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03)
2023(5248)
2022(4269)
2021(4273)
2020(3498)
2019(7897)
2018(7571)
2017(14253)
2016(7592)
2015(8791)
2014(8468)
2013(8445)
2012(8108)
2011(7586)
2010(7343)
2009(6918)
2008(6646)
2007(5517)
2006(4810)
2005(4573)
作者
(19811)
(16513)
(16376)
(15868)
(10704)
(7753)
(7461)
(6538)
(6350)
(5854)
(5628)
(5486)
(5247)
(5174)
(5173)
(5102)
(4861)
(4804)
(4735)
(4322)
(4128)
(3894)
(3867)
(3735)
(3734)
(3706)
(3501)
(3384)
(3303)
(3231)
学科
(34732)
经济(34684)
管理(17185)
(15954)
方法(15015)
数学(13952)
数学方法(13894)
中国(13616)
(11425)
企业(11425)
(10163)
贸易(10157)
(10043)
(8583)
(7632)
(7041)
(6876)
金融(6876)
(6726)
银行(6722)
(6603)
业经(5985)
关系(5979)
(5967)
农业(5486)
(5226)
环境(5209)
(5066)
(4926)
(4606)
机构
大学(112314)
学院(107342)
(57505)
经济(56814)
研究(45204)
管理(38221)
中国(36728)
理学(32709)
理学院(32304)
管理学(32017)
管理学院(31809)
(25228)
(24596)
科学(22566)
(22086)
财经(20400)
经济学(20361)
研究所(20068)
中心(19113)
(19108)
经济学院(18388)
北京(16575)
(16015)
财经大学(15586)
(14767)
师范(14693)
(13943)
科学院(13627)
研究中心(13176)
(13133)
基金
项目(69869)
科学(56685)
基金(54840)
研究(53782)
(47876)
国家(47555)
科学基金(40042)
社会(37848)
社会科(36022)
社会科学(36017)
基金项目(27518)
教育(24435)
资助(23076)
自然(22819)
自然科(22344)
自然科学(22337)
自然科学基金(22023)
(21292)
(20103)
编号(19480)
中国(18987)
(18500)
国家社会(17772)
成果(17451)
教育部(16486)
重点(16044)
(15345)
人文(14827)
(14571)
社科(14343)
期刊
(58873)
经济(58873)
研究(38686)
中国(22237)
(17597)
管理(14718)
科学(14560)
学报(13781)
(13332)
(12778)
金融(12778)
大学(11456)
教育(11413)
经济研究(11147)
财经(10844)
(10584)
学学(10488)
世界(10303)
国际(10000)
农业(9692)
(9515)
问题(8398)
技术(7109)
(6593)
业经(6298)
技术经济(4982)
经济问题(4828)
(4814)
论坛(4814)
(4704)
共检索到168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红军  
中国加入WTO已逾18个年头,而当下WTO也正面临着其发展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顾WTO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分析中国入世与主要经济指标的关联关系以及中国政府应对WTO冲击的经验可以发现,当年的入世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相反,却成为中国经济再一次腾飞与发展的良好契机。这并不意味着WTO为代表的国际贸易俱乐部是一个没有效力和约束力的国际组织,而是证明了中国所开创的政府主导型应对外部冲击的模式,对于抵御诸如WTO这样的外来经济冲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我国成功应对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逆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乃至针对中国的经贸摩擦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春明  何艳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管涛  殷高峰  
本文回顾了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中国六次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经验,认为中国逐渐从最初的以行政管制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审慎措施的作用。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增加汇率政策弹性,维护经济金融体系健康,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等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信心。然而,扩大开放后,金融政策的外部制约增强、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境传染风险上升,以及国内宏观政策溢出效应放大等,将更加考验中国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为实现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需要完善金融对外开放配套基础设施,坚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牢牢把握金融开放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同时做到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齐头并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涛  
本文在从全球视角回顾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成功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以价格稳定为核心的政策框架、积极的反通货膨胀立场、明确的名义锚、有效沟通、灵活的汇率制度、对反通胀与稳增长的有效平衡和对金融不稳定的兼顾。通过上述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政策可信度是通胀预期管理的核心所在。据此,我国应加快金融改革,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自主性,并逐步建立以价格稳定和政府债务稳定为核心的货币财政政策的搭配方式,丰富中央银行的沟通手段,引导并塑造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胀预期。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孙玉琴  
一、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政策及其成效自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以文功武略基本清除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障碍,丝绸之路由此畅通,中外经常性的政治经济联系得以建立,丝绸之路贸易也日趋发展。自西汉中期到唐中期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了一千余年,其间历代封建王朝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一)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少  孔燕  
科技对社会公平的冲击体现在加剧原有的社会不公平和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两个维度上。科技作用于经济使经济差距扩大;作用于知识使缺乏科技知识的公众处境艰难;科技作用于竞争等社会机制产生新的不公平,某些生命科技可能将人自身的差异转化为不公平。除了继续发展科技使科技不断修正自身外,还需要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合力调控、普及科技使用知识、规范科技在竞争机制中的应用以及对重点领域科技进行平等调节等辅助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得文  吴华强  魏荣桓  
本文基于金融、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在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金融和经济周期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美国、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调控经验和教训:第一,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金融形势和经济波动进行动态调整;第二,加强财政刺激是应对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的重要手段;第三,维护信用稳定可能是平衡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变量,仅靠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缓解信用收缩压力;第四,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度",避免政策过度和快速反转。比较来看,日本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力度、转向的节奏均明显强于美国,从而导致日本金融体系失衡和经济波动性比美国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稳增长、防风险"等多目标约束的背景下,可以从美、日两国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经验和教训之中得到启示:一是要发挥好"宽货币"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避免市场被动、无序出清;二是要发挥好"宽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和托底功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三是要发挥好"稳信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实现信用扩张与经济增长、金融周期之间的平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梅梅  赵学军  
2003年,为应对SARS疫情的冲击,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经济支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扶持企业生产,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民航、旅游、商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阶段性贷款贴息。在金融政策上,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维持适度充裕的流动性。金融机构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延展债务,确保其正常经营。这些支持性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但支持性经济政策也存在一些后遗症,固化甚至是强化了当时亟待完善的经济结构,造成了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迟滞了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当前中国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当年的SARS疫情,但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旻  廖士光  吴淑琨  
融资融券交易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出会对整个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数据,从市场流动性与波动性角度研究融资融券交易对整个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融资买空交易有助于提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市场流动性水平相对不足的状况,但融券卖空交易对市场流动性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融资买空与融券卖空交易并未显著影响整个市场的波动性水平。文章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可以将融资融券交易保证金率作为市场调控工具,通过适时调整保证金率调控整个市场,避免市场出现大幅震荡。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承乾   郑永年  
从追赶科技前沿到引领科技前沿,中国该如何实现持续的科技进步?这种角色转换的背后又需要怎样的制度支撑?科技进步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两种生产活动的成果,其背后依赖智力与资本两种要素的供给。文章在布什范式的基础上,提出要素市场与研发生产双层互动下的科技进步线性模型,并选取英美苏中四国进行跨国比较与案例内比较。结果显示,缺乏开放的商品市场会延缓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是英国失去科技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单纯的贸易往来但没有思想市场的交流融合,使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科技发展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苏联依赖大量引进欧美技术崛起为世界第二极,但商品与思想市场的封闭最终将其引向覆灭;相较之下,美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凭借思想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双重开放实现了可持续的科技进步。唯有继续加大内部制度开放、对外单边开放、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才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引领世界科技前沿。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一翔  
中国近代银企关系中“债权变股权”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李一翔中国近代的银行与企业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发展不同步到同步发展的曲折过程。到30年代初,双方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银行对工矿企业贷放了大量资金,还有所侧重地对一些经营较为成功、或与本行有某种历史渊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何青   胡通   梁柏林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大要求。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金融、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在需求端形成生产力进步的动力,生产力进步又可以在供给端带来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金融可以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为生产力进步提供资金支持,生产力进步又能够为金融提供良好的回报。同时,金融是把“双刃剑”,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对生产力造成了破坏,加强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经济增长和生产力进步三者良性循环的保障。因此,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既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又要完善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具体地,一是构建资本市场与银行并重的金融体系,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健全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形成金融投资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贯彻好新发展理念。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智彬  王艳君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