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29)
2023(18169)
2022(15385)
2021(14249)
2020(12133)
2019(28016)
2018(27467)
2017(51944)
2016(27976)
2015(32095)
2014(31964)
2013(31849)
2012(29721)
2011(27253)
2010(27147)
2009(25648)
2008(25214)
2007(22404)
2006(19707)
2005(18030)
作者
(83826)
(70358)
(70088)
(66743)
(44741)
(33879)
(31886)
(27329)
(26863)
(24997)
(24157)
(23687)
(22535)
(22411)
(22107)
(22013)
(20894)
(20851)
(20492)
(20273)
(17581)
(17371)
(17166)
(16126)
(15912)
(15834)
(15598)
(15235)
(14287)
(13863)
学科
(135253)
经济(135093)
管理(83369)
(77052)
(63313)
企业(63313)
方法(58096)
数学(51518)
数学方法(50926)
中国(33806)
(33424)
(31771)
地方(27440)
(27207)
业经(26482)
(26064)
(23463)
贸易(23452)
(22728)
农业(21123)
(20199)
财务(20139)
财务管理(20085)
(19820)
金融(19814)
(19610)
银行(19562)
环境(19215)
企业财务(19094)
(18656)
机构
大学(420091)
学院(415929)
(182370)
经济(178823)
管理(157490)
研究(147413)
理学(135411)
理学院(133815)
管理学(131488)
管理学院(130732)
中国(112719)
(89085)
科学(88600)
(84066)
(75096)
(69585)
研究所(68010)
中心(66963)
财经(66720)
(62119)
业大(60893)
(60484)
经济学(57601)
北京(56384)
农业(54856)
(52986)
(52820)
师范(52226)
经济学院(51676)
财经大学(49408)
基金
项目(275831)
科学(218135)
基金(204238)
研究(196549)
(179523)
国家(178143)
科学基金(152358)
社会(127702)
社会科(121250)
社会科学(121218)
基金项目(106921)
(104675)
自然(99141)
自然科(96875)
自然科学(96841)
自然科学基金(95119)
教育(90268)
(89604)
资助(85111)
编号(76571)
成果(62860)
重点(62776)
(62360)
(59334)
(56528)
国家社会(54334)
课题(53611)
教育部(53515)
科研(53463)
创新(53212)
期刊
(201819)
经济(201819)
研究(125774)
中国(81059)
学报(66681)
(66517)
(62282)
科学(61960)
管理(59008)
大学(50733)
学学(48108)
农业(41922)
(38989)
金融(38989)
教育(37009)
技术(36169)
财经(34329)
经济研究(33442)
(29517)
业经(28954)
问题(26470)
统计(23036)
(22994)
(22961)
技术经济(21900)
世界(20506)
(20240)
国际(20114)
(19770)
理论(18723)
共检索到627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距离上会拉动范围内区域发展,而在经济上对周围的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或会造成周围区域产业衰退现象。投资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第三,人口密度、FDI水平对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效力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鑫磊  陈斐  王海萍  
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加权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近20年的经济重心偏移、经济差异与集聚、经济增长等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加以分析。研究表明:(1)1991年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重心总体上呈现出"北→西南→西北→南"方向"M型"偏移的趋势,中部地区西部与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要优于东部和南部;(2)中部各地区经济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现象明显,热点主要集中在武汉、郑州等省会城市,并与周边区域形成城市群与经济增长极;(3)中部各地区经济增长聚现象明显,1998-2005年更强烈,2006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简萍  彭贤伟  吴清婷  廖佶慧  
本文重点分析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现象。根据"供给+需求+城市特征"的三维理论,建立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在内的特征价格模型,并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与空间集聚性;(2)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城市住宅的供给、需求及城市特征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为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燃气普及率、城区人口,这说明对城市住宅的需求和城市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光平  龙志和  吴梅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25年人均GDP数据研究中国28个省区经济发展的σ-收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省区间相关性,特别是经济间的相关性后,可显著纠正采用传统方法进行σ-收敛研究产生的误差。修正后的σ-收敛值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省区间经济表现出σ-收敛的趋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任晓怡  
本文利用2003~2012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的计量模型并不适用,因此必须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解释力比空间自回归(SAR)的解释力更强。此外,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其中金融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促进力度更大。因此,必须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信贷配给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坚  常远  
运用我国中部地区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但这种推动效应较小,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依然表现为依靠投资拉动。因此,为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应优化引资政策、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林光平  龙志和  吴梅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我国28个省市1978—2002年间实际人均 GDP 的β—收敛情况。由于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对各地区 GDP 增长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分别采用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经济空间权重矩阵对各省市间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将25年的敷据按每12年为一个时段,划分为14个滚动的时段,考察了我国地区 GDP 增长经济收敛情况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但是收敛趋势在减缓。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汪雪  葛幼松  
综合应用空间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虽然相邻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格局,但自2000年以来其经济集聚的增长格局表现出显著的跃迁特征并且演化趋势不明显。这反映了影响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存在着结构性缺陷,而且不利于不同聚类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新老中部崛起规划交替之际,关于县域经济空间布局和驱动力的研究对于上一轮规划的效果反馈和新一轮规划的实施修正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国家级战略相继将山西省纳入其中,山西省在中部崛起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蒙莎莎  张晓青  张玉泽  黄彩虹  尹向来  白晨  
文章以山东省103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多项指标,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差函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5-2015年山东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和地域分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向东迁移且速度加快,主方向呈先扩张后收缩态势;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空间自组织性及结构性分异有所增强,东北—西南向分异显著,内在结构形态异质性未随经济发展而减弱;全局空间关联性表明经济空间集聚程度增强,呈显著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局部空间关联性表明县域经济增长极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蒙莎莎  张晓青  张玉泽  黄彩虹  尹向来  白晨  
文章以山东省103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多项指标,利用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差函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5-2015年山东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和地域分异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经济总体格局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向东迁移且速度加快,主方向呈先扩张后收缩态势;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空间自组织性及结构性分异有所增强,东北—西南向分异显著,内在结构形态异质性未随经济发展而减弱;全局空间关联性表明经济空间集聚程度增强,呈显著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局部空间关联性表明县域经济增长极与低洼区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发达区密布于东部沿海,鲁西南与鲁西北等经济低洼区连片分布,空间扩散和梯度转移是其主要原因;分权化、工业化水平、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山东省县域经济格局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曹娟  汪洋洋  
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彭连清  
作者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的区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在国内各区域区际经济联系中获得溢出效应最大,它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显著地高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同时又是对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大的区域,这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傅春  王娟  余伟  
为揭示环境规制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测算中国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综合指数,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与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中部六省2008—2017年绿色竞争力整体上有所上升,绿色竞争力时序均值得分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山西>河南,2017年子系统得分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增长绿化度>政府政策支持度。(2)环境规制与绿色竞争力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中部六省处在拐点的左侧,增加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绿色竞争力的提升。(3)科技创新对绿色竞争力的提高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能够间接通过科技创新对绿色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为中部六省绿色竞争力提升提出采取柔性化市场手段鼓励环境保护、加大政策对科技的引导作用、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等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靖学青  
采用1978—2011年中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城镇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人口城镇化对安徽、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对江西、河南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对山西、湖南的影响不显著;产业城镇化对安徽、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