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1)
- 2023(12810)
- 2022(10723)
- 2021(10112)
- 2020(8436)
- 2019(19707)
- 2018(19201)
- 2017(35907)
- 2016(19045)
- 2015(21586)
- 2014(21115)
- 2013(20922)
- 2012(19159)
- 2011(17105)
- 2010(16697)
- 2009(14817)
- 2008(14247)
- 2007(11673)
- 2006(9887)
- 2005(8496)
- 学科
- 济(83362)
- 经济(83289)
- 管理(54093)
- 业(49801)
- 方法(44158)
- 企(41289)
- 企业(41289)
- 数学(39530)
- 数学方法(38962)
- 贸(27197)
- 贸易(27183)
- 易(26559)
- 中国(22836)
- 财(20599)
- 农(19038)
- 业经(15732)
- 学(15701)
- 环境(15563)
- 出(14850)
- 地方(12971)
- 制(12837)
- 和(12434)
- 农业(12207)
- 技术(12082)
- 划(12060)
- 务(11993)
- 财务(11949)
- 财务管理(11921)
- 理论(11511)
- 企业财务(11220)
- 机构
- 大学(270053)
- 学院(267810)
- 济(122384)
- 经济(120641)
- 管理(105101)
- 理学(92659)
- 理学院(91701)
- 研究(91697)
- 管理学(89855)
- 管理学院(89372)
- 中国(68904)
- 京(55285)
- 科学(54494)
- 财(51377)
- 所(44245)
- 农(43550)
- 财经(42461)
- 中心(41444)
- 研究所(40759)
- 业大(40055)
- 经济学(39561)
- 经(39159)
- 经济学院(35938)
- 江(35594)
- 农业(34533)
- 北京(34052)
- 院(33754)
- 财经大学(32063)
- 范(31429)
- 师范(31036)
- 基金
- 项目(191764)
- 科学(153650)
- 基金(145713)
- 研究(135592)
- 家(128254)
- 国家(127382)
- 科学基金(110317)
- 社会(89565)
- 社会科(85409)
- 社会科学(85393)
- 基金项目(75744)
- 自然(72630)
- 省(71663)
- 自然科(71090)
- 自然科学(71076)
- 自然科学基金(69830)
- 教育(62521)
- 划(61362)
- 资助(60621)
- 编号(50743)
- 部(43980)
- 重点(43405)
- 发(40783)
- 创(40536)
- 国家社会(39299)
- 成果(39279)
- 教育部(38183)
- 创新(38133)
- 科研(37975)
- 大学(36505)
共检索到3789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宇
贸易隐含碳排放对于一个国家实际排放量的估算非常关键。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中的隐含二氧化碳排放做了很多研究,发现其价值很大,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严重高估。本文使用最新的2007年区分加工贸易进口非竞争型的投入产出表重新测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双边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因贸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4亿吨,远远低于目前的估计。2007年我国消费侧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了4亿吨,为56.28亿吨,按照百分比看,贸易转移碳排放只占生产侧排放的6.6%。因此,中国隐含碳排放量实际上远远没有那么大,不应再强调贸易转移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而应该立足于我国自身的...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非竞争型 加工贸易 消费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姜鸿 江涛涛 张艺影
本文采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比较2006-2008年中国与30个国家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显示:2006年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强度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07年和2008年最大的行业则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06-2008年中国陶瓷制品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净出口排放量分别是33 619 399、22 269 174、27 897 935吨,占当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5%、0.34%、0.4%;从二氧化碳排放和环境收益的角度看,在研究的30个贸易伙伴中,美国是中国陶瓷制品贸易的最大受益者,日本次之,奥地利位列最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芳
文章介绍了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并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利用海关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编制了2002年和2007年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加工出口的产业关联特性和加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
加工贸易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优化更新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文君 任荣明
使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技术通道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增加贸易和FDI可以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R&D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非线性效应,当R&D强度较低时,R&D强度的增加可能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当R&D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R&D强度的增加才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R&D 贸易投资 FDI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乌力吉图 王东亚
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法,探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分行业看,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排在前八位的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国志 王群伟
文章基于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兵兵 田曦 朱晶
首先通过构建的两国家理论模型,对贸易竞争力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然后,基于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竞争力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全样本国家,贸易竞争力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倒"U"型关系;从国家分类来看,贸易竞争力的非线性变化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上述结论在发展中国家成立,而在发达国家并不成立;分阶段来看,针对同一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阶段不同,贸易竞争力的非线性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同质性。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其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具有异...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采用中国 1990—201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取排放总量和碳强度作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实证考察贸易开放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 ( 1) 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向底线赛跑"假说揭示的环境负面效应强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人均收入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3) 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存在时空上的结构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开放对环境的负面效应有所减弱; 相对于内陆地区,贸易开放对沿海地区环境的负面效应要小。在分析实证结果背后原因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贸易开放 二氧化碳排放 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锴 齐绍洲
本文首先估算了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CO2排放量,并利用面板数据全面客观地考察贸易开放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不同的模型设定——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以及不同的工具变量策略——外部工具变量、滞后期工具变量以及动态模型设定时的内部工具变量组合,来控制有关变量的内生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加入了人均收入和其它控制变量之后,贸易开放增加了中国省区的CO2排放量和碳强度,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影响是负面的,向底线赛跑效应大于贸易的环境收益效应,但是中国当前面临的环境贸易形势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政府应该加强环境规制。
关键词:
贸易开放 二氧化碳排放 工具变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德进 杜克锐
利用SBM模型对1995~2009年我国28个省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多数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在0.51~0.57,处于较低水平,且部分地区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省市的进出口贸易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对于大多数省市来说,进出口贸易促进了碳排放效率的提高;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加,碳排放效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打破原有的产业结构格局,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是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最有效的途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昌 徐康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贸易开放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需要使用一个包含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开放宏观经济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33个国家5个变量的GVAH模型.并基于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经济增长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1985, 2000和2010年三个不同时期贸易权重的模型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共同发展趋势和长期均衡关系:随着贸易开放强度增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冲击响应由强变弱.呈现从倒U型转变为微弱正向关系特征.两者间关系并不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中国的贸易开放增加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
GVAR 贸易开放 碳排放 动态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独孤昌慧 吴翔 周小琳
该文考虑到生产技术差异及中间产品贸易等因素,利用非竞争型(进口)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对美国工业进出口贸易含污数量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因向美国出口而产生的隐含污染量远远大于我国自美国进口而减少的隐含污染量,我国负担了较大的环境成本;经过因素分解发现,虽然技术进步因素对贸易含污量起减少作用,但仍旧抵消不了贸易规模因素对贸易含污量的增加作用,贸易结构因素的作用还比较小。因此我国要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降低单位污染排放,同时要挖掘对外贸易结构的减排潜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芳
在中国近三十年发展中,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普通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做了进一步开发,编制出中国针对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然后采用包含居民部门的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就2002年与2007年中国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从2002年至2007年,出口对中国总产出、增加值和劳动投入的诱发量均显著增强,其中加工出口所诱发的绝对量大大小于非加工出口,但其诱发增长速度超过了非加工出口;从拉动机制看,出口对总产出和增加值的间接诱发系数增大,引致诱发系数却在下降;出口对劳动投入的直接诱发系数、间接诱发系数和引致诱发系数均在下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芳
加工出口生产中,中间投入占比较高,因而增加值率较低,但正逐步改善;国内中间投入占比偏低,因此其对国内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仍然有限,但正逐步增强;加工出口生产的影响力明显低于国内使用产品生产和非加工出口生产,但其影响力正逐渐增大;由于全部加工出口产品在总产出中的占比有限,所以除个别部门外,加工出口生产对各部门的产业关联特性和产业波及特性均没有根本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纪录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总量、行业和贸易伙伴等层面对我国2002—2009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动态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约有12%—18%的碳排放由出口贸易引致,且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含的碳排放也持续增加。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出口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2002和2007年我国最大的出口碳排放受益国。
关键词:
隐含碳排放 出口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