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2)
2023(17245)
2022(14835)
2021(14039)
2020(11579)
2019(26734)
2018(26278)
2017(50121)
2016(26937)
2015(30609)
2014(30376)
2013(29711)
2012(27509)
2011(24932)
2010(24668)
2009(22644)
2008(21921)
2007(18828)
2006(16379)
2005(13891)
作者
(76505)
(64132)
(63255)
(60220)
(40534)
(30398)
(28774)
(25049)
(24321)
(22473)
(21766)
(21681)
(20026)
(19894)
(19667)
(19530)
(18795)
(18781)
(18208)
(18069)
(15718)
(15635)
(15337)
(14694)
(14201)
(14161)
(13974)
(13731)
(12756)
(12754)
学科
(109965)
经济(109840)
管理(73608)
(72665)
(57979)
企业(57979)
方法(51802)
数学(44834)
数学方法(44229)
(37733)
中国(31179)
(26801)
业经(26588)
农业(24930)
(23597)
地方(21088)
(20642)
贸易(20632)
(20186)
(20097)
理论(17787)
(17313)
环境(16820)
(16101)
财务(16030)
技术(16002)
财务管理(15992)
(15968)
银行(15925)
(15495)
机构
大学(385891)
学院(383224)
(155033)
经济(151884)
管理(151488)
理学(132459)
理学院(130970)
研究(129733)
管理学(128559)
管理学院(127869)
中国(96284)
(81625)
科学(80260)
(68128)
(64314)
(63566)
中心(58641)
研究所(58586)
业大(57479)
财经(55792)
(53294)
(52550)
师范(52089)
北京(51234)
(51091)
农业(49389)
经济学(47489)
(46989)
(43171)
经济学院(42928)
基金
项目(269627)
科学(213270)
基金(197832)
研究(197599)
(172720)
国家(171261)
科学基金(147136)
社会(126296)
社会科(119438)
社会科学(119407)
基金项目(104725)
(102791)
自然(94984)
自然科(92804)
自然科学(92778)
自然科学基金(91108)
教育(90497)
(87428)
资助(80788)
编号(79864)
成果(64974)
(60389)
重点(60368)
(57310)
(55703)
课题(54627)
国家社会(52558)
教育部(51995)
创新(51992)
科研(51499)
期刊
(165677)
经济(165677)
研究(110642)
中国(69540)
(62444)
学报(62157)
科学(58414)
管理(53078)
(50041)
大学(48210)
学学(45378)
农业(42801)
教育(42056)
技术(31878)
(30612)
金融(30612)
业经(28343)
财经(26878)
经济研究(26182)
(23025)
问题(21958)
(20608)
图书(20054)
(19721)
科技(18193)
技术经济(17551)
资源(17356)
理论(17226)
世界(16688)
(16604)
共检索到546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超  刘明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D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民间组织和本土人才保障;现代乡村文化的培育必须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邱新有  
本文以江西境内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铁村为个案 ,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过程  及其组织化程度进行深入考察 ,文章认为 ,在当地农村长期开展文化活动对提高农民组织  化程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引导得好 ,它将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村集体可  以借此来组织发展乡村生产 ,农民则可以借此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如果引导得不  好 ,它也有可能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阻力 ,甚至成为乡村社会不稳定的严重隐患。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晓军  宁清平  
商品交易作为补救物品自然区隔、生产社会分工的产物,自古及今就是以人有补己无,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基本手段,是繁荣经济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乡村商品交易必将成为助推乡村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然而,我国乡村正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传统文化仍然在深刻影响着乡村商品交易的各个方面,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构建适宜的乡村商品交易体系,应当发挥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活契合的合理成分,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继承与扬弃中构建新型农村文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浩昇  
复兴于农村的基督教组织不但以信仰形态嵌入农民的意识形态,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显现在乡村内部权力格局之中。本文从乡村治理的视角,以经验研究为基础,考察了农村基督教组织在村庄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以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限度。本文认为,农村基督教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行选择性的介入,在政治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文化生活的构建、新风尚和村庄秩序的生成以及价值的生产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但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取决于基督教组织力量的发展以及在互动中不断建构的与正式权威的关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祝平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保障民生的出发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乡村文化和民生问题,深入研究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系统回顾了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参与群体、文化活动和建设投资三个方面,从文化民生的角度提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伶俐  
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乡村校长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少数",培训是促进乡村校长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影响乡村校长专业化的发展程度。北京大学在2019年承担了贵州省乡村初中校长培训项目,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效的复盘,总结了项目实施的主要亮点:精准调研、找准需求,精心设计、调整方案,精细管理、促进实效,并对乡村校长培训提出了改进建议:制定项目分层分类分岗的培训标准,搭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交流平台,落实训后跟踪指导的常态跟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娟   彭莎   欧阳论   郭瓛   付美云  
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符号,是优秀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视点,分别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对湘西乡村振兴起到的助推作用,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价值应用下所面临的困境及针对面临困境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的举措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乐平  肖美娟  苏颖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渌  徐珊珊  何景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忆之场的内生动力。因此,文章以文化记忆为切入口,以贵州省清镇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观游索桥红军渡建设项目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记忆视角下社区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路径。结论如下:乡村居民是地方性知识及记忆的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记忆,经由社会纽带的作用,催生和塑造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将推动社区居民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性参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秀玲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治理中,传统家规、家训、家风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界对相关概念的运用比较混乱,而以"家政文化"概括这些与家庭治理相关的内容,更具有整体感、包容性和规范化。"家政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义重大,是乡村治理与国家政治之基石。近年来,"家政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它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利于反腐倡廉和制约乡村干部腐败,但也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用现代性眼光激活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法治思维重建新时代的"家政文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俊  徐祖祥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工程。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重塑,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内在需要。桂西南壮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多维耦合空间,表征出"文化空间""空间表征""象征秩序"三个维度的空间生产特性。在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中,乡村治理中的个体实践能动性、内在价值动能性和社会互动礼俗性,诠释出了地方传统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重塑效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阳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发布,其作为202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对"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巩固脱贫""推进振兴"和"加快现代化"进行了解答。随着该文件的发布,全国乡村振兴工作开始了总动员。在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努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逐渐受到关注,其与乡村振兴的联系逐渐被我国学者所发掘。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工作融入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利于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由李红艳和齐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齐鲁文化》一书,详细梳理了齐鲁文明的渊源、发展以及延续,同时结合齐鲁大地上的文化载体,向读者展现出齐鲁文化的魅力。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乡村振兴固本铸魂必须将乡村视为优秀的文化主体,以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本文认为:第一,乡村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说明,乡村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创新性和韧性,至今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乡村传统文化主要载体包括农业古迹遗存、农业文化遗产、农书、农谚、民俗文化、乡规民约等,这些载体在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精神传承、文化供给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以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产生影响,进而作用于个人追求、国家治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第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由其衍生的思想观念、经验智慧、话语体系、文化感召和制度传统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