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64)
2023(19274)
2022(16416)
2021(15578)
2020(12776)
2019(29298)
2018(28736)
2017(55134)
2016(29593)
2015(33188)
2014(33004)
2013(32280)
2012(29830)
2011(26930)
2010(26904)
2009(24800)
2008(23906)
2007(20702)
2006(18301)
2005(15765)
作者
(82095)
(68635)
(67845)
(65024)
(43498)
(32590)
(30999)
(26776)
(26069)
(24357)
(23176)
(23127)
(21570)
(21424)
(21192)
(21148)
(20191)
(19959)
(19616)
(19356)
(16931)
(16680)
(16566)
(15684)
(15275)
(15268)
(15001)
(14789)
(13710)
(13513)
学科
(122337)
经济(122203)
管理(83283)
(82058)
(65066)
企业(65066)
方法(53623)
数学(46983)
数学方法(46368)
(41667)
中国(35029)
(30576)
业经(29504)
农业(27196)
地方(25571)
(23636)
(23571)
(23294)
贸易(23282)
(22698)
(18508)
环境(18493)
(18477)
银行(18474)
理论(18380)
技术(18235)
(18102)
(17988)
财务(17908)
财务管理(17863)
机构
学院(415860)
大学(415261)
(174346)
经济(170809)
管理(166001)
理学(144147)
理学院(142624)
研究(141178)
管理学(140242)
管理学院(139485)
中国(106597)
(87337)
科学(83941)
(78150)
(68268)
(66222)
中心(64561)
财经(62633)
研究所(62272)
(59634)
业大(59438)
(57291)
(55589)
师范(55148)
北京(55033)
经济学(53065)
(51625)
农业(50647)
(47882)
经济学院(47878)
基金
项目(286791)
科学(227438)
研究(214156)
基金(209710)
(181435)
国家(179900)
科学基金(155461)
社会(137495)
社会科(130181)
社会科学(130152)
基金项目(110167)
(109618)
自然(98433)
教育(98010)
自然科(96137)
自然科学(96117)
自然科学基金(94383)
(92279)
编号(87403)
资助(85858)
成果(71014)
(64324)
重点(63863)
(61900)
课题(59869)
(59385)
国家社会(57260)
教育部(55809)
创新(55364)
人文(54456)
期刊
(190544)
经济(190544)
研究(123855)
中国(77833)
(64056)
学报(61283)
管理(60081)
科学(58879)
(57766)
大学(48280)
教育(45731)
学学(45467)
农业(43816)
(37721)
金融(37721)
技术(36001)
业经(33168)
经济研究(30721)
财经(30136)
(26007)
问题(25041)
(21167)
图书(19884)
技术经济(19674)
(19618)
(19586)
科技(19219)
理论(18836)
现代(18500)
世界(18304)
共检索到607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向书坚   轩媛媛  
本文在厘清乡村产业振兴内涵的基础上,从政策主体、客体与工具三维视角,系统性研究了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治理结构框架。通过搜集与整理2013—2022年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与扎根理论进行政策三维视角的实证分析,以揭示乡村产业振兴中政府治理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1)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治理主体呈现出多层次结构化特征,各主体间联系紧密,协同治理。(2)政策治理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作用领域重点以农业为中心“横”“纵”向延伸融合;具体内容上具有明显的递进和重组特征。(3)政策治理工具的使用以环境型为主,供给型和需求型搭配使用,虽然侧重于内生动力的培养与激发,但是金融、技术等服务保障不够健全,法规管制尚不完善。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索了我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的治理逻辑,为乡村产业振兴治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梦然   贺超  
全面振兴乡村的根本在于系统地破除工农和城乡二元结构。基于此,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的六维乡村振兴政策内容考察框架,并以2013年以来中央层面发布的658份涉“三农”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软件进行文本量化,对2018年以来涉“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的供给特征进行总结。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政策结构的调整与破解工农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需求相符;(2)乡村振兴政策内容广泛而全面;(3)乡村振兴政策目标阶段性特征明显,并已初具现代化的特征;(4)乡村振兴政策越来越重视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最后,给出了乡村振兴政策展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梦然   贺超  
全面振兴乡村的根本在于系统地破除工农和城乡二元结构。基于此,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的六维乡村振兴政策内容考察框架,并以2013年以来中央层面发布的658份涉“三农”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ROST软件进行文本量化,对2018年以来涉“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政策)的供给特征进行总结。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政策结构的调整与破解工农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需求相符;(2)乡村振兴政策内容广泛而全面;(3)乡村振兴政策目标阶段性特征明显,并已初具现代化的特征;(4)乡村振兴政策越来越重视监督反馈机制的建立。最后,给出了乡村振兴政策展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平  王曦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一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沈费伟  
为了更好地阐述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治理逻辑问题,本研究基于赋权理论的研究视角,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英国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英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概况和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英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特征及优势,进而在赋权理论的纵向放权与横向能力培育相结合的思路上,从个人赋权、组织赋权以及社区赋权3个层面提炼出英国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王振杰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艳荣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构建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三治合一"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强调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鉴于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面临的乡村治理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乡村治理与农民矛盾日益激化等问题,应借助乡村振兴的契机,通过构建"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建业  
新发展阶段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伴随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治理现代化要求更新治理观念、治理方法,选择更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农村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过程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同时注重德法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治理框架体系。乡村振兴与农村治理现代化具有相同的“内核”,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性。农村治理现代化应注重“内外兼修”,积极发展内生性资源,走“动员式”发展路线,同时借助外部支持力量,打造良好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党江艳  
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运用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审计领域的重大政治体现。文章首先分析了研究型审计与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契合的逻辑机理等基本理论。然后提出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基本路径,以“政治-政策-资金-项目”为主线开展多层面研究;实施路径,在项目各阶段开展全过程链条研究;辅助路径,开展项目组织管理及技术方法研究;必要路径,进行项目后复盘总结研究。最后提出树立研究思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创建研究环境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文章主要开展了研究型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以提升乡村振兴审计工作质效,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邵腾伟  钟汶君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探究“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理论渊源、逻辑机理、价值蕴意、试点模式,研究表明:(1)农村资本深化=农村人均投资+外来投资-资本广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闲置资源,使得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转移,深化了农村资本;(2)“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在政策内容、起源及推行过程中存在异质性;(3)“三变”改革的焦点是明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差异主要是由产权制度中的经营权差异引起,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改革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育红  梁家胜  
乡村振兴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石。本文对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内在联动逻辑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是农村"新生代"创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代际变迁激发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的强烈愿望和诉求;乡村振兴是城乡消费升级相互促进的"起搏器"。同时乡村振兴、代际变迁及消费升级的联动面临着城乡居住发展环境差距过大,农村要素难"沉淀";农村集体行动能力大为降低,共同体观念弱化;流通空间网络分散,规模化整合任务艰巨等阻碍。文章建议应对县域农村要素进行全域盘点分类,构建新型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大支持农村"新生代"创新创业;加强农村基层集体产权治理,提高资源流通配置能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飞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农村地区人民发展权益的关键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着明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拥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地区发展蓝图,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郭文娟  
演进韧性作为一种新型治理路径,对于引导乡村韧性构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多个经历扰动后并有多年从逆境中振兴的案例,对其中政府、市场组织、乡村集体等不同主体主导的振兴方式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乡村集体主导的振兴方式比政府和市场资本主导的振兴方式更具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升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组织韧性和城乡互动的扩展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振兴的演进韧性能力,更合乎价值理性,更有利于实现城乡社会生态系统要素的良性互动,更容易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婧雅  
县域作为城乡连接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作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县域治理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从县域寻找切入点和增长点,既符合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服务乡村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县域治理框架下探索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深化乡村振兴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