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1)
- 2023(9286)
- 2022(7883)
- 2021(7742)
- 2020(6519)
- 2019(15351)
- 2018(15369)
- 2017(29448)
- 2016(15943)
- 2015(18261)
- 2014(18276)
- 2013(17709)
- 2012(16057)
- 2011(14752)
- 2010(14921)
- 2009(13717)
- 2008(13170)
- 2007(11580)
- 2006(10215)
- 2005(9345)
- 学科
- 济(71557)
- 经济(71488)
- 管理(38673)
- 业(36248)
- 方法(32636)
- 数学(30148)
- 数学方法(29608)
- 企(27934)
- 企业(27934)
- 中国(22497)
- 农(18754)
- 地方(14778)
- 财(14659)
- 制(14290)
- 贸(14198)
- 贸易(14190)
- 易(13847)
- 学(13759)
- 业经(12575)
- 农业(11819)
- 体(11422)
- 银(10977)
- 银行(10950)
- 融(10739)
- 金融(10730)
- 行(10611)
- 理论(10117)
- 发(9895)
- 环境(9467)
- 和(8670)
- 机构
- 大学(224885)
- 学院(224205)
- 济(99498)
- 经济(97744)
- 研究(83619)
- 管理(82781)
- 理学(71289)
- 理学院(70416)
- 管理学(68895)
- 管理学院(68490)
- 中国(64217)
- 科学(50289)
- 京(49192)
- 财(42808)
- 所(42624)
- 研究所(39077)
- 农(37989)
- 中心(36603)
- 财经(34317)
- 业大(32295)
- 经济学(32262)
- 江(32145)
- 北京(31595)
- 经(31441)
- 院(30499)
- 范(29743)
- 农业(29704)
- 师范(29410)
- 经济学院(28991)
- 州(25555)
- 基金
- 项目(151927)
- 科学(119927)
- 基金(112001)
- 研究(109621)
- 家(99361)
- 国家(98671)
- 科学基金(83371)
- 社会(70793)
- 社会科(67246)
- 社会科学(67233)
- 基金项目(57774)
- 省(56842)
- 自然(53145)
- 自然科(52011)
- 自然科学(51993)
- 自然科学基金(51061)
- 教育(50967)
- 划(49164)
- 资助(47903)
- 编号(42706)
- 成果(35104)
- 重点(34927)
- 部(34678)
- 发(33296)
- 课题(30963)
- 创(30920)
- 国家社会(30651)
- 教育部(29550)
- 中国(29399)
- 创新(29212)
共检索到336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建飞 刘晓阳 丁志伟
基于城区常住人口指标,运用城镇体系规模分析的多种方法,分析1995—2017年我国中部地区多尺度的规模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级市数目与人口金字塔均由较规则塔形结构演化成"纺锤型";建制市数目金字塔趋于完善,人口金字塔演化成"纺锤型";城镇数目金字塔变化不明显,人口金字塔演化为不规则形。(2)城市首位度指数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且逐渐偏离理想值,以武汉、郑州为首的高位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理想。(3)整体城市规模体系符合分形规律但体系分布日益分散,拟合线不断向外偏离。地级市视角下拟合线斜率波动变化,建制市及城镇视角下斜率逐渐减小。(4)城镇密集区范围均不断扩大,且在同时间段内集聚程度由强至弱、集聚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县城、建制市、地级市。地级市和建制市的核心集聚区最终演变为以合肥为顶端,以郑州、太原为"撇",以武汉、长沙为"捺"的"人字型"结构;城镇密集区由以武汉、郑州为核心的"双星"格局演变成以武汉、郑州、合肥、长沙为增长极的"四核T字型"分布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中部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振灵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
[期刊] 求索
[作者]
童中贤 曾群华
推进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既要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使具有承东启西和连南进北联结作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武郑都市带共同构筑起支撑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金十字架构",也要推动中部地区跨省边际城镇联动发展。着力发展中部新兴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中部崛起、促进经济增长、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武汉、长沙、郑州、南昌、太原、合肥为核心,依托长江、沪昆、陇海、京九、京广、二广"三纵三横"重点发展轴线,形成"六核六轴六组团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布局 形态优化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城镇化 空间格局 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晓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以形成高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指出在现有人口-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大都市经济区,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关键词:
都市经济区 空间组织体系 中国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朝林
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镇集聚点。其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动态过程,反映在地域城镇群规模组合上存在一定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所得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是城镇体系内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规模城镇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因此,研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摸型对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研究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金宏,刘虹
一、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模型城镇体系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若干城镇的集合。各城镇间的相互联系除了物质、能量、资金、人口、信息等要素的交流外,还包括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规模等级、区位关系等方面的结构协调,其中规模结构协调是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城镇体系的规模与等级结构是按照单项指标、综合指标的大小而划分形成的级别结构。完善的城镇体系规模序列与等级层次结构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序推进、地域空间的合理组织提供了框架依据。基于市区非农业人口对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参照分析结果和各城镇的发展潜势,提出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基于城镇中心性强度指标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进行现状评价,结合城镇体系中各城镇的发展态势,提出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等级层次组织方案。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结构 规模 等级 中原经济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元秀
目前长三角都市圈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宝塔型"的6级城镇体系。但是与国际上发育成熟的都市圈相比较,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城市的集中度不高、中小城市城市化水平偏低都市圈内部南北发展不均衡等。因此今后需要扩大中心城市上海的人口规模,以进一步发挥大都市圈的集聚效应;作为都市圈南北两翼的中心,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的人口规模需要有较大增长;同时要加速中小城市的发展和中心镇的培育。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都市圈 城镇体系 规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梦筱
中部崛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推进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本文结合中部崛起经济发展优势,在研究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地位、意义和中部流通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多元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形成大开放、大流通的商务发展新格局的总体发展思路;最后提出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中部崛起 商贸流通体系 现代流通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小燕
城乡差距大、城镇化滞后都是制约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创新城镇化模式,实施统筹城乡的多元城镇化模式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总体目标,构建起以市场为主导,整合中部地区城市群资源,构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大制度创新,逐步消除二元体制的多元城镇化模式。
关键词:
中部地区 统筹城乡 城镇化模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飞 刘明辉
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优化空间格局是我国中部地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借助人口加权变异系数、ESDA技术、空间截面模型和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了中国中部经济地理格局及相应的演变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部地区经济核心区域的增长是以牺牲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率或发展水平为代价;第二,设定的三种空间权重矩阵揭示出要素的不同作用轨迹。其中,地理距离弱化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溢出效应,而经济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仍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本地拉动作用较强,而对周围区域较弱甚至产生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距离上会拉动范围内区域发展,而在经济上对周围的产业发展影响不显著或会造成周围区域产业衰退现象。投资水平对周围区域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第三,人口密度、FDI水平对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效力是微弱的或不显著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唐彬杰 林先成 肖宏芝
在掌握较为充分的数据资料前提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及城镇引力模型,对川中丘陵典型小城镇体系——富顺县城镇规模和空间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顺县各小城镇是围绕富世镇呈强聚集态分布,中心城镇首位度过大,其余城镇规模均较小,缺乏中间城镇的过渡;近半数城镇沿沱江这条地理线分布,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两两城镇间的联系度不高;多数城镇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各小城镇的引力度空间分布呈现组团式聚集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