)
- 易(12816)
- 地方(12201)
- 学(11816)
- 发(11161)
- 融(10745)
- 金融(10744)
- 教育(10709)
- 银(10596)
- 银行(10587)
- 行(10313)
- 发展(9268)
- 展(9249)
- 理论(9129)
- 机构
- 大学(199209)
- 学院(196473)
- 济(86571)
- 经济(84799)
- 研究(76253)
- 管理(66958)
- 中国(61105)
- 理学(55905)
- 理学院(55172)
- 管理学(54197)
- 管理学院(53813)
- 京(44282)
- 科学(42517)
- 财(39828)
- 所(37743)
- 中心(35482)
- 农(34995)
- 研究所(33785)
- 财经(30413)
- 江(30242)
- 范(30023)
- 师范(29800)
- 北京(29056)
- 经济学(28388)
- 经(28054)
- 院(27013)
- 农业(26061)
- 业大(25619)
- 经济学院(25430)
- 州(24210)
- 基金
- 项目(123048)
- 研究(96894)
- 科学(96238)
- 基金(88763)
- 家(76765)
- 国家(76004)
- 科学基金(63612)
- 社会(62600)
- 社会科(58848)
- 社会科学(58837)
- 教育(45530)
- 基金项目(45461)
- 省(44686)
- 编号(39850)
- 划(38369)
- 资助(36364)
- 自然(36346)
- 自然科(35477)
- 自然科学(35468)
- 成果(35254)
- 自然科学基金(34869)
- 部(29457)
- 课题(28747)
- 重点(28331)
- 发(27390)
- 国家社会(27060)
- 中国(26536)
- 教育部(25734)
- 性(25496)
- 创(24801)
共检索到331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桂家红
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乡村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为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先明,围绕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课题,将科研成果集结为《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思想与实践论集》一书。该书分上、下两册,经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1月出版发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关键词:
数字治理 乡村共同体 实践经验 价值指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关键词:
数字治理 乡村共同体 实践经验 价值指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宋洪远 魏佳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小康理念从千年梦想到百年目标,小康社会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小康进程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的经验启示可以提炼概括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引,坚持强化各方面制度保障,坚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红英
系统总结日本、欧盟、美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分散处理乡村污水,改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实现乡村统筹管理;制订专项培训计划,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从而多措并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日本 欧盟 美国 国际经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亚光 毕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极具历史自觉和战略前瞻性的主动选择。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先后经历了萌发、探索、建构3个阶段,完成了“中国式”选择从历史自觉、实践自觉到话语自觉的转型;并在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表现为水平上从低位追赶到高位引领的提升、路径上从“先破后立”的老路到“破立结合”的新路的转变、方法上从局部管理到系统治理的优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成就得益于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结合、人民首创和人的现代化本质目标相促进、战略目标和底线思维相统一、独立自主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相融合。未来在实践维度上,应着重把握好长期与短期的张力,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机融合,提升引导和利用资本的能力;在理论维度上,应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概念、指标度量和话语体系构建,持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课题组
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治理贫困不仅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感情,更重要的是在贫困治理中展现的深刻意蕴。贫困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百年大党贫困治理之路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则彰显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完胜脱贫攻坚不仅助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对国际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纵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尽管六个阶段采取的反贫困治理方式不尽相同,各有所侧重,但留下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尤其是脱贫攻坚作为优选实践路径,其经验对乡村振兴作出有益的价值贡献。其形成的扶贫济困、崇德向善的时代美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现代市场经济理念和实践,"五级书记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强化考核监督、较真碰硬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忠诚理智、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接续乡村振兴再出发。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贫困治理 意蕴 路径 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窦微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关键内容,尤其在数字技术向农业领域加速渗透的当下,更需结合中国实际,按照《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并借鉴全球经验,驱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跨越,通过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和乡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 全球经验 中国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京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化,数字乡村治理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振兴战略的驱动力量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实践形式。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始探索数字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因为数字化乡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存在数字治理模式强制嫁接、数字治理形式主义、数字治理对乡村性侵蚀、乡村内部数字鸿沟等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规避“技术规训”风险,回归服务村民本位;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性有效融合,构建“有温度”的治理体系;弥合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治理的包容性。从而将数字技术逻辑与乡村治理情境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创新。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20世纪30年代,在席卷全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在山东省邹平县以培养新农民为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主体,实行"一面让他能参加,一面让他能改进"的"参与式"乡村发展教育,使之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他是中国最早的"参与式"发展教育的先驱,对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仍具有启示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文武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为本的教育正义观为指导,坚持不懈发展教育平等与教育质量、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正义思想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正义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争取工农的平等受教育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创建工农优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教育扶贫、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和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优质教育等。百年发展,形成系统和丰富的教育正义思想和成功的教育正义实践。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国栋 孙琪光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指明实现乡村振兴,要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文中以盘锦市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分析了盘锦美丽乡村的建设实践,并从具体实践的视角,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并站在全省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展望。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建设 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卫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应用于解决农村问题之中。林业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措施之一,其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林业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将其发展成为联结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将会为乡村林业资源和产业振兴搭建起双向互通的桥梁。由高岚、林超和郑彬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一书,以林业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为思路,梳理了林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收录了诸多经典案例,为我国林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