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1)
2023(11995)
2022(9732)
2021(9075)
2020(7281)
2019(16592)
2018(15983)
2017(30290)
2016(16280)
2015(17869)
2014(17229)
2013(17518)
2012(16146)
2011(14826)
2010(14672)
2009(13589)
2008(13124)
2007(11573)
2006(10235)
2005(9010)
作者
(47652)
(40661)
(40144)
(38020)
(25010)
(19615)
(17674)
(15906)
(15362)
(14059)
(13919)
(13196)
(12698)
(12655)
(12478)
(12184)
(11872)
(11825)
(11587)
(11182)
(10173)
(9991)
(9807)
(9245)
(9208)
(9004)
(8706)
(8692)
(8151)
(8145)
学科
(76076)
经济(76004)
(50377)
(49105)
管理(37422)
农业(33337)
方法(29185)
数学(27039)
数学方法(26920)
(26424)
企业(26424)
中国(24044)
业经(21203)
(17992)
(16339)
贸易(16333)
(16050)
(15225)
地方(14441)
(13276)
(12863)
农业经济(12702)
收入(12268)
(11496)
(11228)
银行(11191)
发展(11061)
(11055)
(10830)
(10542)
机构
学院(238021)
大学(235177)
(112318)
经济(110733)
管理(89741)
研究(87863)
理学(79026)
理学院(78166)
管理学(77111)
管理学院(76702)
中国(68072)
(64595)
科学(52697)
农业(49724)
(48423)
(45410)
(44529)
业大(43863)
研究所(40972)
中心(39499)
财经(36831)
经济学(35971)
(34102)
(33021)
经济学院(32714)
农业大学(31276)
(30067)
北京(30056)
(29180)
科学院(28973)
基金
项目(166562)
科学(132358)
基金(125513)
研究(118566)
(112170)
国家(111169)
科学基金(94051)
社会(81776)
社会科(77325)
社会科学(77308)
基金项目(66773)
(62954)
自然(58922)
自然科(57628)
自然科学(57607)
自然科学基金(56666)
(52972)
教育(51106)
资助(49442)
编号(44887)
(38469)
(37714)
重点(37627)
(36795)
国家社会(36093)
(34837)
成果(34607)
创新(32673)
教育部(32395)
中国(32038)
期刊
(124132)
经济(124132)
(69567)
研究(68352)
农业(47259)
中国(46856)
学报(43482)
科学(40158)
大学(33531)
学学(32553)
(30803)
管理(27279)
业经(26332)
(23766)
金融(23766)
(22130)
经济研究(19906)
问题(18263)
财经(18259)
世界(15971)
(15840)
技术(15533)
农业经济(15083)
农村(14784)
(14784)
教育(14645)
(14471)
(13223)
业大(12810)
经济问题(12546)
共检索到346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世强  时慧娜  
以省域为研究单元,结合东中西地区,利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集中化指数指标及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1993年以来,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和演化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指出:乡村从业人员在各行业的集中程度不同,工业和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从业人员集中度较高的省份多位于东部,农林牧渔业则多位于中西部;乡村工业从业人员在省域尺度的分布最不均衡且呈扩大态势,农林牧渔业则最均衡;东中西地区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具有路径依赖性;乡村工业从业人员所占份额一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变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近年来也表现出较强态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福鑫  赵玲  赵海荣  
乡村非农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准确把握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基于2013—2020年青海省43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了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率及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乡村非农就业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就业居民受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而农业发展水平则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伟  
基于2007—2020年全国24个省1451个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考察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政策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政策对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且这种作用因当地财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特色产品种类等存在差异。此外,示范政策对欠发达地区或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进一步地,从县域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涓滴效应促进农民增收;从企业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促使涉农企业集聚、工商资本下乡以及涉农企业营收增加,进而促进农民增收;从农民层面作用机制来看,示范政策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采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杜雨芳   韩蕾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农民增收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数量规模增长,而是以产业结构优化、收入渠道拓展、收入动力发展等实现农民高质量持续增收,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型增长模式。农民收入质量提高将表现为收入充足性的显著增强、收入结构性的有效改善、收入成长性的持续维系和收入知识性的不断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还可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工具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嵌入而改善生产力与生产工具,提高农民收入质量。未来应从战略层面提高对农民收入质量的重视,从路径方式等层面多维度改善农民收入质量,并从价值溢出层面加速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与共享。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红键  
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库(2020年)305个村庄数据,分析了样本村庄的总体和分类特征,结合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分析了村庄特征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村庄表现出显著的收入差异,东部地区村庄、平原与丘陵村庄、隶属省会城市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更高;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越高、耕地流转率和流转价格越高的村庄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村书记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正相关。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庄外出务工比重越高。藉此,对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粮食主产区村庄提出多元化的乡村振兴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林丽波  
[目的] 明晰内蒙古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方法] 分别基于农牧业产业结构以及农业主要要素投入结构2个角度,运用回归模型、系统GMM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内蒙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结果](1)2006—2021年,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和农牧民收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农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农牧民增收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较大。(2)内蒙古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牧民收入存在积极的正向影响,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城镇化率、农业规模化程度、农村劳动力总数等控制变量与农牧民收入也呈显著正相关;农业产业投入力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农民人均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民收入呈显著负相关。(3)内蒙古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低收入农牧民收入的影响最小,对中低收入和高收入水平的农牧民影响程度一般,对中高收入水平的农牧民收入影响较明显,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农牧民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4)内蒙古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农民收入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结论]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结构对不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应加强缩小农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促进农牧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继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强化三产融合,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新业态,促进城乡资源流动和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强政府和市场导向,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内生动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景春  
近几年来 ,农民收入处于徘徊状态 ,城乡收入差距也不见明显缩小。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实证分析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 ,农产品与农村工业品的相对价格 (即贸易条件 )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非农业部门的增长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由于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进行了限制 ,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民进城的就业壁垒既降低了农民收入 ,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对城市居民的补贴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岳华   韩彩霞   王海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深化引致的人力资本效应为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利用2005-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两方面探究了乡村教育深化、人力资本提升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深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这一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保持成立。本文从多维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教育深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效应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就性别差异而言,相较于女性群体,这一促进效应在男性群体中相对较大;从不同教育层次来看,初等和中等教育深化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从乡村教育深化视角,为我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黄细嘉  张科  熊子怡  胡兵  
稳住农村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本文以中国2005—2020年2 49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评选的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评估了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并且在东部地区、市辖区和县级市该效应更明显,但是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在作用机制上,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从而促进农民经营增收和非农就业;并且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该效应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检验发现,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乡村旅游的农民增收效应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研究揭示了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参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涂爽  徐玖平  徐芳  
利用200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分析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金融效率对不同来源收入均具有正向作用,农村非正规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对农民收入结构具有异质性;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效率来发挥增收效应。基于此,从缓解农民信贷约束,适度发展非正规金融,促进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等,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连菊  阚大学  
[目的]通过研究农村教育结构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为中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建议。[方法]基于动态面板数据,利用Sys-GMM法克服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村初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提高了农民农业收入占比,降低了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收入占比,不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农村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均不利于农民农业收入占比提高,但有利于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收入占比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其中农村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未显著提高农民其他收入占比,但与农村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相比,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的优化作用仍然较大;分地区看,对于省会地区、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其中省会地区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最大,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的优化作用最大。[结论]中部地区为了优化农民收入结构,需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中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省会地区要侧重提高农村人口中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而言,则需侧重提高农村人口中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但均需注意农村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对农业收入的不利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卫东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就业结构变化,决定了农民的教育价值观有着明显的转变过程。在计划经济单一就业结构下,教育和农民就业之间关系不大,农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跳农门”。在市场经济多元就业结构下,农民开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其内动力是“非农就业”目标,期望教育能带来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从就业的角度去审视农民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史天逸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正确理解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效应。一般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减少,农村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这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负面影响。然而,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对农民增收具有差异性影响,主要源于现行收入统计方式在统计数据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额外扩大。本文认为,两栖的城镇化是我国农民的基本城镇化模式,城乡居民之间具有长期联系。因此,仅从经济意义上理解农村家庭的经营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认识农村家庭。对农村家庭的探讨与研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实际、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万胜  史天逸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需要正确理解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效应。一般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主要劳动力减少,农村家庭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这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负面影响。然而,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对农民增收具有差异性影响,主要源于现行收入统计方式在统计数据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尤其将人口流出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额外扩大。本文认为,两栖的城镇化是我国农民的基本城镇化模式,城乡居民之间具有长期联系。因此,仅从经济意义上理解农村家庭的经营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认识农村家庭。对农村家庭的探讨与研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实际、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会永  王德章  冉庆国  蔡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企业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等的要求,土地流转既有内在改革的动力又有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外在压力,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健全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但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如何发挥好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提质以及食品安全等的作用,是助力黑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就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占补平衡;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既不损害农民的长期利益,也要保障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流转市场运行顺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