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5)
- 2023(10886)
- 2022(9282)
- 2021(8854)
- 2020(7595)
- 2019(17792)
- 2018(17281)
- 2017(31535)
- 2016(17403)
- 2015(20238)
- 2014(20028)
- 2013(20247)
- 2012(19193)
- 2011(17645)
- 2010(17613)
- 2009(16372)
- 2008(16476)
- 2007(14420)
- 2006(12478)
- 2005(11410)
- 学科
- 济(76372)
- 经济(76313)
- 管理(42024)
- 业(42016)
- 方法(36065)
- 数学(32623)
- 数学方法(32371)
- 企(31128)
- 企业(31128)
- 中国(23176)
- 农(21309)
- 学(17221)
- 财(17138)
- 贸(17053)
- 贸易(17048)
- 易(16650)
- 制(14417)
- 业经(14356)
- 农业(14023)
- 地方(13075)
- 银(11581)
- 银行(11533)
- 融(11264)
- 金融(11262)
- 行(11086)
- 环境(10985)
- 和(10941)
- 教育(10218)
- 理论(9763)
- 务(9545)
- 机构
- 大学(262526)
- 学院(256368)
- 济(113400)
- 经济(111181)
- 研究(100528)
- 管理(93452)
- 理学(80336)
- 理学院(79275)
- 管理学(77935)
- 管理学院(77452)
- 中国(74366)
- 科学(61208)
- 京(57218)
- 所(52165)
- 农(50856)
- 财(48802)
- 研究所(47902)
- 中心(44185)
- 业大(41070)
- 农业(40429)
- 财经(39117)
- 江(37781)
- 北京(36557)
- 经济学(36427)
- 经(35823)
- 院(35758)
- 范(35078)
- 师范(34728)
- 经济学院(32924)
- 科学院(30674)
- 基金
- 项目(172936)
- 科学(135567)
- 基金(127429)
- 研究(122662)
- 家(114071)
- 国家(113244)
- 科学基金(94356)
- 社会(78447)
- 社会科(74419)
- 社会科学(74397)
- 基金项目(67119)
- 省(64555)
- 自然(61118)
- 自然科(59702)
- 自然科学(59680)
- 自然科学基金(58692)
- 教育(56816)
- 划(56715)
- 资助(52443)
- 编号(47785)
- 重点(40458)
- 部(39876)
- 成果(39394)
- 发(38047)
- 创(35738)
- 国家社会(33918)
- 课题(33908)
- 科研(33802)
- 创新(33680)
- 教育部(33542)
- 期刊
- 济(120289)
- 经济(120289)
- 研究(80111)
- 中国(53654)
- 学报(46324)
- 农(44986)
- 科学(41698)
- 财(36717)
- 大学(34117)
- 学学(31988)
- 管理(31369)
- 农业(31112)
- 教育(28447)
- 融(21557)
- 金融(21557)
- 经济研究(20602)
- 技术(20566)
- 财经(19646)
- 业(18641)
- 经(17091)
- 业经(16590)
- 问题(16245)
- 贸(16131)
- 世界(14562)
- 国际(14412)
- 版(13169)
- 技术经济(13114)
- 资源(12757)
- 统计(12144)
- 图书(11688)
共检索到388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帮锐 张军以
【目的】分析我国3种主要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2000—2020年生产时空集聚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优化食用油料作物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大豆、花生、油菜生产时空集聚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1)大豆产量最高,花生次之,油菜最低。大豆产量呈大幅波动上升,油菜和花生产量呈小幅波动上升。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花生生产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广东;油菜生产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和湖南。2)2000—2020年3种油料作物产量集聚程度呈减弱态势,其中大豆产量高-高聚集区在黑龙江、吉林,低-低聚集区在新疆;花生产量高-高聚集区在山东、河南、安徽,低-低聚集区在新疆;油菜产量高-高聚集区在湖北、安徽、江西,低-低聚集区在内蒙古。大豆生产重心从河北唐海县到内蒙古宁城县向西北迁移;花生生产重心在河南境内,向豫西北迁移;油菜生产重心从湖北南漳县到重庆奉节县向西南迁移。3)不同油料作物生产驱动因素在不同省份的作用程度不同。大豆生产主要受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GDP增长率影响;花生生产主要受化肥施用量、机械总动力、灌溉面积影响;油菜生产主要受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和公路密度影响。【结论】3种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集聚特征,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整体主要受化肥施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薛龙飞 张雯丽 杨晨
本文运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生产规模指数,从省域和区域视角分析了2000—2016年中国特色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变动特征,并通过28个省级行政区划面板数据对其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下降。但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升,总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向日葵、芝麻、胡麻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省域分布上,内蒙古、新疆是我国特色油料作物产量最大的省份,近年来两者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华北主产区进一步集中,西北产区缓慢扩大,传统东北产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区域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日照、城镇化率、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气温、政策变化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特色油料作物的区域变动。基于此,建议从利用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配置资源、开拓精深加工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业技术的增产作用、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等方面做好特色油料作物的产业发展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忆雨 朱颖璇 杨雨豪 邹军 陈阜 尹小刚
为阐明中国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1—2015年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的分省生产数据,利用优势指数理论等指标分析中国主要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中国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51—2015年,中国水稻、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和大豆面积有所减少;各作物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1951—2015年,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粮食与油料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最显著,东北地区水稻和玉米面积显著增加,小麦面积显著下降;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面积显著增加,大豆面积显著下降。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玉米 大豆 花生 种植结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格局 生产重心 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永锋 靖娟利 刘海红
深入研究西南地区蒸散发(ET)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索其驱动因素,对该区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16 ET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和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分区2000~2020年地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波动性,探测ET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及各地貌分区年际ET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广西丘陵年际ET增加速率最快。(2)西南地区多年ET均值总体呈西南和东南部高、其他地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际ET总体以低-较低波动区域占主导,四川盆地年际ET波动性较其他地貌分区明显;不同地貌分区年际ET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50%,若尔盖高原年际ET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最大。(3)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降水量是西南地区ET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解释力为57.3%;云贵高原、若尔盖高原和横断山地ET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为气候因子,其余地貌分区主导因子为植被因子。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降水量∩NDVI对西南地区ET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达到64.9%;若尔盖高原ET空间分异主要受气候因子之间或高程的交互作用,其他地貌分区主要受气候因子与高程或NDVI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西南地区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为该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丽荣 王恒炜
通过运用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油菜、胡麻、向日葵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州、庆阳市、临夏州油菜3种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兰州市、平凉市、定西市胡麻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比较高,但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偏低,说明与全省相比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主要依靠规模来维持优势,今后还需通过种植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等来提高其单产;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向日葵规模优势指数比较高,白银市、张掖市向日葵具有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应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综合优势。一般地,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具有对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土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启志 李怡呐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社会文明现代化、科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4个维度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计算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并探究其时序演变特征;并对4个子维度进行耦合协调分析,探究4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协调发展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格局,现代化水平整体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包容性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口增速、合理的产业结构及资源效率均能促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李荣杰 赵康杰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对需求、创新、资本和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驱动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能源结构双重替代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发展不平衡;需求、创新、资本、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替代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同时,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双重替代的驱动作用均存在门限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怀军 周曙东 刘吉双 朱思柱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面临新常态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困境。文章从代表性油料作物花生入手,利用中国花生主产区446户与非主产区394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分别建立了二元响应模型中的probit和logit模型,对花生农户的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依据花生生产的一系列特征,文章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供给要素进行中长期的战略思考,研究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路径,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认为要稳定花生供给,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需要从生产、组织和市场三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怀军 周曙东 刘吉双 朱思柱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面临新常态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困境。文章从代表性油料作物花生入手,利用中国花生主产区446户与非主产区394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分别建立了二元响应模型中的probit和logit模型,对花生农户的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依据花生生产的一系列特征,文章对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供给要素进行中长期的战略思考,研究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路径,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最后认为要稳定花生供给,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需要从生产、组织和市场三方面同时着手解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静 李谷成 冯中朝 李然
本文运用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核算与分解模型,实证分析1999年以来中国油料作物主产区的TFP增长及其构成成分,对其技术效率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实证表明,三种油料作物中油菜TFP增长最快,但波动都较剧烈,其中又认大豆最典型,花生TFP增长相对平稳。从TFP增长的构成成分来看,大豆和花生TFP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改善,油菜TFP增长则主要来源于前沿技术进步。受灾率、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和油料作物主产省份所处区位特征等因素对油料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全峰 黄宇 杜国明 瞿诗进 李玉清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基于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采用NPP换算耕地单产的方法,探究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及其县域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耕地单产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0.79 t/hm~2;低单产县、中单产县、高单产县数量减少,较高单产县数量增加,耕地单产内部差异基本不变。2)东北黑土区不同县域耕地单产在空间上非均衡状态明显。其中低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南部,中单产县集聚于黑土区西部,较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北、东北与南部,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东南部。全域单产变化幅度沿“肇东—虎林”连线递减分布。3)结合区域单产与地形起伏度分异可知,东北黑土区单产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且起伏度高值区与县域单产高值区具有一致性。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县域单产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明 王西琴 贾宝珍
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日益不平衡的背景下,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本文运用投入导向型DEA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了2008—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效率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差异。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高提升空间,其中稻谷和小麦在研究期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玉米则呈现倒"U"型趋势。空间分布方面,玉米各主产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基本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问题为效率值波动较大;而稻谷和小麦主产区中,华南双季稻区、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及增长幅度较低。进一步的驱动因素分析表明,资源环境的变化更易驱动玉米灌溉用水效率;现有节水灌溉条件下农田水利设施对不同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的驱动方向和作用程度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对3种粮食作物灌溉用水效率均有较大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粮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兴丽 蒋友严 张翼飞 陈记祖 敖泽建 吉哲君
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的指标,采用最大合成法(MVC)、Theil-Sen斜率估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甘南高原植被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甘南高原NDVI在时间上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每10年0.019;2)在空间上表现为林区增长率大于牧区增长率,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舟曲县白龙江沿岸以及南部林区,植被类型多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近30年,甘南高原整体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P <0.05),上升速率为每10年0.35℃,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 0.05);4) 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和偏相关性以正相关性为主,但与降水量的偏相关性稍强于气温;5)气候和人类活动对甘南高原NDVI变化整体上是改善的,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更显著,二者平均贡献率分别为每10年0.009、0.0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