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95)
- 2023(15627)
- 2022(13095)
- 2021(12198)
- 2020(10103)
- 2019(23052)
- 2018(22247)
- 2017(41170)
- 2016(22635)
- 2015(25435)
- 2014(25099)
- 2013(25056)
- 2012(23530)
- 2011(21579)
- 2010(21640)
- 2009(20270)
- 2008(20326)
- 2007(18298)
- 2006(16008)
- 2005(14016)
- 学科
- 济(96725)
- 经济(96624)
- 管理(63413)
- 业(62984)
- 企(47893)
- 企业(47893)
- 方法(43514)
- 数学(38886)
- 数学方法(38565)
- 农(35863)
- 中国(27860)
- 财(25401)
- 农业(23668)
- 业经(22799)
- 学(20971)
- 制(20399)
- 贸(20118)
- 贸易(20110)
- 易(19639)
- 地方(18453)
- 环境(17395)
- 银(14885)
- 务(14847)
- 财务(14826)
- 银行(14818)
- 财务管理(14785)
- 划(14254)
- 融(14189)
- 金融(14187)
- 行(14115)
- 机构
- 大学(338124)
- 学院(334795)
- 济(141362)
- 经济(138561)
- 管理(124725)
- 研究(121919)
- 理学(108575)
- 理学院(107265)
- 管理学(105416)
- 管理学院(104796)
- 中国(90493)
- 科学(75781)
- 京(71525)
- 农(69849)
- 财(62643)
- 所(62615)
- 研究所(57501)
- 业大(55551)
- 中心(54909)
- 农业(54581)
- 财经(50405)
- 江(49418)
- 经(45957)
- 北京(44681)
- 经济学(44537)
- 范(43765)
- 院(43561)
- 师范(43216)
- 经济学院(40447)
- 州(38717)
- 基金
- 项目(229028)
- 科学(179357)
- 基金(168094)
- 研究(161155)
- 家(150182)
- 国家(148931)
- 科学基金(125147)
- 社会(105180)
- 社会科(99503)
- 社会科学(99474)
- 基金项目(88764)
- 省(88058)
- 自然(81127)
- 自然科(79235)
- 自然科学(79204)
- 自然科学基金(77844)
- 划(75354)
- 教育(73415)
- 资助(67956)
- 编号(62380)
- 重点(52659)
- 部(51339)
- 成果(50504)
- 发(49766)
- 创(47566)
- 国家社会(44784)
- 科研(44780)
- 创新(44649)
- 课题(44007)
- 教育部(43326)
- 期刊
- 济(154001)
- 经济(154001)
- 研究(96591)
- 农(67330)
- 中国(67017)
- 学报(62194)
- 科学(55288)
- 财(48159)
- 大学(46134)
- 农业(45130)
- 学学(43860)
- 管理(41400)
- 教育(32085)
- 融(29416)
- 金融(29416)
- 业经(26425)
- 经济研究(25217)
- 财经(24865)
- 技术(24402)
- 业(23018)
- 经(21451)
- 问题(20797)
- 版(19168)
- 贸(17647)
- 业大(16464)
- 世界(16136)
- 技术经济(16106)
- 统计(16041)
- 资源(15959)
- 科技(15783)
共检索到490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莉 林琼 李晓雪 文传浩
文章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环境治理出发,构建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定量测算了中国省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进一步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三生”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三生”环境治理绩效效率均值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2.743降低到2019年的2.247,上海的乡村“三生”环境效率均值最高(12.066),最低的是山西(0.790),总体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格局。计量结果显示,政府财政支农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农村信息化水平与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效率正相关,工业化水平则与乡村“三生”环境治理效率负相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华章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规划又衍生出一个新的表征点"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它对应着"农村、农业、农民",让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三农"问题更加具体和细致,一方面揭示出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障碍,一方面对党和国家的乡村振兴规划提出落实路径与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长了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了大量生态、生产用地,造成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逐渐形成团块状分布状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与流域四周林、草地生活空间密集区。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杨 何军红 荣浩
本文基于2013年广东省四地区乡村旅游点的实地调查,对乡村旅游中游客的总体满意度,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支持系统、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服务、投诉便利性)满意度及游客重游意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旅游中游客满意度的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乡村旅游各构成要素的满意度评价差距明显,乡村旅游的五个构成要素中,乡村旅游环境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乡村旅游支持系统,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满意度评价适中,乡村旅游服务及投诉便利性的满意度评估较差;乡村旅游的游客群多为城镇人、中产者,其乡村旅游行为多为重复博弈行为,乡村旅游中游客重游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掌握乡村三生功能水平,揭示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与演变规律是未来乡村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基于"三生"空间与土地多功能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综合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江苏省2005、2018年45县(市)乡村三生功能大小,各功能之间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江苏省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均提升;(2)各县市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各功能间耦合度均为协调耦合;(3)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型、初级协调型和中级协调型三类;时间上,由濒临失调型以倒"U"型向协调演进,空间上各县市差异客观存在;三生功能中两两功能状态差异明显,并具有明显的南北差距。未来需加强江苏省乡村绿色生产、绿色宜居等建设,以及统筹规划、缩小南北乡村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璇 李琳娜 程明洋
[目的]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华吉庆 叶长盛 王飞 韩然
本文以佛山市为例,利用1990、2000和2016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建立了基于主导功能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基尼系数、ESDA、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三生"用地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发生变化面积为1 426.5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56%,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生产用地显著减少,生态用地保持稳定;2)佛山市生产用地的镇域分布最为均匀,生活用地、生态用地分布差异较大;1990—2016年,生产用地增加、生活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增加与减少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为0.212 1、0.144 0、0.401 5和0.260 3,空间分布正相关性显著,呈现出相邻镇街的集中分布,而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的镇域集聚效果不明显;3)1990—2016年,佛山市"三生"用地景观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分别由3.384 9、0.860 3和0.783 1增至8.259 5、1.083 4和0.986 1,景观异质性增强,空间结构趋于复杂;4)坡度、高程和土壤条件对佛山市生产、生活用地的演变和分布限制性作用较强,对生态用地影响较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生活、人口和交通运输是导致佛山市"三生"用地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松 高建中
文章基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从省级层面入手,建立以数字资金投资、数字信息基础、数字服务水平为投入,以数字产业发展为产出的数字乡村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与Tobit模型对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乡村的建设效率在地域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类似于经济发展状况;在时间上,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数字服务投入不足是造成地区效率低下的关键,技术进步是效率逐年提升的原因。增加农村创新投入和培养农村数字人才是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 张鹏 李争
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是了解乡村"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三生"空间的协调度分析则能反映各类"三生"空间发展的均衡性。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例,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根据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永和镇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偏低,整体评价分值较低,且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各行政村"三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协调度不一,存在"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根据永和镇"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状况,采取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方法来优化生产空间,划分城镇融入型、集中发展型、拆迁集约型类型优化生活空间,采取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走廊优化生态空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超 程琳琳 殷婷婷
[目的]研究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对其实现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的微观尺度,集成实地调研、土地利用和遥感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TOPSIS模型和椭圆标准差等方法对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其关联研究。[结果]1)门头沟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水平不等,各功能空间分异明显;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聚集,低值区在清水镇和斋堂镇的乡村集中,三生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重合度高;2)门头沟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点轴模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相对集聚;3)门头沟区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二者空间关联度高,部分地区因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有所偏差。[结论]未来需基于“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确定不同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工作重点,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牛屹 刘沛 刘芬
如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我国62个县域乡村数字治理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TOE框架,探究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引导能力、财政支持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农民参与能力对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各条件有效结合的5种路径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与东北、中西部等非东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更加多样化。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树立整体性思维,因时因地选择合适路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牛屹 刘沛 刘芬
如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依据我国62个县域乡村数字治理案例,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TOE框架,探究设施支撑能力、政府引导能力、财政支持能力、社会协同能力、农民参与能力对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的联动作用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单一条件并不构成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各条件有效结合的5种路径促进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与东北、中西部等非东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提升路径更加多样化。建议各县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树立整体性思维,因时因地选择合适路径,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营营 陈诚 曹辉 高金龙 陈江龙
以POI数据等为基本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手段刻画和测度长三角典型乡村生态产品商品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供需角度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经济条件对商品化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乡村生态产品商品化主要集聚在苏南、浙北地区。(2)市场经济条件是商品化格局主要影响因素,地区交通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服务业产业基础的正向影响显著。(3)影响因素的作用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在沿海地区,地区交通条件对商品化的促进作用更强;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在服务业发达地区,服务业产业基础的正向影响更强,地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弱。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庆捷 牛乙钦
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三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三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