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27)
- 2023(15267)
- 2022(12765)
- 2021(11775)
- 2020(9735)
- 2019(22403)
- 2018(21599)
- 2017(41539)
- 2016(21495)
- 2015(24304)
- 2014(23845)
- 2013(23770)
- 2012(22026)
- 2011(19894)
- 2010(19503)
- 2009(18039)
- 2008(17005)
- 2007(14383)
- 2006(12809)
- 2005(11519)
- 学科
- 济(112619)
- 经济(112512)
- 管理(61263)
- 业(58406)
- 企(47023)
- 企业(47023)
- 方法(45698)
- 数学(41327)
- 数学方法(40915)
- 中国(30409)
- 财(24828)
- 农(24476)
- 地方(23749)
- 贸(21913)
- 贸易(21903)
- 易(21351)
- 业经(20329)
- 学(19655)
- 农业(16664)
- 制(16535)
- 环境(15908)
- 地方经济(14479)
- 融(14304)
- 金融(14303)
- 出(14174)
- 银(13943)
- 银行(13913)
- 和(13707)
- 务(13682)
- 财务(13648)
- 机构
- 大学(314587)
- 学院(311691)
- 济(148270)
- 经济(145784)
- 管理(120471)
- 研究(111922)
- 理学(104632)
- 理学院(103509)
- 管理学(101920)
- 管理学院(101348)
- 中国(84827)
- 京(65714)
- 科学(64138)
- 财(63975)
- 所(54474)
- 财经(51861)
- 中心(50348)
- 研究所(49563)
- 经济学(48643)
- 农(47614)
- 经(47566)
- 江(44024)
- 经济学院(43779)
- 业大(43147)
- 北京(41058)
- 院(40716)
- 财经大学(38895)
- 范(38748)
- 师范(38322)
- 农业(37321)
- 基金
- 项目(214517)
- 科学(172026)
- 基金(162137)
- 研究(153875)
- 家(142157)
- 国家(141101)
- 科学基金(122208)
- 社会(104646)
- 社会科(99575)
- 社会科学(99553)
- 基金项目(85002)
- 省(79275)
- 自然(77801)
- 自然科(76118)
- 自然科学(76096)
- 自然科学基金(74766)
- 教育(69379)
- 划(67951)
- 资助(66413)
- 编号(57654)
- 部(49325)
- 重点(48531)
- 发(47195)
- 国家社会(45901)
- 成果(45341)
- 创(44595)
- 教育部(43039)
- 创新(41977)
- 人文(41440)
- 科研(41323)
- 期刊
- 济(158220)
- 经济(158220)
- 研究(97255)
- 中国(56003)
- 财(48577)
- 学报(46037)
- 管理(45627)
- 科学(44873)
- 农(41805)
- 大学(36059)
- 学学(34396)
- 农业(28797)
- 经济研究(28131)
- 融(27714)
- 金融(27714)
- 财经(26682)
- 技术(26633)
- 教育(23588)
- 经(23234)
- 问题(22365)
- 业经(22036)
- 贸(19936)
- 世界(17339)
- 国际(17231)
- 技术经济(16875)
- 统计(16435)
- 业(15985)
- 策(14502)
- 现代(13860)
- 商业(13196)
共检索到462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波 崔琦
在航空客运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中小机场仍然处于大面积亏损状态。政府对这些机场普遍给予了补贴,但补贴及其金额的合理性鲜有文献系统讨论。本文从航空客运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和溢出效应的视角出发,在航空客运与经济同期增长的假定下,运用2015年158个中小机场的数据,探讨了这一问题。为控制航空客运与经济增长之间双向因果关系的影响,将上一期航空客运量作为工具变量。结果表明:航空客运对中小机场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8,对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比第一二产业高出近1倍,溢出效应约为0.036,对这些机场进行补贴将有
关键词:
航空客运 经济增长 中小机场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沈立 倪鹏飞 王雨飞 刘笑男
本文利用2003-2013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科教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对其的影响,发现如下结论:第一,本地区科教支出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003-2008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2009-2013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则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三,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时空距离的增大而缩减,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网络的发展,科教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正向作用效果和在时空距离上的影响范围均有所扩大。最后,本文结合上述主要结论就如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教支出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条件收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姚永玲 赵倚仟
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吸引劳动力正成为各城市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铁路构建出的全新城市网络,对资源和要素重新进行配置,改变了城市经济格局。文章将铁路可达性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反映了空间结构总效应;同时将劳动力作为中介变量,采用中介效应研究城市之间可达性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要素流入效应。研究认为,可达性对不同城市的作用途径存在明显异质性,中介效应较好地揭示了其中的差异。结论表明:铁路提速有利于高行政级别和大城市更多依靠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间接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低行政级别和中等城市突出体现了可达性带来的直接空间溢出效应;铁路提速对国家五大城市群内城市的空间结构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尤其是群内城市的劳动力流入效应大于群外城市,反映了城市群交通网络和要素一体化对经济的贡献。
关键词:
高铁 空间结构效应 劳动力流动 城市经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红 王彦晓
本文基于1995-201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改进权重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金融集聚及其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带来人才、机构、资本和稀缺资源的日益集中,但没有产生拥挤效应;金融人力资本、金融集聚规模与金融产出密度不仅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邻近城市还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三大区域估计结果显示,金融人力资本、金融集聚规模和金融产出密度是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发达地区城市显著受惠于邻近城市金融集聚的外溢效应。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论及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奇伟 张诚
本文首先阐述了东道国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如何对FDI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要素市场发展水平通过制约本地研发部门获取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影响本地企业获取FDI净溢出效应的大小。分析发现,东道国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本地企业获取正向的FDI溢出效应,从而加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我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净溢出效应为负。而且,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滞后也是造成我国FDI溢出效应跨区域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春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研究了1988-2009年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一方面,存在着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大;另一方面,局域相关也显示出中国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越来越明显。以一个表征市场潜能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为基础,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经验分析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潜能每增长1%,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将提高0.47%,超过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弹性值。当然,实证分析也发现这种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距离间隔的增加而减...
关键词:
区域关联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文章通过分析贸易、要素流动、技术扩散、制度推移等渠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传输机理,认为在短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主要体现二三产业在地区间的关联,劳动力流动更多体现的是第一产业的地区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包括东中西三大地区和中西部三次产业产出变量的VAR模型,并根据中西部三次产业对东部和中部冲击的脉冲响应(IRF)结果,得出劳动力流动和贸易是东部向中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劳动力流动是中部向西部传输溢出效应的主渠道的结论。
关键词:
溢出效应 渠道 贸易 要素流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瑶 郭晓平
本文利用2001-2017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口首位和经济首位分别作为城市首位度的衡量指标,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首位度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得出:以人口规模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无论有无空间假设,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并不显著;而以经济作为首位城市的发展目标时,城市首位度的提升对本地及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均有显著正向驱动效应。进一步地,分解效应结果表明在长期经济发展中,城市首位度每提升1%,将直接导致本地经济增长0.2802%,间接导致经济效应增长0.04965%,总的经济效应增长0.3298%。因此,在均衡地区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首位城市的经济驱动力,促进省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关键词:
城市首位度 经济增长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立平 鲍鹏程
文章从地理邻接、空间距离和信息空间距离三个维度构建创新驱动的空间溢出模型,采用2006—2019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创新驱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2)创新驱动能够通过国内消费、产业升级和金融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3)创新驱动显著缩小城市间经济增长差距。经验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创新驱动 城市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晨园 梁红艳
利用2003-2017年的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三角,铁路通过促进物质资本跨地区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在珠三角,铁路有利于物质资本扩散,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有利于劳动力扩散,但普通公路导致人力资本向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在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而铁路表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京津冀,高速公路和铁路推动劳动力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三种交通基础设施都导致人力资本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但它们都未产生物质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普通公路和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负向溢出效应,高速公路则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可以为推进中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验证交通运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溢出效应。通过一个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交通运输正外部性的存在。并收集中国1985—2006年28个省份的数据,运用较为前沿的空间经济计量手段对这一正外部性进行验证。通过建立一个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笔者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估计。根据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本文的结论:①交通运输的正外部性的确存在;②从1985—2006年我国交通运输投资所带来的GDP增加平均每年为248亿元,而其中的196亿元来自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另外,52亿元则来自交通运输的外部溢出效应;③交通运输投资的直接贡献与外部溢出效应之和对经济增长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