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4)
- 2023(8815)
- 2022(7097)
- 2021(6554)
- 2020(5258)
- 2019(12025)
- 2018(11140)
- 2017(20812)
- 2016(10536)
- 2015(12074)
- 2014(11579)
- 2013(11687)
- 2012(10859)
- 2011(10045)
- 2010(10048)
- 2009(9719)
- 2008(8642)
- 2007(7364)
- 2006(6774)
- 2005(6348)
- 学科
- 济(51113)
- 经济(51068)
- 业(27727)
- 中国(25836)
- 融(25755)
- 金融(25755)
- 管理(25061)
- 银(23113)
- 银行(23106)
- 行(22539)
- 企(20746)
- 企业(20746)
- 方法(19604)
- 数学(17986)
- 数学方法(17872)
- 农(17198)
- 财(13271)
- 制(13188)
- 业经(12832)
- 贸(12518)
- 贸易(12503)
- 易(12335)
- 地方(12201)
- 农业(12123)
- 中国金融(11230)
- 发(8831)
- 体(8118)
- 务(7447)
- 财务(7430)
- 财务管理(7419)
- 机构
- 大学(151455)
- 学院(150801)
- 济(77299)
- 经济(76050)
- 研究(59912)
- 中国(54260)
- 管理(53845)
- 理学(45682)
- 理学院(45177)
- 管理学(44621)
- 管理学院(44345)
- 财(34347)
- 京(32449)
- 科学(30635)
- 所(29491)
- 中心(28637)
- 财经(27485)
- 经济学(27001)
- 研究所(26622)
- 经(25301)
- 经济学院(24454)
- 农(22575)
- 北京(21467)
- 院(21252)
- 财经大学(20785)
- 融(20596)
- 金融(20246)
- 江(19951)
- 银(18749)
- 范(18499)
- 基金
- 项目(98477)
- 科学(78941)
- 研究(74934)
- 基金(74929)
- 家(65005)
- 国家(64515)
- 科学基金(54990)
- 社会(52120)
- 社会科(49672)
- 社会科学(49663)
- 基金项目(38300)
- 省(34762)
- 教育(32417)
- 自然(31530)
- 资助(30876)
- 自然科(30875)
- 自然科学(30869)
- 自然科学基金(30367)
- 划(29766)
- 编号(27802)
- 国家社会(23765)
- 部(23374)
- 成果(23063)
- 发(23000)
- 中国(22700)
- 重点(22694)
- 创(20993)
- 教育部(20616)
- 课题(19871)
- 创新(19735)
共检索到242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罗淳 陈瑛
乡城人口的分化与融合,表象看,取决于户籍制度的存废;深层看,还与城镇化所处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更取决于非农产业发展程度和"农转非"群体的生存发展境况。跨过50%城镇化率的中国乡城人口格局面临两种走向:或继续分化、落入城镇化的"拉美陷阱";或导向融合、实现"统筹城乡"的发展愿景。站在这种分合变局的历史关口,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不能止步于拆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还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城乡分治"导致的阶层流动固化僵局,坚持非农化引领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取向,赋予农业转移人口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强的致富能力,才有助于抑制分化、导向融合,促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早日到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正河 谭向勇
本文力图研制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以涵盖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些关于迁移决定、迁移规模、迁移流向及迁移者特点的一些理论观点;着墨研究了乡城人口的准城市化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城乡建设的双刃剑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左昕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基于对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新理解,依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客观和主观视角对现有维度进行二分类,构建包括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的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空间自相关和泰尔指数,探讨省域尺度上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地域模式。结果表明:(1)在组间差距的作用下,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发展程度均表现出典型的非均衡性;(2)城-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综合水平、客观维度、主观维度都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明显的集聚中心,但三者间的集聚呈梯度下降态势,区域粘滞水平是主导机制;(3)城-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呈现出明显的首位特征和长尾特征;(4)可划分为4种地域模式,包括发展龙头型、维度短板型、潜力挖掘型和落后追赶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国辉 穆怀中
文章从假设乡城迁移是农户家庭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家庭劳动在城乡间的配置、追求家庭预期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出发,建立了农户净收益最大化乡城迁移模型,根据模型把乡城迁移过程分为单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两阶段永久乡城迁移过程和单阶段非永久乡城迁移三种类型。通过分析和计算三类农户四种劳动配置净收益和相应的约束条件,对中国乡城迁移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中国乡城迁移的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的预测。
关键词:
乡城迁移过程 发展趋势 预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民 王婷 孙智帅
文章利用2014年CLDS数据,运用Logit回归和Fairlie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乡城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健康差距的变化趋势及其成因。研究发现:(1)流动具有内生于流动过程的健康损耗效应,存在"流行病学悖论"。流动初期,乡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居民,随着时间增加,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差于城镇居民。(2)"健康维持因素"和"健康损耗因素"是造成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健康差距的重要原因,其中"健康损耗因素"更为显著。构成两个因素的全部变量中,"收入剥夺指数"、"夫妻同住"、"居住环境"及"工作强度"4个变量对健康差距的贡献率位居前四。(3)男女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全样本一致,且符合"健康性别悖论",不同因素对男女健康的影响力不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同贵
文章认为常用的生育率指标在研究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存在缺陷,而时期孩次递进比可以精确测量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也可以有效消除在比较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水平时,因时期进度效应不同而导致的误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的二孩及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的乡城流动与生育水平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梁同贵
文章认为常用的生育率指标在研究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时存在缺陷,而时期孩次递进比可以精确测量迁移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也可以有效消除在比较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生育水平时,因时期进度效应不同而导致的误差。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研究发现,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与一孩生育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的二孩及三孩生育水平均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一孩、二孩生育均在流出地的乡城流动人口三孩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本地人口。人口的乡城流动与生育水平降低之间有着因果影响关系。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熊凤水
乡城人口流动单方面从社会结构层面或个体层面考察均有失偏颇,需要放在个体与社会的互构共变关系中进行研究。我国乡城人口流动经历了三个阶段:过于刚性制度与基本缺位个体的机械静止期;渐行柔性制度与日益突出个体的城乡钟摆期;刚柔相济制度与全面发展个体的有机和谐期。个体与社会的互构从恶性互动走向初级良性互构再继而走向真正的有机互构谐变。
关键词:
社会互构论 个体 社会 人口流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桑小峰 凌亢 白先春
文章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修正了乡城迁移的"决策因子",提出了一种估计乡城迁移规模的新方法——环比测算法,并根据实际数据对1991~2007年江苏的乡城迁移规模做出了估计,对测算结果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
环比测算 乡城迁移 规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传波 阎竣
运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Brown分解方法研究了城城和乡城两类跨县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结果发现:教育等人力资本因素可以解释两者之间大部分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户籍歧视可能是由户口所在地(即本地与外地)的差异,而非城乡户口性质差异导致的。仅靠取消城乡户籍差别难以提高乡城流动人口的收入,也难以让他们沉淀下来。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流动人口 户籍 Brown分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叙 夏显力
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原始社会资本、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影响以及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对新型社会资本影响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原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初次非正规就业效果明显;新型社会资本对乡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社会资本通过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获得更高层次的非正规就业进而影响其家庭迁移。因此,需注重新型社会资本的培育,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原始社会资本"向"新型社会资本"的延展。此外,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消除市场歧视,为乡城流动人口提供更完善的就业信息,最终促进乡城流动人口实现家庭迁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谭江蓉
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取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本回报及其差异。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收入分层,其中10%最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阶层平均收入的8.34倍;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教育回报率为2.39%,中低收入及以下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不显著,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显著;提高受教育年限对乡城流动人口中高收入及以上阶层的影响比较大,且最大受益者为高收入阶层;乡城流动人口的平均工作经验回报率为-0.31%,工作经验回报率在中高收入阶层以下均表现为负值,只有到了高收入阶层才呈现出并不显著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敬忠 王维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口群体。本文将"流动"和"留守"置于全球新自由主义发展和农村商品化进程的背景之下,追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这两大农村人口群体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本文认为,"流动"和"留守"两大人口群体的出现是社会整体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农村"流动"和"留守"群体共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流动和留守人口问题的根本性化解,有赖于一个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且以"人"的福祉为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留守人口 发展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荣增 王淑华
城市新区开发与建设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态势,但很多新区面临着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和基本功能薄弱、新区入住率偏低、产业竞争力弱、新老城区功能衔接不够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城市新区产业高级化战略、社会服务强化策略以及新区有机成长的路径。
关键词:
城市新区 产城融合 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书芝 刘桂生
住房获得对乡城移民而言不仅具有居住生活等使用价值,住房获得途径、结果的差异也具有阶层分化、身份认同等象征价值,是乡城移民家庭立足城市、实现城市融入的关键;乡城移民的家庭式迁移对城市住房问题提出了现实要求,城市住房政策需要随着乡城移民家庭城市融入的推进而不断变迁,二者相互调整和适应,才能真正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