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25)
2023(7845)
2022(6830)
2021(6542)
2020(5742)
2019(13651)
2018(13368)
2017(25828)
2016(13922)
2015(16195)
2014(16222)
2013(16431)
2012(15631)
2011(14362)
2010(14227)
2009(13470)
2008(13492)
2007(12076)
2006(10278)
2005(9448)
作者
(40900)
(34495)
(34484)
(33197)
(21932)
(16541)
(15791)
(13548)
(12951)
(12089)
(11850)
(11458)
(11018)
(10944)
(10887)
(10824)
(10517)
(10214)
(9928)
(9920)
(8555)
(8442)
(8403)
(7839)
(7802)
(7793)
(7572)
(7514)
(6993)
(6894)
学科
(64295)
经济(64228)
管理(37050)
(35384)
方法(32196)
数学(29228)
数学方法(29043)
(27075)
企业(27075)
中国(18889)
(16987)
(15244)
(15064)
贸易(15057)
(14738)
(12382)
(12056)
业经(11191)
农业(10976)
(10441)
银行(10421)
(10010)
地方(9912)
(9597)
金融(9595)
(9280)
环境(8831)
(8781)
财务(8756)
财务管理(8730)
机构
大学(212319)
学院(207704)
(96907)
经济(95285)
管理(79537)
研究(75827)
理学(68714)
理学院(67930)
管理学(66957)
管理学院(66567)
中国(59438)
(45362)
科学(44204)
(42400)
(38849)
(36201)
研究所(35510)
中心(34459)
财经(34369)
经济学(31674)
(31459)
业大(29952)
(29296)
北京(29286)
农业(28762)
经济学院(28735)
(26424)
(26415)
师范(26184)
财经大学(25615)
基金
项目(136096)
科学(107666)
基金(102360)
研究(98202)
(89748)
国家(89092)
科学基金(75339)
社会(64660)
社会科(61380)
社会科学(61362)
基金项目(53842)
(48797)
自然(47724)
自然科(46664)
自然科学(46648)
自然科学基金(45888)
教育(44832)
资助(42809)
(42783)
编号(38352)
(32590)
成果(31767)
重点(30782)
(29070)
国家社会(28086)
教育部(28035)
中国(27808)
(27606)
科研(26540)
人文(26423)
期刊
(100842)
经济(100842)
研究(62817)
中国(38628)
学报(32754)
(32250)
(32078)
科学(30827)
管理(27002)
大学(24526)
学学(23052)
农业(21712)
(19775)
金融(19775)
经济研究(17696)
财经(17685)
教育(17289)
技术(16449)
(15268)
业经(14210)
问题(14139)
(13952)
(12974)
世界(12276)
国际(12173)
技术经济(11197)
统计(10426)
理论(9962)
(9697)
资源(9245)
共检索到307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个人储蓄已成为90年代我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由此个人储蓄行为构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储蓄行为实际上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问题,即个人储蓄率,二是对储蓄结构的安排,即个人金融资产结构,这种结构安排一方面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货币政策。一、个人收入与储蓄总量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部分,就形成储蓄。储蓄分为实物储蓄和金融性储蓄,中国经济改革14年来,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三、对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个人金融资产结构是个人金融性储蓄的具体实现,它是个人持有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七和表八基本概括了我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过程,可归纳出七点结论。 1.中国个人基本没有金融负债(中国至今未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991年末余额仅200万元;在农村,农户个人向信用社、农行借款[生产性]1991年末余额为630亿元,因金额很少,不影响文中的结论),只有金融资产。个人金融资产累计余额1991年末已达13520亿元,约占当年GNP的69.1%。这一巨额个人净金融资产是人民40年节省下来的财富积累,其中有99%交由政府或国家银行保管,即是政府或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闻岳春  
近几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专家在分析美国国民储蓄时,发现其储蓄率正在急剧下降。这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如据国际储蓄银行协会1991年10月31日发表的年度调查表明,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储蓄额最高的国家。1990年日本人均储蓄额高达45188美元。居于第二至第五位的瑞士、丹麦、法国、原西德的人均储蓄额也分别高达19971美元、18405美元、17650美元和17042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储蓄额远在上述国家之后,在1990年仅为4201美元,尚不及日本人均储蓄额的十分之一。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龚基云  
在评价当前学术界关于居民高储蓄行为成因研究方面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基尼系数、实际利率与汇率制度等角度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黄怀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到1997年底达4万多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正确分析居民的储蓄行为,尤其是市场化进程中居民储蓄的变化,既有利于宏观决策者对储蓄存款作出科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谭小芬  张明  孙晶晶  
为检验实际利率对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运用2000-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实际利率和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显著负相关,而且,2004-2010年这一子样本时期,相对2000-2003年这一子样本时期,储蓄与利率的负相关性在统计上更为显著。这表明,中国家庭存在一个目标储蓄水平。当实际利率下降时,会降低储蓄的回报,人们会被迫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来实现目标财富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叶望春  
长期以来,储蓄被看着是收入暂时未被消费的剩余,储蓄变动是收入的函数.边际储蓄倾向就是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测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然而中国从1978年至1992年以来的经验证明,储蓄与收入之间并非呈完全的线性递增关系.由此看来,单纯从经济变量方面研究居民储蓄变动,并不能找到统一的有规则的储蓄变动趋势.本文试图从储蓄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人们储蓄行为的总体框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居民储蓄的变动规则.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中国政府储蓄分析“储蓄─—投资转换机制研究”课题组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将“储蓄”的概念定义为:常住机构收支帐户上所有现期收入和支出后的平衡项目。储蓄又分为总储蓄和净储蓄:净储蓄是指各部门的收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以后,尚未用于现期消费和转移支付的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乃武  张海峰  
本文利用储蓄函数 ,分析了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对近年相关政策进行了评析 ,并对扩张内需 ,抑制储蓄过快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  张丹萍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耿敏  付昕  
为了研究我国存贷款利率降低对储蓄的影响 ,我们借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概念 ,当利率和可支配收入发生变化时 ,居民储蓄总额发生的变化 ,并得到储蓄曲线 (S—Y曲线 )。结合 1996年以来的有关数据 ,比较在利率降低的情况下 ,这 6年的可支配收入及储蓄总额的变化关系 ,描绘出储蓄曲线 ,并得出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将继续增加的结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秉龙  刘丽敏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客观因素构建了储蓄行为模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外部因素中,利率、货币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在同等外部条件下,不同农户的家庭规模、借贷数量、缴纳税费等方面的差异对农村居民储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建  
The paper studies the oversensitive consumption behaviors of Chinese rural people based on the varying-coefficient model using the sample during 1978~2003,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re exists obvious motivation of precautionary saving. Then going on estimating the degree of mo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model appertaining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the conclusions show there exist the obvious uncertainties of future consumption expectations,which point out that descending the motivation of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the liquidity constraints is the important policy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shortage requirement of rura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