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0)
2023(12381)
2022(10765)
2021(10245)
2020(8511)
2019(19840)
2018(19754)
2017(38245)
2016(20697)
2015(23429)
2014(23296)
2013(23453)
2012(21781)
2011(19848)
2010(19407)
2009(17423)
2008(16649)
2007(14176)
2006(12336)
2005(10780)
作者
(59177)
(49042)
(48429)
(46332)
(31280)
(23411)
(22012)
(19414)
(18670)
(17260)
(16722)
(16585)
(15546)
(15222)
(15105)
(14957)
(14554)
(14423)
(13972)
(13838)
(12087)
(11993)
(11670)
(11040)
(10999)
(10810)
(10693)
(10655)
(9735)
(9731)
学科
(87165)
经济(87076)
管理(56918)
(52854)
(42259)
企业(42259)
方法(39943)
数学(35088)
数学方法(34776)
中国(24573)
(23537)
(18759)
(18629)
地方(18512)
业经(17985)
(17771)
贸易(17761)
(17320)
环境(17052)
农业(15696)
(14336)
(14332)
(12722)
(12359)
银行(12323)
理论(12243)
技术(12238)
(12134)
金融(12133)
(11831)
机构
大学(293108)
学院(289497)
(123226)
经济(120828)
管理(117274)
研究(103549)
理学(102098)
理学院(100978)
管理学(99469)
管理学院(98962)
中国(76843)
(63106)
科学(62970)
(51727)
(51665)
研究所(47584)
(46784)
中心(46108)
业大(43648)
财经(42312)
北京(40300)
(40011)
(38755)
(38534)
师范(38240)
(37616)
经济学(37064)
农业(36602)
经济学院(33489)
(32269)
基金
项目(203804)
科学(160838)
研究(149962)
基金(149498)
(130275)
国家(129264)
科学基金(110730)
社会(95009)
社会科(90044)
社会科学(90018)
基金项目(80051)
(78256)
自然(71819)
自然科(70114)
自然科学(70096)
自然科学基金(68824)
教育(67394)
(65821)
资助(61629)
编号(60144)
成果(48446)
(46096)
重点(45505)
(44094)
(42024)
课题(41108)
教育部(39477)
创新(39319)
国家社会(39141)
科研(38912)
期刊
(130906)
经济(130906)
研究(87421)
中国(53415)
学报(45153)
科学(43210)
(42367)
管理(42078)
(35652)
大学(34180)
学学(31990)
教育(30248)
农业(30238)
技术(23948)
(23249)
金融(23249)
经济研究(21317)
业经(20058)
财经(19818)
问题(17118)
(16933)
(16338)
图书(15525)
(14708)
理论(14448)
资源(14339)
技术经济(14319)
科技(14196)
世界(14036)
实践(13093)
共检索到420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蕊  王铮  刘慧雅  刘晓  翟石艳  马晓哲  
采用王铮等人提出的中国碳排放预估模型,测算在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中部六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考虑了6省未来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各省森林碳汇量,从而得出各省的净碳排放量,为各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各省的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能源碳排放高峰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河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6个省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河南,最小的是山西;累计森林碳汇量最大的是江西省,其次是湖南省,河南省最小;各省应在减少能源碳排放的同时,控制水泥工业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增加森林碳汇,从多方入手减少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胜利  张维敏  
本文以中部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2009~2019年中部六省9种主要的工业能源消费量进行碳排放计算。通过Tapio脱钩模型、LMDI指数分解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部六省工业能源碳排放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现阶段,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增速减缓,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且中部六省整体呈现出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中部六省实现最佳脱钩状态的顺序为: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山西。经熵值法优化后得出,能源消费效应是促进碳排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是促进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依靠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力促进中部六省节能减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传江  黄桂然  章铭  
估算了1995—2009年期间我国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从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乡消费结构的角度,对碳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碳排放系数,分析其具体影响,并进行省际比较。结果表明:1995—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且各省的差距较大;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碳排放情况看,各省的碳排放均来自第二产业和燃煤;经济规模的扩张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系数变化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兆良  梅加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峰(2024年)且峰值最低(115 734.31万t)的最佳发展模式;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且实现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可采用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模式、节能模式、基准模式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116 728.11万t、120 789.11万t和129 701.43万t;粗放模式下,在2040年不能实现碳达峰。基于此,提出中部各省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今后政策落实的侧重方向,早日实现中国整体碳达峰的目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浩  付皓  
按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推荐的"表观消费量法"和碳排放系数缺省值,文章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该省1998~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并分别采用绝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及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对其碳排放水平、趋势、特征进行了实证描述与比较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包森  田立新  王军帅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利  蔡成聪  姚苏航  陈鑫  刘晨  马裕泽  刘琳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清洁低碳化转型挑战。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的电能成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的关键,实施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通过情景分析法,构建不同电能替代程度的情景,研究其场景下的中国碳排放演化趋势,找出同时满足能源供应安全、经济适用性最佳、减排效果良好的能源供应方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能源供应对策建议,加速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永利  蔡成聪  姚苏航  陈鑫  刘晨  马裕泽  刘琳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清洁低碳化转型挑战。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的电能成为中国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的关键,实施电能替代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通过情景分析法,构建不同电能替代程度的情景,研究其场景下的中国碳排放演化趋势,找出同时满足能源供应安全、经济适用性最佳、减排效果良好的能源供应方式,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提出能源供应对策建议,加速推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立军  田启波  
基于全球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碳排放尚处于碳排放强度反转后期以及人均峰值到来前期的第二阶段(S2),基于倒U顶点时间距离的估计,中国人均排放和总量排放的达峰时间分别在2026年和2047年;从地区差异来看,总量聚类分析显示,Ⅲ类地区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及周边省份,Ⅰ类地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而技术聚类中的Ⅰ、Ⅱ、Ⅲ三类地区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过渡的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铮  翟石艳  马晓哲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了2007—2050年河南省平稳经济增长路径下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和2007—2050年的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计算了河南省2007—2050年在经济平稳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河南省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先是逐年下降,到2003年发生转折,出现上升的趋势;同时,预测的2007—2050年的能源结构显示,河南省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石油与其他清洁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另外,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绍洲 林屾 王班班  
本文综合运用厂1'anio脱钩模型、面板协整检验、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和碳排放峰值预测.使用1995-2012年的18年长面板数据.研究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思路是先用TaDio脱钩模型考察中部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强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中部各省的个体差异和共性.接着检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在确定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和滞后期工具变量具体考察中部六省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总量和碳强度的关系.归纳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最后根据回归方程和中部六省的基础数据预测碳排放峰值...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彭水军  张文城  
本文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引致的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并采用结构分解法分析了包括居民部门行为因素和生产部门行为因素在内的七大因素对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992~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呈较快增长趋势,是中国碳排放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消费碳排放主要来源于非化石能源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所造成的间接排放,其中绝大部分又来自城镇居民的消费活动。结构分解分析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主要由能源产品及非能源产品与服务消费规模的增长造成,能源强度降低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有效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产部门能源使用结构的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永彬  王铮  
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时期,同时产业升级也是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分部门跨期优化模型,以需求驱动和产业部门供给为基础,假设中国的消费偏好模式不断向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趋近,对消费偏好导向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及碳排放趋势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农业和衣食制造部门比重将呈下降趋势,其他服务业部门比重会不断提高。在中国当前消费偏好模式下,重工业、交通运输、化工和金属等高耗能部门的比重仍将增加,而转向美国消费偏好模式后,这些部门的比重都将下降。交通运输和化工部门比重在转向欧盟消费偏好模式后略有提高,转向日本偏好模式后交通运输部门比重将提高,而金属部门比重将下降。受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呈倒U型趋势:在中国、欧盟、日本和美国消费偏好模式驱动下,能源消费总量依次下降,对应的能源高峰在2810~2166 Mtoe之间,累积排放量在94~72.6 Gt C之间。美国的消费偏好模式由于倾向于低碳的服务业部门,因此更有利于节能减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方德斌  董博  
系统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CO2排放预测模型,运用历史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并与传统的GM(1,1)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结果比较。结合情景设计,预测了中国"十三五"时期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高斯过程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精度优势,中国能达到2020年CO2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指出:对于CO2减排,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为重点,不可片面牺牲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