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86)
- 2023(12429)
- 2022(10090)
- 2021(9381)
- 2020(7880)
- 2019(17797)
- 2018(17502)
- 2017(32927)
- 2016(17635)
- 2015(19919)
- 2014(19595)
- 2013(19930)
- 2012(18474)
- 2011(16847)
- 2010(17148)
- 2009(16244)
- 2008(16345)
- 2007(14754)
- 2006(13233)
- 2005(12176)
- 学科
- 济(84082)
- 业(84051)
- 经济(83991)
- 企(66173)
- 企业(66173)
- 管理(60543)
- 农(46687)
- 方法(33181)
- 农业(31078)
- 业经(29284)
- 数学(25330)
- 数学方法(25218)
- 财(24263)
- 中国(23701)
- 制(17904)
- 贸(17645)
- 贸易(17629)
- 易(17241)
- 务(17007)
- 财务(17000)
- 财务管理(16987)
- 技术(16490)
- 策(16058)
- 企业财务(16036)
- 划(15790)
- 环境(15606)
- 地方(15429)
- 和(15226)
- 体(14224)
- 学(13397)
- 机构
- 学院(266564)
- 大学(258443)
- 济(122906)
- 经济(120992)
- 管理(106244)
- 研究(93930)
- 理学(90851)
- 理学院(89915)
- 管理学(88941)
- 管理学院(88457)
- 中国(76446)
- 农(59910)
- 科学(54925)
- 京(54923)
- 财(52447)
- 所(47688)
- 农业(45554)
- 研究所(43251)
- 业大(42789)
- 中心(42475)
- 财经(41659)
- 江(40895)
- 经(37993)
- 经济学(37150)
- 北京(34868)
- 经济学院(33590)
- 院(33128)
- 经济管理(31820)
- 范(31740)
- 师范(31523)
- 基金
- 项目(174836)
- 科学(139962)
- 研究(130021)
- 基金(129614)
- 家(113311)
- 国家(112207)
- 科学基金(96521)
- 社会(87353)
- 社会科(82547)
- 社会科学(82527)
- 基金项目(68835)
- 省(67711)
- 自然(60015)
- 自然科(58499)
- 自然科学(58483)
- 自然科学基金(57524)
- 划(55958)
- 教育(55649)
- 资助(51518)
- 编号(51110)
- 发(40250)
- 部(39977)
- 成果(39384)
- 业(39290)
- 重点(39234)
- 创(38675)
- 国家社会(37285)
- 创新(35427)
- 制(34546)
- 课题(34489)
- 期刊
- 济(147621)
- 经济(147621)
- 研究(78062)
- 农(61782)
- 中国(54505)
- 农业(42009)
- 财(41020)
- 科学(40381)
- 管理(40162)
- 学报(38764)
- 大学(30276)
- 业经(29777)
- 学学(29221)
- 融(27448)
- 金融(27448)
- 业(23284)
- 技术(21915)
- 经济研究(21659)
- 财经(20953)
- 问题(20025)
- 经(18275)
- 教育(18093)
- 世界(17093)
- 贸(15585)
- 技术经济(15487)
- 资源(15424)
- 农村(14632)
- 村(14632)
- 农业经济(14248)
- 国际(14064)
共检索到408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雅杰 邴子露 闫小爽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家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战略的研究,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九大农业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国家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模型修正“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构建耕地供需平衡模型,评价分析中国2020年耕地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第一,九大农业区对耕地需求程度差异不大,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水平呈现出明显地区不均衡性;第二,我国整体处于中度超载状态,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矛盾突出,生态赤字区与盈余区几近相同面积的土地上,承载了盈余区3倍多的人口数量,耕地生态压力巨大。从空间格局看“,胡焕庸线”东南侧多为耕地赤字区域,西北侧多为耕地盈余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研究我国耕地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以耕地供需平衡关系为切入点,以"hm~2"为计量单位,用"中国标准的耕地生态足迹"算法,构建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盈余/赤字系数;以2015年为例,对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表现为耕地生态平衡或盈余的约70%的土地面积上仅承载着约30%的人口,而表现为耕地生态赤字的仅约30%的土地面积上却承载着70%的人口,中国耕地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已严重失衡。2)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耕地生态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从严重超载状态向富富有余状态过渡,且耕地生态赤字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城市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东 封志明 杨艳昭
以生态承载力供需关系为切入点,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以分县为基本单元,系统评价了我国县域尺度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以生态赤字区为主,生态盈余区和生态平衡区为辅。不足1/5的人口分布在约2/3表现为生态平衡或盈余的国土面积上,而4/5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3表现为生态赤字的国土面积上;②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呈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大体由东南到西北呈现从严重超载到富富有余的分布态势。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已严重失衡,且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迁入较为集中的沿海城市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空间生态不平衡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刘登伟
京津冀地区丰水年可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平水年以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即使降水偏丰年份,京津地区依然供不应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承载人口数”方法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地区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水平年下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研究表明:在平水年(p=50%)以上,按温饱标准,水资源承载能力高于现状人口,但是按小康标准,水资源支撑的经济指标无法实现;发达地区遇到枯水年时,可以通过降低福利标准提升水资源承载力,但对于部分欠发达地区,遇到枯水年时,福利标准已经很低,可能会出现水危机。南水北调实施以后,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枝茂
[目的]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因子,针对耕地生态环境,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层面构建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从数量、空间分布两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应用性与针对性。[方法]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选取14个指标因子,分析河南省不同区域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结果]从数量分布方面看,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以一般区为主,占比达到41.54%,承载力良好区最少,占比11.93%。空间分布上,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由周围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三门峡市、商丘市等处于耕地生态承载力的第I等级;郑州市、开封市等处于第Ⅳ等级。[结论]虽然文章针对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结果可为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监测提供依据,并服务于其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环境 承载力 评价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岩
在总结山东省耕地资源及人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00年山东耕地生产能力及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探讨了山东耕地的承载力问题,并提出提高耕地承载力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承载力 粮食生产 人口控制 山东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虎林 高前兆 李福兴 肖洪浪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主要经济地区之一,河西走廊未来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本文在水量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水土资源平衡状况以及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承载潜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指出了河西走廊水资源的潜力巨大,只有在发展节水型农业和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农业用水的承载潜力。
关键词:
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平衡,承载潜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冠岑 刘友兆
针对农地生态承载力缺乏统一的概念和计量模型等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农地生态承载力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承载力计量模型,给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确定方法。以淮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适合该区域的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和评价标准,并对淮安市1996-2004以及规划年的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淮安市农地生态承载力水平仍处于健康状态且不断提高。其中,生态弹性水平一直维持在非常健康状态,人类活动潜力逐步由亚健康状态过渡到健康状态,资源承载力水平则不断下降。以后应加强对农地生态承载力各指标进行优化,才能...
关键词:
农地生态系统 生态承载力 生态健康 评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熊平生 谢金宁 谢世友
通过确定并计算土壤有效系数和社会有效系数,得到耕地社会生产潜力,运用"机制法"理论计算重庆地区耕地资源生产潜力。通过预测重庆地区未来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人均粮食需求量、粮经比、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探讨重庆地区耕地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粮食单产虽然增产潜力比较大,但总产增产潜力不大。耕地资源短缺与锐减及其导致的粮食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关键词:
重庆地区 耕地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强 王森林
本文通过机制法、时间序列法计算了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潜力,分析了未来30年在不同生活标准水平下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承载力,认为中西部地区棉花、油料供给相对充足,粮食生产基本能满足需求,但近10年内粮食生产要满足小康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从全国范围来看近期粮食生产供需较紧,不能因短期粮食供大于求而放松粮食生产,否则将给国民经济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
耕地潜力 耕地承载力 中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贵军 朱永明 张蓬涛 傅海利
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在对该区域耕地资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现实粮食生产潜力和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评价。石家庄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评价以2009年为基础年,对2009年及以前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2015、2020、2030年为目标年,确定不同的营养标准,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法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进行了预测,继而对该区域预测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耕地资源 人口承载力 预测 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美靓 刘洛 王璐 彭一平 李建华 杨颢 王子锦
【目的】研究耕地资源承载力及其内在驱动机理,为国家制定耕地政策与高效管护耕地,维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二级区、市级和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结果】(1)2000—2020年,二级区、市级、县级尺度下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随空间尺度的降低而加剧,县级尺度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失衡最显著。(2)研究期内,广东省整体耕地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县级尺度的变化幅度最大,低值区在珠三角地区形成聚集分布,逐渐形成倒“U”型格局;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重心呈波浪式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3)广东省市级尺度的驱动因子作用力整体上大于县级尺度,市级尺度下耕地资源承载力受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的显著影响,县级尺度下则受人均耕地面积的显著影响;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的驱动作用最大。(4)不同尺度下的因子相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因子相互作用呈协同增强的效果,自然立地条件与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等因素能显著增强两两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结论】建议提高广东省农业生产收入,平衡粮食供需矛盾,助力农业发展,为乡村生产体系提供技术、金融资本,加大财政支持,推动粮食生产转型,以提高广东省耕地资源承载力、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海平 朱勤勤 罗逸伦 黄晓玲
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耕地面积缩减、耕地压力增强、耕地质量破坏加剧等现实问题和严峻形势,进而耕地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文章以2007-201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现状及问题,构建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实证测算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并选取3个时间节点对各地区耕地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生态足迹省际差异显著,2007-2016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EFI值呈赤字倒U扩大趋势,2016年达到(-3.79%),粮食安全保障处于耕地弱不可持续状态。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超 童绍玉 彭海英 闫少凯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滇中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客观认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及其平衡性是解决滇中城市群缺水问题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前提。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基尼系数以及重心模型对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时空平衡以及平衡性的偏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4年滇中城市群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216~1.370)hm~2/人,区域内部差异和年际变化较大;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供需上呈现不平衡状态,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不稳定状态;3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综合基尼系数为0.372~0.626,总体上处于"集聚程度较大"的区间范围,空间变异系数为0.358~0.8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