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1)
- 2023(9410)
- 2022(7939)
- 2021(7483)
- 2020(6209)
- 2019(13707)
- 2018(13351)
- 2017(24867)
- 2016(13413)
- 2015(15357)
- 2014(15103)
- 2013(15523)
- 2012(15342)
- 2011(14219)
- 2010(14229)
- 2009(13009)
- 2008(12858)
- 2007(11309)
- 2006(10266)
- 2005(9676)
- 学科
- 济(68553)
- 经济(68495)
- 业(29362)
- 管理(29061)
- 中国(24827)
- 地方(22957)
- 方法(22031)
- 农(21367)
- 数学(19920)
- 数学方法(19830)
- 企(18377)
- 企业(18377)
- 农业(14568)
- 贸(14214)
- 贸易(14199)
- 业经(14135)
- 易(13738)
- 制(12843)
- 地方经济(12146)
- 发(11986)
- 学(11896)
- 融(11725)
- 金融(11724)
- 环境(11423)
- 银(11330)
- 银行(11318)
- 行(11144)
- 财(10518)
- 教育(9196)
- 发展(8828)
- 机构
- 大学(197452)
- 学院(196090)
- 济(91001)
- 经济(89147)
- 研究(83868)
- 管理(68256)
- 中国(63200)
- 理学(56949)
- 理学院(56131)
- 管理学(55286)
- 管理学院(54916)
- 科学(48749)
- 京(45663)
- 所(43209)
- 研究所(39134)
- 农(39109)
- 财(38169)
- 中心(36617)
- 江(31490)
- 农业(30400)
- 院(30199)
- 北京(30016)
- 业大(29454)
- 财经(29429)
- 经济学(29040)
- 范(28783)
- 师范(28522)
- 经(26898)
- 省(26241)
- 经济学院(26025)
- 基金
- 项目(127453)
- 科学(100052)
- 研究(94720)
- 基金(91275)
- 家(80008)
- 国家(79298)
- 科学基金(66414)
- 社会(61276)
- 社会科(58094)
- 社会科学(58080)
- 省(50595)
- 基金项目(47487)
- 教育(42525)
- 划(42093)
- 自然(40371)
- 自然科(39387)
- 自然科学(39368)
- 自然科学基金(38642)
- 资助(37906)
- 编号(37102)
- 发(34710)
- 成果(30290)
- 重点(29554)
- 部(28924)
- 发展(28590)
- 课题(28158)
- 展(28113)
- 创(26225)
- 中国(26140)
- 国家社会(25772)
共检索到325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1987~1992年,对中国东半部11个省(市)24个县(市)的栗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明此病在中国东半部普遍发生,且发病率和严重度北方栗产区普遍高于南方。经调查分析,明确了栗疫病的发生以锥栗最重,日本栗系统的丹东栗其次,板栗的抗病性最强;树龄增加,则发病率和严重度上升;此外,栗树的繁殖方式、立地条件、地理环境、林分组成和栽培管理等因素都与之有关。本文还探讨了利用栗疫菌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关键词:
栗属植物 栗疫病菌 栗疫病 发病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左豫虎 薛春生 刘惕若
环境条件下与大豆疫病发生的程度密切相关,其中土壤绝对湿度最为重要,土壤绝对湿度在14 35%~57 12%时,发病率从25%增至100%;空气温度次之,低于10℃时P sojae不能侵染寄主,10~25℃时幼苗疫病发病率从最低升至最高,25℃发病率最高,温度再升,高发病率开始下降;光照强度对该病的发生影响不显著;不同大豆品种存在抗病性差异。
关键词:
大豆疫病 发生 环境条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克荣 周而勋 陆家云
中国东部栗疫病菌的交配型王克荣周而勋陆家云(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病虫监测与治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210095)THEMATINGTYPESOFCRYPHONECTRIAPARASITICAINEASTCHINAWangKerong,Zhou...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亚红 霍超 曹继芬 周叆春 陈莹 张君 王德海 赵志坚
【目的】旨在了解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为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警准确率及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云南省大春作、秋作及冬作马铃薯产区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数据,利用晚疫病CARAH预测模型,对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侵染循环、危害程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云南省大春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出由滇东北、滇中再向滇西北逐步发病的规律。滇东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大关、彝良和镇雄等地发病较早,通常4月下旬至5月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70~130次侵染;滇中和滇西北大春作马铃薯产区6月中下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0~70次侵染;秋作马铃薯产区,一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25~48次侵染;冬作马铃薯产区,播种后一般翌年1月上旬至中旬出现中心病株,每季发生4~13次侵染。【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云南省不同季节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和侵染规律。大春作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最重,由滇东北向滇中、滇西及滇西北产区逐渐减弱;不同季节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显示大春>秋作>冬作,大春和秋作马铃薯是云南晚疫病防控的重点;云南省生态类型多样,马铃薯不同产区种植节令各有不同,各季节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侵染危害复杂,需结合各地种植的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地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池再香 卢瑶 胡秋舲 汤苾 张润琼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良进 俞彩珠 应庭龙 王祖良 钟志华
数年的广泛调查结果表明 ,板栗疫病在浙江发生普遍 ,但危害轻度的地方多 ,严重的地方少。危害稍重和严重的地方 ,多半是由于管理差 ,其他病虫弱枝多 ,特别是板栗吉丁虫危害重等原因诱发的。接种观察的结果是无伤接菌的发病率为 0 ,轻伤接种 (削皮接 )的发病率为 2 0 %,重伤接种 (撬皮接 )的发病率 1 0 0 %,1a之后 ,发病株死亡率为 33%和 80 %,表明栗疫菌对无伤或轻伤的板栗枝干难以侵染 ,对有较重伤口的板栗枝干则能造成较大危害。在浙江杭州地区 ,板栗疫病的过冬病斑 ,2月下旬即开始扩展 ,4~ 6月扩展较快 ,7月以后扩展缓慢。表 2参 4
关键词:
板栗疫病 调查 接种试验 浙江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文硕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free serine\,glutamate\,proline\,alanine\,cystine\,valine\,isoleucine and total amino acid in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after inoculation during incubation period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reached the lowest point at 168 h after inoculation,the contents of the fre...
关键词:
锥栗 栗疫病 游离氨基酸 抗病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文硕
健康的锥栗 (Castaneahenryi)皮层中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比活力与抗感病性之间不相关。不同抗病性的锥栗品种接种栗疫菌 (Cryphonectriaparasitica)后 ,PAL比活力均上升 ,接种 144h后 ,PAL比活力抗病性强的品种比抗病性弱的品种高。接种前以及接种后的各个时间内 ,木质素含量都是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高。绿原酸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之间不呈规律性的相关 ,从绿原酸对栗疫菌菌丝生长影响的测定结果可知 ,锥栗体内的绿原酸浓度不足以影响栗疫菌。可见 ,接种后的皮层PAL比活力以及接种前、后的皮层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衡量锥栗抗病性强弱的指标
关键词:
锥栗 栗疫病 抗病性 苯丙氨酸解氨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祖 韩群营 付艳平 肖炎农
1998年从湖北省潜江市采集小麦全蚀病株 ,分离获致病菌。根据对病菌形态、生理特性和对不同寄主致病力研究结果 ,认为潜江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这一致病变种在湖北发生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全蚀病菌 变种类型 小麦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敏 张荣锋 胡国良 俞彩珠 李文彪 马良进
板栗枝干疙瘩好发于春天, 严重影响幼龄嫁接板栗植株的生长。采用野外调查、病原物分离培养和接种的方法, 查明板栗枝干疙瘩的发生原因有小蠹虫危害、林地排水透气不良以及嫁接口愈合不好等, 以小蠹虫危害最为常见。图1 参1
关键词:
板栗 枝干疙瘩 小蠹属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群 谭松山 苏开君 李际平
国外松枯梢病发生与林分及其立地条件的关系邓群,谭松山,苏开君,李际平关键词湿地松,火炬松,枯梢病国外松枯梢病作为一种树木衰退病,发生发展取决于诱导因素(立地条件等)、激发因素(雪压等)和促进因素(病原菌:Diplodiapinea(Desm.)Kic...
关键词:
湿地松,火炬松,枯梢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林庆源 林强 黄吉力 张文勤 黄炳荣 陈锡桓
根据福建省225块毛竹枯梢病林分病情样地调查分析,表明病害发生发展与林分及其立地因子关系密切。并由83块有代表性的样地推导出毛竹枯梢病病情指数与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土壤、地形、林分密度、胸径的生态数学模型:Y= 40.493 2- 3.543 5C11- 1.980 5C21- 0.942 7C22- 6.7996C31- 5.002 3C32- 3.658 8C41- 2.409 1C42- 17.983 6C51- 12.290 0C52- 8.889 4C61- 3.150 4C62,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 0、0.199 2、0.577 4、0.344 9、0.869 7、0.6...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朴春根 Kim Kyung-hee Lee Sang-hyun Lee Seung-kyu Moon Byung-ju
用RAPD方法,对来自韩国、美国和中国的26个栗疫病菌菌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使用筛选的1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了115个0.19~3.1 kb大小的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占61.7%。聚类分析结果,相似系数为0.92时,26个菌株分为两大组,一组由21个菌株组成,包括大部分韩国菌株和美国菌株;另一组包括部分韩国菌株和中国菌株。表明美国菌株和大部分韩国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很高,部分韩国菌株有较大的变异,而中国菌株则表现出了遗传上的远缘关系。
关键词:
栗疫病 寄生隐丛赤壳 栗树 遗传变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建仁 廖太林
对福建、江西等地227块松树枯梢病的林分病情标准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与林分及立地因子关系密切。由上杭、连城、永新和安福4县有代表性的49块样地推导出了松树枯梢病的病情指数与林龄、造林密度、郁闭度、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坡位、坡向的生态数学模型:y=41·38 -16·56x11+5·08x21+18·62x31-3·78x41+19·94x51+7·32x61+4·27x62-4·06x71-10·56x72-13·88x73,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06 9、0·612 5、0·268 9、0·1789、0·681 1、0·279 0、0·473 7。该模型模内判别准确率为79·5...
关键词:
松树枯梢病 立地条件 主要诱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