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5)
- 2023(16209)
- 2022(13949)
- 2021(13038)
- 2020(10704)
- 2019(24734)
- 2018(24594)
- 2017(46662)
- 2016(25036)
- 2015(28288)
- 2014(28478)
- 2013(28489)
- 2012(26729)
- 2011(24590)
- 2010(24585)
- 2009(22636)
- 2008(21951)
- 2007(19076)
- 2006(17220)
- 2005(15793)
- 学科
- 济(122709)
- 经济(122589)
- 管理(67755)
- 业(63776)
- 企(50674)
- 企业(50674)
- 方法(46173)
- 数学(40013)
- 数学方法(39645)
- 中国(34956)
- 地方(30269)
- 农(29575)
- 业经(25494)
- 学(24608)
- 财(23209)
- 贸(21785)
- 贸易(21767)
- 易(21043)
- 农业(20081)
- 制(19926)
- 环境(18077)
- 银(18023)
- 银行(17975)
- 融(17909)
- 金融(17908)
- 地方经济(17541)
- 行(17438)
- 和(17435)
- 发(16317)
- 理论(16312)
- 机构
- 大学(366466)
- 学院(362988)
- 济(158479)
- 经济(155310)
- 管理(139881)
- 研究(134630)
- 理学(119640)
- 理学院(118199)
- 管理学(116431)
- 管理学院(115773)
- 中国(101620)
- 科学(80317)
- 京(80296)
- 财(69223)
- 所(68399)
- 研究所(62075)
- 中心(58772)
- 农(57297)
- 财经(54838)
- 江(53146)
- 北京(52175)
- 业大(50913)
- 经(49933)
- 范(49723)
- 师范(49299)
- 经济学(48740)
- 院(48663)
- 农业(44466)
- 经济学院(43592)
- 州(42992)
- 基金
- 项目(240725)
- 科学(189460)
- 研究(178264)
- 基金(174802)
- 家(152290)
- 国家(151025)
- 科学基金(128602)
- 社会(113803)
- 社会科(107903)
- 社会科学(107876)
- 基金项目(92126)
- 省(91371)
- 自然(81216)
- 教育(80551)
- 自然科(79307)
- 自然科学(79289)
- 自然科学基金(77868)
- 划(77732)
- 资助(72318)
- 编号(71547)
- 成果(59101)
- 发(55507)
- 重点(54114)
- 部(53985)
- 课题(50269)
- 创(49369)
- 国家社会(47306)
- 教育部(46399)
- 创新(46164)
- 科研(45190)
- 期刊
- 济(183747)
- 经济(183747)
- 研究(117243)
- 中国(74857)
- 学报(54997)
- 管理(54183)
- 农(53010)
- 科学(52811)
- 财(49714)
- 大学(41710)
- 教育(41311)
- 学学(38969)
- 农业(37159)
- 融(34859)
- 金融(34859)
- 技术(31899)
- 经济研究(30182)
- 业经(27862)
- 财经(27448)
- 问题(23730)
- 经(23692)
- 业(20060)
- 贸(19503)
- 图书(19350)
- 技术经济(19073)
- 世界(18893)
- 国际(17682)
- 理论(17260)
- 科技(16869)
- 现代(16699)
共检索到561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蕾 王桂新
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共同力量,即沿海的地理优势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优惠政策。进而运用数据对比,挖掘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中差异化的主导力量,京津冀都市圈是政府干预主导下的经济发展;长三角都市圈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珠三角都市圈是由政策引导和外向型经济等外在力量作用下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经济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九大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王建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三个国土大国,幅员面积比美国还要辽阔,但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国土资源条件与日本类似。鉴此,我国应采取哪种区域发展模式最有利呢?随着我国高速增长时代的到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与日俱增...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何 白庆华
都市圈是由功能互补、运用协同的城市群体所形成的城市区域;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者各有优势;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区域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关键词:
都市圈 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圣军
经济整合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而大都市圈发展同样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功能。文章通过探讨经济整合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功能特征,指出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经济整合是大都市圈发展的最终归宿;大都市圈发展推动了经济整合;差异性造就了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特色。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我们理解经济整合与大都市圈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关键词:
经济整合 大都市圈 发展研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俞路 蒋元涛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持续拉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三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差异却在逐步减小。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近距离的区域趋同效应显著,内部的核心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明显,导致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幅缩小。但对远距离的内陆地区影响作用很小,全国其他地区与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其次,文章探索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圣军
政府机制是推动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重要机制,是加速我国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的推动力。然而,政府机制在三大都市圈经济整合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行使怎样的职能,目前还存在很多困惑。为此,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能,破解地方城市本位论思想导致的各自为政局面,还得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有效协调,这样,政府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都市圈 经济整合 政府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久文 李承璋
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从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整体上已经越过了以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基本阶段,进入了以发展型消费为主、享乐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的注重消费质量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区域一体化推动了都市圈核心城市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不同都市圈中核心城市相异的功能定位将使得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过程各具特色。
关键词:
消费结构 城市定位 都市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圣军 张宇
我国三大都市圈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区域核心辐射源的缺乏、产业链条薄弱、区域协调机制缺失、交通体系不健全、城市层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本位论思想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阻力。化解城市本位论思想,寻求制度创新,是促进我国大都市圈内部经济整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城市本位论 都市圈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陶希东
交通技术革新始终是推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更是影响不同区域政府间关系的助推力。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我们迎来了一个高铁化的城市区域时代跨界大都市圈将纷纷崛起,同城化将成为某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现象,在大大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的同时,也将对区域跨界治理提出新的挑战。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应对高铁时代的大都市圈跨界治理、战略重建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高铁时代 大都市圈 战略重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琪
本文以2002-2011年我国三大都市圈各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三大都市圈流通业对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并对溢出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大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都比较显著,但程度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长三角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最高,而环渤海都市圈流通业的溢出效应不及其他两大都市圈。
关键词:
都市圈 流通业 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非嵌套空间权值矩阵的检验方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城市化效应及经济的集聚与扩散所产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存在各自独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城市化进程道路,应继续提升城市集中度,通过发展中心城市缩小区域内收入差距,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珠三角地区已达到城市最优集中度,应通过扩张区域辐射范围来均衡区域的最优城市集中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久文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刘中起 张伊娜
交通对经济扩散具有重大影响,可利用经济距离来分析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圈层结构。基于目前的交通轴与经济扩散圈层的关系,长三角仍是“之”字型点轴系统结构;该点轴系统结构的进化将趋向于网络系统结构;因此,应构造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广域交通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亦杨 谢守祥
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构建有系统的城市群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与世界五大著名都市圈相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传统和自然发展的痕迹 ,特别是因其属于三个省级行政区管辖下的经济区 ,所以某些政治地缘关系还制约着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因此系统思考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协同发展问题 ,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 ,是促进大都市圈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吴姝雅
文章基于六大类生产性服务业内十大细分行业,选取709家企业,利用其5 420个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差异性角度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三大都市圈的城市网络结构,并比较中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是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形成原因,一方面,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都市圈结构的支撑作用不同,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承载力"和"选择性"也强化了都市圈城市网络的结构性差异。依据城市节点特征,以及传统和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网络特征,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分别属于单中心成长型、多中心稳健型和双中心超前型城市网络,进一步地,节点连通水平由高至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几乎所有非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中长三角城市网络均占相对优势,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在IT,设计和广告行业中占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