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43)
2023(14341)
2022(11603)
2021(10480)
2020(8514)
2019(19297)
2018(18735)
2017(35811)
2016(18931)
2015(21192)
2014(21147)
2013(20982)
2012(19721)
2011(18057)
2010(18376)
2009(17181)
2008(16127)
2007(14352)
2006(13219)
2005(12606)
作者
(54512)
(45125)
(45011)
(42815)
(28809)
(21531)
(20355)
(17577)
(17421)
(16082)
(15584)
(15103)
(14627)
(14429)
(14316)
(14207)
(13401)
(13016)
(12995)
(12573)
(11778)
(11029)
(10982)
(10281)
(10258)
(10208)
(10018)
(9814)
(9156)
(9040)
学科
(93399)
经济(93318)
(50724)
管理(47368)
(37936)
企业(37936)
中国(36648)
方法(30442)
地方(28324)
(27746)
金融(27744)
(27172)
数学(26819)
数学方法(26599)
(26214)
银行(26192)
(25477)
业经(22571)
(19960)
(19959)
农业(18627)
(18385)
贸易(18365)
(17815)
(15654)
产业(15415)
(15175)
地方经济(14803)
(13893)
环境(13425)
机构
学院(271031)
大学(268944)
(126628)
经济(124333)
研究(104417)
管理(97054)
中国(86179)
理学(81627)
理学院(80620)
管理学(79475)
管理学院(78970)
科学(59178)
(58898)
(56486)
(52642)
中心(47581)
研究所(47516)
(44621)
财经(44098)
经济学(41597)
(41233)
(40124)
北京(38420)
经济学院(37458)
(37442)
(36674)
师范(36311)
业大(35472)
农业(34306)
(33745)
基金
项目(174745)
科学(138545)
研究(131279)
基金(127169)
(110597)
国家(109701)
科学基金(93187)
社会(87034)
社会科(82842)
社会科学(82825)
(67038)
基金项目(65759)
教育(57974)
(56358)
自然(55452)
自然科(54183)
自然科学(54172)
自然科学基金(53250)
资助(52254)
编号(51626)
(45210)
成果(42484)
重点(40319)
(39108)
国家社会(37582)
发展(37453)
课题(37173)
(36860)
(36720)
创新(34586)
期刊
(147405)
经济(147405)
研究(91417)
中国(61535)
(43765)
(42649)
金融(42649)
(40637)
学报(38659)
管理(38598)
科学(38478)
大学(30318)
农业(29284)
学学(28534)
教育(28462)
经济研究(25315)
业经(23789)
技术(23291)
财经(22623)
问题(19953)
(19841)
(17129)
国际(16237)
世界(16051)
(15965)
技术经济(13761)
现代(12690)
经济问题(12567)
商业(12548)
(11929)
共检索到438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推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既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使具有承东启西和连南进北联结作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武郑都市带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金十字架构",也要推动中部地区跨省边际城镇联动发展。着力发展中部新兴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部崛起、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合肥为核心,依托长江、沪昆、陇海、京九、京广、二广"三纵三横"重点发展轴线,形成"六核六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阮陆宁  刘珍  
通过选择1989~2008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金融发展程度和物价指数为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评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金融发展并没有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中部地区应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方爱平  李虹  
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为了改善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应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注重市场机制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慈斌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增长潜力,并最终引起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和质量增长。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基础,而旅游业具有典型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波及效应明显的经济特征,可有效助推中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在阐述旅游业发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中部六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方  
文章选取中部地区六省1978年-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影响模型和P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为:金融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率与中部地区六省城镇化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支持中部地区城镇化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保持金融发展规模稳步增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支持效率;积极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精准支持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剩富  胡守庚  叶菁  童陆亿  
在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变异系数分析法、地统计全局趋势分析法等方法探索了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变化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2010年,中部地区分类城镇化差异呈现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省域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表现为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2自2001年以来,中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总体呈现减小趋势,但这并未带来城镇化协调度的稳步增高,而是整体降低且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3武汉、长株潭城市圈内城市城镇化综合水平提升速度较快,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然而京九段等经济带所辖城市虽形成经济协作关系,但在城镇化协同发展上还未显现明显规律。4中部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中部重大经济战略体的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及集聚要素创新等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协调度时空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舒小林  杨贵琼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经济区位和地理区位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中部地区城乡差距状况、原因,统筹城乡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路径,对促进城乡"两轮"驱动中部地区社会结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城乡差别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部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存在阻碍作用;工业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作用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刚强  江洪  
中部地区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一步释放内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锡富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提高。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登国  
运用中部地区1995年—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发展偏好,扭曲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以重工业和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对区域金融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以市场机制为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力的推动了区域金融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