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2)
- 2023(10488)
- 2022(8699)
- 2021(8036)
- 2020(6612)
- 2019(15228)
- 2018(14282)
- 2017(26956)
- 2016(14586)
- 2015(15886)
- 2014(15142)
- 2013(15202)
- 2012(14079)
- 2011(12875)
- 2010(12589)
- 2009(11700)
- 2008(11421)
- 2007(9749)
- 2006(8714)
- 2005(7582)
- 学科
- 济(66776)
- 经济(66706)
- 业(38994)
- 管理(38909)
- 方法(30645)
- 企(29291)
- 企业(29291)
- 数学(28351)
- 数学方法(28179)
- 中国(19381)
- 农(17484)
- 财(16668)
- 贸(15199)
- 贸易(15194)
- 易(14819)
- 地方(12433)
- 业经(12397)
- 学(12344)
- 农业(12182)
- 制(10639)
- 环境(10425)
- 务(10278)
- 财务(10272)
- 财务管理(10261)
- 企业财务(9896)
- 融(9672)
- 金融(9670)
- 银(9353)
- 银行(9311)
- 行(8957)
- 机构
- 大学(216239)
- 学院(212013)
- 济(98387)
- 经济(96991)
- 研究(80286)
- 管理(79226)
- 理学(69913)
- 理学院(69031)
- 管理学(67912)
- 管理学院(67549)
- 中国(60155)
- 科学(49106)
- 京(45789)
- 农(42214)
- 财(41323)
- 所(41253)
- 研究所(38177)
- 业大(35094)
- 中心(34714)
- 财经(34370)
- 农业(33629)
- 经济学(32167)
- 经(31724)
- 经济学院(29325)
- 北京(28848)
- 院(28762)
- 江(28013)
- 范(26257)
- 财经大学(26032)
- 师范(25898)
- 基金
- 项目(151324)
- 科学(120352)
- 基金(115890)
- 家(105377)
- 国家(104621)
- 研究(101763)
- 科学基金(88267)
- 社会(70153)
- 社会科(66864)
- 社会科学(66845)
- 基金项目(61832)
- 自然(58487)
- 自然科(57240)
- 自然科学(57219)
- 自然科学基金(56275)
- 省(53992)
- 划(48267)
- 资助(46814)
- 教育(45448)
- 编号(36108)
- 部(34888)
- 重点(34650)
- 发(32310)
- 国家社会(31585)
- 创(31436)
- 科研(29673)
- 创新(29634)
- 教育部(29599)
- 中国(29490)
- 计划(28626)
共检索到303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慧芳 陈虹 王国霞
采用投资效益系数、变异系数并结合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我国中部地区六省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探析2016年中部六省投资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点与规律,辨析影响各省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投资效益在中部地区呈现出东西高、南北低、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异特征,各省投资效益的地区差异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在全区空间尺度相对均衡,但在省际空间尺度有分化,表现出既有大方向的一致性又存在各自的发展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投资效益影响因素,但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和产业政策对未来投资效益影响深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简萍 彭贤伟 吴清婷 廖佶慧
本文重点分析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现象。根据"供给+需求+城市特征"的三维理论,建立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影响因素在内的特征价格模型,并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城市住宅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与空间集聚性;(2)对城市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城市住宅的供给、需求及城市特征均对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为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燃气普及率、城区人口,这说明对城市住宅的需求和城市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较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晓怡
文章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选取中国中部地区80个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旨在为我国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一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对相邻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产生正面的影响,产业集聚已经形成。金融机构贷款和地方财政支出都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且影响较为显著。劳动投入虽然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因此,必须加大金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改素 丁志伟 王发曾
基于人均、地均指标构成的经济密度综合指数,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密度2005年之前缓慢增长,2005年之后快速提升;省域经济密度呈现"河南湖北争先,山西湖南安徽力争第三,江西垫底"的局面;市域经济密度格局整体较稳,局部变动明显。总结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经济密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提出"一个支撑点,十个增长点、一个成长片区、两大增长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得出中部经济密度格局变化中自然基础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起了重要作用,且社会服务因素作用日益强化,自然基础作用日益弱化的结论。
关键词:
经济密度 时空分析 中部六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张凌生
利用中部地区1999~2013年的数据,基于节能潜力视角分析中部地区能源效率,进一步实证研究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研究发现,中部地区节能潜力较大,需要提高能源效率。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R&D投入对能源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部地区要提升能源效率,需要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科学技术水平。
关键词:
中部地区 能源效率 节能潜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空间差异 不平衡指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素芹
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受制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和政府等因素的影响。笔者详尽分析了影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因素,并提出促进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产业集群 宏观经济环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童中贤
城市群空间整合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带规律性的重要现象。通过城市群空间整合,将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导城市群在空间上的协调有序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部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应因群制宜采取不同的空间链接模式,并把握好中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整合 链接模式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杰 杨青山 徐一鸣 田雨菲
中国南北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口南北空间分异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1982—2020年5期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东南半壁南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南密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南方地区一直保持着人口规模和密度优势。(2)研究区人口分布的总体差异不断拉大,南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其中南方地区内部差异比北方地区小,但上升幅度较大。(3)研究区人口具有向南迁移扩散的趋势,且人口密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少部分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优势显著。(4)人口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等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彭荣胜
没有农村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中部农村在多个方面均存在“塌陷”,且塌陷的空间分异显著。实施因地制宜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速度以及加大农村的科技和教育投入是促进中部地区农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农村塌陷 空间分异 中部地区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慧
基于2009—2013年中国中部地区80个地级市面板统计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是否省会城市对地区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在控制省会城市影响下,地区经济增长对城镇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内溢出、区域间溢出以及空间总溢出效应,区域内人均GDP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经济开放程度对地区城镇化发展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水平、城市土地扩张对人口城镇化率的溢出效应为负。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伟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晰 聂掌珠
本文以中部地区6省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中部地区6省的出口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生产总值、进口、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人均电话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的出口额对出口影响程度很大,外商直接投资和乡村从业人数对出口影响不显著,而资本累积反向作用于出口。最后对中部地区6省未来的出口增长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6省 出口增长 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攀 余斌 刘杨洋 郭新伟 卓蓉蓉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举措,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战略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客观赋权法,从增长动力转向、体制机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等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全国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科技创新引领是中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逻辑;(2)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一定的东—中—西梯度递减格局,较高水平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和东部沿海地区;(3)中国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空间差异的主导因子包括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及消费需求水平等;(4)东、中、西三大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导因子及交互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据此可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关键词:
新旧动能转换 空间差异 地理探测器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