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92)
2023(5409)
2022(4482)
2021(4361)
2020(3302)
2019(7842)
2018(7442)
2017(13750)
2016(7173)
2015(8356)
2014(7993)
2013(8116)
2012(7704)
2011(7326)
2010(7242)
2009(6677)
2008(6419)
2007(5274)
2006(4712)
2005(4352)
作者
(20653)
(17350)
(17277)
(16561)
(11266)
(8228)
(7778)
(6804)
(6758)
(6193)
(5824)
(5760)
(5535)
(5508)
(5488)
(5459)
(5109)
(5077)
(4857)
(4664)
(4259)
(4135)
(4095)
(3925)
(3872)
(3770)
(3629)
(3455)
(3432)
(3432)
学科
(38598)
经济(38564)
中国(16622)
管理(15856)
方法(14965)
数学(14145)
数学方法(14093)
(12925)
(9325)
贸易(9320)
(9122)
地方(8389)
(8383)
企业(8383)
(7756)
环境(6783)
城市(6348)
(6306)
(6199)
(5774)
(5686)
关系(5653)
(5497)
金融(5497)
业经(5453)
(5369)
银行(5367)
(5347)
(5275)
农业(4972)
机构
大学(111516)
学院(107224)
(55858)
经济(54973)
研究(46818)
管理(37972)
中国(35812)
理学(32632)
理学院(32072)
管理学(31738)
管理学院(31522)
科学(26271)
(25535)
(22790)
(21992)
研究所(21029)
中心(19663)
经济学(19644)
财经(18255)
经济学院(17717)
(17096)
(17057)
北京(16742)
(15579)
师范(15480)
科学院(14969)
(14790)
财经大学(13886)
研究中心(13781)
师范大学(13370)
基金
项目(74330)
科学(60805)
基金(58906)
研究(52889)
(52435)
国家(52135)
科学基金(44515)
社会(38025)
社会科(36316)
社会科学(36307)
基金项目(30990)
自然(27534)
自然科(26956)
自然科学(26951)
自然科学基金(26495)
资助(23609)
(23473)
教育(22798)
(22292)
中国(18725)
(18193)
国家社会(17867)
编号(17690)
重点(17367)
(16823)
教育部(15787)
(14746)
人文(14435)
重大(14277)
成果(14223)
期刊
(57715)
经济(57715)
研究(38300)
中国(20592)
科学(16582)
学报(14950)
(14263)
管理(13704)
(12727)
大学(11626)
学学(10957)
经济研究(10830)
问题(9856)
(9648)
金融(9648)
财经(9581)
农业(9211)
(9166)
世界(8631)
(8503)
国际(8296)
技术(7111)
资源(7084)
教育(7007)
城市(6832)
(6248)
业经(5959)
(5841)
现代(5223)
技术经济(5134)
共检索到162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刘春国  茹乐峰  
基于城市流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研究视角,依据全国287个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及其时空的变化,探讨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外向功能联系构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从西部到中东部、从中部及东北到东部沿海地区,总体上呈现出低水平均衡分布、单核心极化—扩散、多核心极化—扩散、高水平均衡4个演化阶段。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区域差异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外向功能较强,城市群的集聚程度和对外服务能力呈现出规模递增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王媛  
选取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2001—2011年的邮电业务量、客货运输量、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相关指标,建立城市功能联系指标体系,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功能联系和GDP相关性检验,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演进格局和空间相关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信息流、交通流、资金流的流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组成结构出现复杂的变化,不同等级城市、不同要素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先后经历了缓慢增长期,过渡期和快速持续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空间分布态势经过弱集聚—随机分布—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总体格局表现为"一廊、四心、四群"的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金丽  王曼曼  张璐璐  宋金平  
以城市群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1995、2005及2015年3年份金融业的企业网络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可视化及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城市群内部金融联系网络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金融网络较为成熟,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为稳定的双核结构,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始终呈现省会城市强于门户城市的弱双核结构,其余大多中西部城市群逐渐形成单中心金融网络;城市群间金融联系网络也愈发密集,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为重要节点;各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位次和总部金融发展能力位次存在一定差异,且影响两者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除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是影响两者发展的共同因素外,经济发展规模、政府干预能力对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有一定影响,但对总部金融发展影响不大,地理区位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庄汝龙  宓科娜  梁龙武  
综合交通网络演进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对于中心城市辐射场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通过城市综合影响力指数和场强、场能模型对2005,2014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辐射场时空格局演变进行测度研究,并对腹地划分、扩展趋势及偏移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浙江省总体空间场能不断提高,但中心高于外围、干线高于周边以及北部高于南部等区域差异现象明显;(2)以杭州为枢纽的高铁网络成为场能集聚新高地,空间场能呈现以"X"型高铁线为骨架的新型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庄汝龙  宓科娜  梁龙武  
综合交通网络演进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对于中心城市辐射场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Arc GIS10.0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通过城市综合影响力指数和场强、场能模型对2005,2014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辐射场时空格局演变进行测度研究,并对腹地划分、扩展趋势及偏移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浙江省总体空间场能不断提高,但中心高于外围、干线高于周边以及北部高于南部等区域差异现象明显;(2)以杭州为枢纽的高铁网络成为场能集聚新高地,空间场能呈现以"X"型高铁线为骨架的新型分布格局;(3)杭州、宁波以及金华等地市具有较高腹地偏移度,其腹地超出自身市域并延伸袭夺周边相邻乃至非相邻地市腹地范围;(4)大部分地市腹地与政区范围吻合度较差,少数地市"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腹地与政区匹配关系的研究可为浙江省重构城市经济功能区划和指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春杨  任晓红  李玉华  
基于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借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吸附指数和依附指数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心城市的可达性及联动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建设显著提升各中心城市的可达性,然而当前建成运行的高铁网络,并未带来中心城市可达性的空间收敛,反而加大了中心城市间可达性的非均衡程度,呈现"马太效应";中心城市的吸附能力与可达性密切相关,高铁联网成为重塑城市体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心城市间依附关系沿"四横四纵"高铁网络干线"强强联动",呈现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且南北联系明显强于东西联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显示地理区位仍然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和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中心城市的联动关系以及空间体系格局演变,高铁联网下中心城市的腹地快速扩张,非均衡发展态势还将持续更长时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文章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外贸出口额、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对我国34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茹乐峰  苗长虹  王海江  
通过对2010年全国286个地级以上中心城市相关数据的因子分析,将金融集聚因子降维成规模因子、质量因子和活跃程度3个较稳定的可解释因子,并与2005年相应数据进行比较。根据金融集聚指数,将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划分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省域金融中心及地方金融中心。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全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展现,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构成全国性金融集聚服务中心城市;金融集聚与城市规模有着极强相关性,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是金融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各省区的金融集聚中心一般为其省会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分析金融集聚指数2005—2010年的变化率,全国金融业集聚态势有从全国金融中心向邻近区域扩散的趋势,并向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不断传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江  苗长虹  
依据全国286个地级中心城市间完整的交互式"城市—车次—城市"铁路客运数据,采用基于O-D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全国中心城市铁路联系的空间集聚、任意两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联系、细分车次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多角度解析全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格局,精确而清晰地刻画中心城市之间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集聚、网络结构与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全国铁路客运联系分布格局呈现向东倾斜的"开"字型结构,即由京沪—沪深线、京广—京哈线"两纵"与陇海—兰新线、沪昆线"两横"相互交汇而成全国铁路客运的骨架。全国铁路客运联系有三个核心集聚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共同构成全国性铁路客运联系中心。当空间联系距离大于200km后,铁路客运联系呈现出较规则的三次曲线型距离衰减规律。全国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联系近1/2是在空间联系距离500km的范围内实现的,动车组和高铁联系则有2/3比例在此空间距离内完成。随着空间联系距离的逐渐增加,全国铁路客运联系依次表现为城市群或经济区内、省域内、相邻省区、区域乃至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的联系。研究显示,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之间直接的铁路客运联系相对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来说较弱,是交通运输布局方面的一个缺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谊  
分析了温州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应当培育三大核心功能:第一,构建制造业垂直分工体系,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第二,发展独占性资源产业,提升流通服务功能;第三,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强流通服务功能。最后,结合温州的发展现状及区位优势,提出了建立区域协调机制,重构产业体系与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三点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周莺  车姝韵  王姣娥  郑蕾  
沿边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也必将给沿边口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沿边口岸的发展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关于中国沿边口岸体系形成的时空规律及口岸功能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地理学角度刻画中国沿边口岸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基于RCI模型定量分析沿边口岸对沿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研究发现,建国后中国沿边口岸发展可以分为平稳对外开放、加速对外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3个阶段;目前,沿边口岸以公路口岸为主,内河口岸、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为辅;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俄、中蒙、中哈和中朝边境。另外,RCI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沿边口岸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不突出,"过货化"现象比较明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文章根据1982、1990、2000年3次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了中国中心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发展。数据分析表明,1982~200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不是由区域变化引起的,而是城市地域自身人口的增加;并且主要不是人口的自然增加,而是由于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巨型城市和大城市数目的增加。中心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增加的类型表明,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动大都表现为郊区→边缘区→中心区和中心区→边缘区←郊区两种类型,说明大部分中心城市尚处于形成、成长和扩张时期,出现中心区→边缘区→郊区类型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只有上海市。这表明,中国城市极大部分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只有上海市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晨  
1990年代后期第二住宅在中国大量兴起,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大量涌现的第二住宅对其发生地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影响,最为突出的是拉动房价上涨,使得矛盾原本就比较突出的住房问题进一步恶化。文章从第二住宅研究的障碍、难点着手,首先分析了国内发展和研究的状况,随后对西方和国内发展状况和空间布局研究动向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补偿理论对中国第二住宅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假设性分析,认为中心城市第二住宅的发育与首位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存在向内城集聚的倾向。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作为政策制定和其它研究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丽  道灵芝  程利莎  王士君  
通过总结、分析内生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角度,采用熵值法、因子分析定权法及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内生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均存在明显差异,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可分为高值、较高值、中值、较低值、低值五类。内生动力整体呈东高西低。东部地区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整体呈南高北低。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匹配性,但整体上不完全一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向前  张丽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鉴于中心城市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其外向服务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以新疆乌鲁木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近年来在城市流强度不断增长的背后隐藏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市流强度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能力。据此,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外向服务功能的建议,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