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94)
- 2023(13068)
- 2022(11028)
- 2021(10147)
- 2020(8110)
- 2019(18588)
- 2018(18261)
- 2017(34215)
- 2016(18216)
- 2015(20538)
- 2014(20509)
- 2013(20474)
- 2012(19786)
- 2011(18478)
- 2010(18839)
- 2009(17558)
- 2008(17229)
- 2007(15535)
- 2006(14411)
- 2005(13567)
- 学科
- 济(100808)
- 经济(100726)
- 管理(48847)
- 业(45460)
- 企(33045)
- 企业(33045)
- 中国(31392)
- 方法(31128)
- 地方(28244)
- 数学(27779)
- 数学方法(27541)
- 农(25998)
- 业经(20018)
- 贸(19282)
- 贸易(19267)
- 易(18654)
- 财(17861)
- 农业(17597)
- 制(17142)
- 地方经济(16964)
- 学(16552)
- 银(16091)
- 银行(16072)
- 融(15980)
- 金融(15979)
- 行(15767)
- 环境(14944)
- 发(14901)
- 策(13531)
- 和(11789)
- 机构
- 学院(270808)
- 大学(269598)
- 济(131883)
- 经济(129449)
- 研究(106944)
- 管理(98222)
- 中国(83715)
- 理学(81989)
- 理学院(80971)
- 管理学(79949)
- 管理学院(79412)
- 科学(59072)
- 京(58870)
- 财(58670)
- 所(54550)
- 研究所(48764)
- 中心(46676)
- 财经(44999)
- 经济学(42453)
- 农(42126)
- 江(41901)
- 经(40887)
- 北京(38947)
- 院(37936)
- 经济学院(37856)
- 范(37235)
- 师范(36964)
- 业大(33534)
- 州(33418)
- 财经大学(32996)
- 基金
- 项目(167725)
- 科学(133107)
- 研究(127547)
- 基金(122195)
- 家(105863)
- 国家(105018)
- 科学基金(88806)
- 社会(84611)
- 社会科(80385)
- 社会科学(80371)
- 省(62698)
- 基金项目(62281)
- 教育(57113)
- 划(53711)
- 自然(52547)
- 自然科(51296)
- 自然科学(51278)
- 资助(51095)
- 自然科学基金(50379)
- 编号(50145)
- 发(43086)
- 成果(42389)
- 部(38626)
- 重点(38456)
- 课题(36714)
- 国家社会(36171)
- 发展(35888)
- 展(35323)
- 创(34349)
- 中国(33474)
- 期刊
- 济(161395)
- 经济(161395)
- 研究(95440)
- 中国(62833)
- 财(42001)
- 农(41148)
- 管理(40016)
- 科学(36481)
- 学报(35652)
- 融(32993)
- 金融(32993)
- 教育(30652)
- 农业(28236)
- 大学(27843)
- 经济研究(27142)
- 学学(26031)
- 技术(24084)
- 业经(23742)
- 财经(23553)
- 问题(20984)
- 经(20635)
- 贸(19393)
- 国际(18366)
- 世界(17581)
- 业(15525)
- 技术经济(15253)
- 统计(13181)
- 经济问题(13097)
- 现代(12792)
- 坛(12488)
共检索到448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钢 曹羽茂
文章认为,经过1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使东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导致这一差距扩大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两大地区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开放力度以及资金投入上的差异。缩小这一差距,进而实现与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一靠国家的政策倾斜,特别是产业政策和资金政策的倾斜;二靠西部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在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扩大开放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调整经济结构方面狠下功夫。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后凯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央政府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政策问题,认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既需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信贷、投资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针对国家在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中央区域政策调整的着力点:1.科学确定国家经济开发区域;2.建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3.实行企业投资补贴制度;4.设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5.制定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法。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蒋琪
本文阐述了我国和我省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差距及其扩大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只有加快东西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根本途径。文章还论述了我国和我省多年来开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及我市与国内、省内中西部地区合作的5个特点:分布面大、涉及行业广、骨干大项目多、合作形式多种多样、经济效益好。还总结了3方面主要成绩:大大拓宽了我市企业发展空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流动、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提出了加快我市与中西部地区合作的6项对策建议:加强舆论宣传、深入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积极树立样板和典型、注意突出重点与合理布局、摘好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
关键词:
东西部 合作 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正确处理东西部关系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和全局稳定,以及现代化事业成败和政权巩固的重大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奔小康,但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西部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下一个世纪中叶的第三步奋斗目标将难于实现。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原因,西...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尼合迈提·霍嘉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新疆农业大学尼合迈提·霍嘉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现状透视1.经济增长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1993年我国经济在1992年高水平基础上继续上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3万亿元,增长速度达13.4...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盖文启
本文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通过分析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动特征与趋势,提出实现山东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孔晓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兴江 李志国
博弈通常是建立在个体行为理性基础上的"非合作博弈",对弈各方均按各自最优决策博弈,以达到个体效率的最大,但由于各方的不合作,个体理性并不一定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博弈主要表现在要素市场、人力资源竞争、产业结构、产品市场等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促使区域由非合作走向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词:
博弈论 区域经济 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林凌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部经济金融发展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某些方面,甚至与西部也存在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部与东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指标的对比实证分析,提出若干促进中部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部发展 实证分析 金融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俊生
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移无论对于转出地还是转入地,都具有功能放大的效应,但效应的范围及程度取决于转入地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及其结构,并进而决定着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因此,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东西部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前提,更是产业转移效应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文章通过分析东西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转移与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产业转移路径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调艳 郭筱
文章以西部地区为对象,以2007—2017年为研究区间,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及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互动效应逐渐加强,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但是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轻度不协调或中度不协调阶段;(2)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综合指数来看,经济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资源子系统相对平稳,稳中略增,而环境子系统在2014年之前呈波动向下态势,2015年和2016年有所好转,但2017年又开始恶化;(3)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着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可分为四大梯队,省份差异明显,并且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规律。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经济滞后型是主导,部分省份表现为资源滞后型或环境滞后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海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孙明松
中国西南内陆直通印度洋的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合拢、西南地区“向海开放”的重大工程。构建三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模型,在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新通道开辟、新通道高水平联通3种情景以及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和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两种情形下,模拟分析西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空间经济效应,结果发现:(1)传统东部出海贸易通道下,中国深化开放政策有利于工业生产向拥有大市场的东部地区转移,但这将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差距;(2)西南陆海新通道开辟后,中国西部内陆直接从印度洋出海,贸易成本下降、贸易和市场规模扩大,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工业生产向西部地区集聚,将缩小东西部差距;(3)新通道高水平联通下,四地区间产业资本布局竞争更激烈,中国西部地区与印度洋周边地区的通道效应最直接,可以很大程度上扭转其区位劣势;(4)与辅之于向西转移的产业补贴政策相比,促进西部与东部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具有内生的产业转移效应,或可助力破解“胡焕庸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