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28)
2023(3739)
2022(3129)
2021(3247)
2020(2581)
2019(6048)
2018(5757)
2017(10675)
2016(5540)
2015(6599)
2014(6220)
2013(6351)
2012(6144)
2011(5943)
2010(5628)
2009(5225)
2008(5070)
2007(4183)
2006(3795)
2005(3559)
作者
(14955)
(12587)
(12498)
(12087)
(8066)
(5934)
(5603)
(4957)
(4860)
(4456)
(4243)
(4152)
(4085)
(4033)
(3948)
(3927)
(3797)
(3660)
(3511)
(3259)
(3248)
(2984)
(2946)
(2905)
(2820)
(2763)
(2647)
(2561)
(2523)
(2490)
学科
(28924)
经济(28897)
方法(13054)
管理(12306)
数学(12261)
数学方法(12232)
中国(11908)
(11822)
(8665)
贸易(8659)
(8583)
(7980)
企业(7980)
(6978)
(5368)
关系(5221)
(5179)
(5096)
(4919)
银行(4918)
(4850)
(4590)
金融(4590)
农业(4403)
业经(4364)
(4302)
环境(4195)
出口(4190)
出口贸易(4190)
(4190)
机构
大学(86324)
学院(82288)
(47276)
经济(46834)
研究(36117)
管理(29387)
中国(28964)
理学(25261)
理学院(24944)
管理学(24777)
管理学院(24602)
(19160)
(19094)
科学(18126)
(17747)
经济学(17095)
研究所(16286)
财经(15831)
经济学院(15417)
(14837)
中心(14758)
北京(12952)
(12634)
财经大学(12046)
科学院(11484)
(10982)
(10785)
师范(10730)
研究中心(10726)
社会(10723)
基金
项目(54175)
科学(44129)
基金(43486)
研究(40668)
(38334)
国家(38100)
科学基金(31892)
社会(29622)
社会科(28246)
社会科学(28241)
基金项目(21879)
资助(18430)
自然(18253)
教育(18034)
自然科(17878)
自然科学(17873)
自然科学基金(17603)
中国(15993)
(15669)
(15102)
(14638)
国家社会(14249)
编号(13872)
教育部(12996)
重点(12517)
成果(12069)
(12022)
人文(11579)
重大(11398)
社科(11339)
期刊
(48277)
经济(48277)
研究(30434)
中国(16657)
(13051)
科学(12383)
学报(11423)
管理(11400)
(10174)
经济研究(9634)
大学(9286)
财经(8769)
(8647)
学学(8614)
(8356)
金融(8356)
世界(8184)
国际(7898)
(7769)
农业(7364)
问题(6927)
教育(6326)
技术(5474)
(5030)
业经(4898)
技术经济(4343)
经济问题(4001)
统计(3980)
(3969)
贸易(3969)
共检索到127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安泰  
乐浪郡原为汉武帝于朝鲜半岛北部所设四郡之一,其后乐浪郡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大郡,加上汉人以郡代称东南西北四面边界,乐浪郡遂成为汉代极东之郡的代表。自曹魏以公孙渊为乐浪公,乐浪郡兼具地方行政单位(乐浪太守)与封国(乐浪王或乐浪公)的两种形象,并且作为各政权名义上统有汉晋东界的象征。无论是试图恢复西晋天下的东晋朝廷、希望拉拢高句丽对抗北方的南朝、以平州为根基的诸燕、沿用北燕行政单位的北魏等,都致力设置与乐浪有关的官爵。直至北齐省并乐浪郡,隋唐又将乐浪公授予新罗王,乐浪郡并未转化为唐代州县,仅存汉晋疆域东界的意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波  孙圣民  张博  周建涛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建立商业信用,依靠宗教信仰聚集社会财富并约束借款人,有效节约了组织运作的交易成本。这是寺院金融超越本土金融之处,并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依靠社会财富而不是自有财富放贷的金融组织。之后寺院金融在唐中叶后随佛教热降温而迅速衰落。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佛教信仰作为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交易成本并导致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揭示中古时期佛教信仰的兴衰影响寺院金融发展的具体机制,并得到了模型分析的支持。研究发现,佛教信仰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但长期看单靠宗教信仰建立商业信用是不够的,还要实现非正式制度和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信用的能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石刚  
焚身供养是中国佛教所独有的现象,流行在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一在世俗看来残忍无比的宗教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狂热。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可知这一行为本身带有宗教献祭和宗教宣传的双重目的。然而,焚身供养和中国本土的重生文化传统严重冲突,终于导致其衰微直至基本绝迹。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建波  张博  周建涛  
兴起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寺院经济持续繁盛了四百多年,至唐中叶后迅速衰落。本文建立规范的经济学模型,分析这一时期寺院经济兴衰的过程及其背后机理。我们认为,导致寺院经济兴衰的最根本力量在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亦即庄园经济的存与废。皇权既利用寺院又想限制寺院,只有当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式进步,瓦解了寺院赖以生存的庄园经济基础时,皇权方有力量将寺院规模打压到能容忍的水平,而寺院经济也随之衰退。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孝荣  侯振龙  
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经历了从明代前期道德、学问、人品俱佳的“靖难”和“新明朝”功臣元勋,到宣德中期以后兼具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再到嘉靖年间作为儒学之敌的功臣元勋的僧人,最后至清朝乾隆年间成为策划“靖难”之役叛乱的“祸首”的曲折变迁。明清时期姚广孝的形象变迁基本上由朝廷主导,官民士人从而衍之,但官民士人的形塑有时也影响了朝廷的形象建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丁孟宇  
本文以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冶铁业为中心,结合现代产业理论,突出冶铁业发展的过程性,总结生产模式转型的特点,分析生产模式转型对国家治理形态变迁的影响。古代中国冶铁业选择了生铁冶铸的技术路径,在成熟发达的生铁冶铸技术基础上,于东汉晚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以锻造制钢为主的生产模式。这一转型在中央政策、冶铁生产组织和基层个体与社会共同体行为三个层面引起国家治理形态分散化、地方化变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叶锦涛   何光喜   张文霞  
本文采用“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2007—2021)”分析和考察中国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价的变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7—2021年,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经历了先下降(2007—2017)后上升(2017—2021)的过程,整体变迁趋势呈现出明显的V字形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科学素养、与科学家的社会距离和科学兴趣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在变迁方面,有科学兴趣和较高科学素养的民众对科学家形象评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的研究发现对进一步理解和透视我国科学家形象变迁状况有贡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进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华  纪宏  
文章依据恩格尔系数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非参数角度的核密度估计对中产阶层的比重进行测度,最后将函数性数据分析方法引入中产阶层的变迁之中,进而找出中产阶层发展的规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兰兰  
中古武功苏氏家族,作为一个关中地方士族,发端于两汉,自魏晋至隋唐,以武功为郡望,长期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并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同时也是农业社会,中古武功苏氏家族的产生、发展、壮大均与其赖以存在的乡村经济基础紧密相关,稳定长期的经济来源、殷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该家族投身政治舞台、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后盾,反之,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又为该家族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密切了该家族与乡土的联系。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豪  
"凡汉皆好,凡古必真"是近代学者为惠栋所塑造的学术形象,这一形象虽然在今天被普遍接受,然而并不能反映惠栋学术的全貌。"凡汉皆好,凡古必真"只是惠栋易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成立。在清人眼中,惠栋的学术形象以"信古通经,复兴汉学"为表征。到了近代,这一形象才逐渐由"博学尊闻,罕下己见"转变为"凡汉皆好,凡古必真"。科学主义与科学话语的流行是惠栋学术形象转变,并逐渐被边缘化的直接原因。但深究起来,惠栋"求古"与所谓科学的"求是"之间并不必然矛盾。在某些情况下,"求古"可能比"求是"更能合乎科学的精神,以此作为轻视惠学的依据,理由并不充分。与"求新"的取向相违背,这才是近代学人"误解"他的根本原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长松   段蕴歆   张莉金  
通达性是度量交通网络结构的有效指标,但较少被用于民国时期铁路交通的研究。通过将民国时期铁路线路图数字化,结合铁路旅行时间、客货运输量等数据,分析民国时期中国铁路交通网络通达性变迁。结果表明:铁路建设以北京为中心,华北地区成为全国的通达性中心区;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铁路客运、货运量大于其他地区,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华东和华南地区铁路客运、货运量明显增大,东西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增强;铁路客货运量与铁路沿线城市人口数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铁路运输促进城市规模的增长。民国时期中国铁路在路权、路政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复杂性问题,铁路交通呈现出区域通达性较好,全国通达性差的特征。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国灿  
契约是中国民间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纽带,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通过订立各类契约,规定着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所以对于古代券契的研究,实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乜小红教授的《中国中古契券关系研究》专著(2013年3月由中华书局资助出版),正是以敦煌吐鲁番出土大量契约文献为基础,对中国中古时期的契券及体现在其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演变、发展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李超然   高海连  
生活事件作为个体生命历程的节点,被视为引起个体或者世代群体行为方式改变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回顾性的传记研究,按照时间脉络梳理了当今中国中年女性(出生组1961—1976年)生命历程中的关键生活事件,探讨了事件如何塑造出生组的旅游偏好和行为模式。研究发现:1)生命历程制度化不仅塑造了世代群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使得世代群体的旅游行为呈现制度化变迁的特征;2)中年女性游客现阶段的旅游动因,主要在于改善生活状态和自我表达。该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丰富了旅游行为动因的跨学科分析,也弥补了以往旅游行为研究对“时间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最后,文章探讨了研究的现实意义,针对中年女性游客细分市场,为相关旅游目的地、景区和文旅企业提供了管理和营销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灏  孙谦  
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动因及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变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显著受到寻求市场动因、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寻求自然资源动因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期寻求自然资源动因保持着持续作用,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显著增强,寻求自然资源动因逐渐减弱。第二,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由寻求市场和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主导,随时间推移,前者作用小幅下降,后者作用有所增强;第三,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由寻求市场、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和寻求自然资源动因主导,其中寻求市场动因的作用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寻求技术战略资产动因的作用显著增强,而寻求自然资源动因的作用显著减弱;第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受到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开放度的影响,但该因素的影响作用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时期消失。当前,中国应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中国在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贸合作;利用对海外优质资产的整合,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实力和产业升级;推动与各国的双边投资关系建设,发展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