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9)
2023(13872)
2022(12050)
2021(11488)
2020(9503)
2019(22082)
2018(21699)
2017(41479)
2016(22444)
2015(25313)
2014(25024)
2013(24872)
2012(23037)
2011(20973)
2010(20660)
2009(18873)
2008(18121)
2007(15381)
2006(13404)
2005(11822)
作者
(66001)
(55274)
(54549)
(52030)
(34975)
(26578)
(24602)
(21756)
(20985)
(19427)
(18815)
(18741)
(17510)
(17390)
(16933)
(16884)
(16297)
(16190)
(15843)
(15528)
(13733)
(13460)
(13133)
(12269)
(12266)
(12157)
(12103)
(11973)
(11020)
(10853)
学科
(92963)
经济(92870)
管理(62694)
(56186)
(45152)
企业(45152)
方法(41979)
数学(36769)
数学方法(36426)
中国(25312)
(24463)
(24203)
环境(21055)
(20543)
业经(18821)
地方(18647)
(18449)
贸易(18437)
(17972)
农业(16359)
(15493)
(14822)
(14814)
技术(13400)
理论(13100)
(12644)
银行(12595)
(12509)
金融(12507)
(12484)
机构
大学(322889)
学院(319102)
(131006)
经济(128419)
管理(125688)
研究(115461)
理学(109423)
理学院(108135)
管理学(106369)
管理学院(105820)
中国(85241)
科学(73671)
(70316)
(58798)
(55702)
(55430)
研究所(54549)
中心(50632)
业大(50621)
财经(46064)
北京(44916)
农业(43670)
(43488)
(42365)
(42348)
(42231)
师范(41983)
经济学(40083)
经济学院(36348)
科学院(35722)
基金
项目(228580)
科学(179566)
基金(168204)
研究(162784)
(149411)
国家(148308)
科学基金(125700)
社会(103528)
社会科(98156)
社会科学(98129)
基金项目(89796)
(85519)
自然(83119)
自然科(81049)
自然科学(81026)
自然科学基金(79528)
(74320)
教育(72316)
资助(68793)
编号(64119)
重点(51891)
(50815)
成果(50792)
(49202)
(46791)
科研(43948)
创新(43841)
课题(43831)
国家社会(43679)
教育部(42799)
期刊
(137614)
经济(137614)
研究(91828)
中国(59352)
学报(55639)
科学(51729)
(49783)
管理(43464)
大学(40785)
(39084)
学学(38580)
农业(35368)
教育(29716)
技术(23917)
(23120)
金融(23120)
经济研究(22483)
财经(21807)
业经(21232)
(19341)
资源(18841)
(18671)
问题(18341)
图书(16990)
科技(16335)
(15306)
(14768)
理论(14648)
技术经济(14594)
世界(14293)
共检索到456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国家  
文章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差贡献率作为指标,研究2008—2017年间兴国县各土地利用变化对此指标的影响,结合灰色综合关联度,研究了其他4项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主要是由林地面积减小引起的,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和政府政策鼓励等原因,园地面积不断增长,成为仅次于林地面积的影响因素。不同研究时期内,总人口数、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占比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项经济指标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联度有所差异,其中,前3项指标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度关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差异逐渐减小,仅第一产业占比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正相关,其他3个指标均呈负相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蓓  周萍  童成立  肖和艾  杨友才  吴金水  
以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红壤的桃源县为例,通过对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近32年来林地、稻田、旱地等几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结果表明,1979年研究区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0 g/kg、14.15 g/kg和11.17 g/kg,2011年分别为18.28 g/kg、18.89 g/kg和12.19 g/kg,近32年来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别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SOC增幅较大,而旱地土壤的增幅明显较小。林地、稻田和旱地土壤的平均SOC密度分别从1979年的32.82 t/hm~2、33.62 t/hm~2和28.99 t/hm~2增加到2011年的44.39 t/hm~2、43.50 t/hm~2和33.53t/hm~2,增长幅度分别为35%、29%和16%,增长速率分别为0.36 t/(hm~2.a)、0.31 t/(hm~2.a)和0.14 t/(hm~2.a),也是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分别是旱地土壤的2.6倍和2.2倍。可见,过去32年来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均表现为"碳汇"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贡献于该地区较强的有机碳积累,其中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贡献能力最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蓓  周萍  童成立  肖和艾  杨友才  吴金水  
以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红壤的桃源县为例,通过对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近32年来林地、稻田、旱地等几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结果表明,1979年研究区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0 g/kg、14.15 g/kg和11.17 g/kg,2011年分别为18.28 g/kg、18.89 g/kg和12.19 g/kg,近32年来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别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家永  袁小华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 1 4a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湿地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 ,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 ;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草地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 ,主要储存于土壤。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类调节大气含碳温室气体的一条重要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志田  成升魁  刘允芬  李家永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g·m- 2 、柑桔园 4 1 76kg·m- 2 、水稻田 3 388kg·m- 2 、杉木林3 1 1 9kg·m- 2 。研究发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白天高于夜间。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 ,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 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霍金炜  文倩  何丽  代艳丽  
本文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对1990~2007年醴陵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1990~2007年间,醴陵市生态用地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0年的50.81亿元下降到2007年的50.59亿元,下降了0.43%;②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偏重其生产功能而忽视了生态功能,使生态功能负荷过重;③1990~2007年间,醴陵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倍,但人均生态福利却下降了16.8%,生态福利减少过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方晰  洪瑜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军  傅伯杰  邱扬  陈利顶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术桐  黄贤金  程绪水  
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的研究正逐渐兴起。土地利用的水环境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由于各种土地利用活动自身的差异,其引起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是不同的,因而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强度与空间布局引起了河流水环境的综合变化。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效应可以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土地利用通过改变物质能量的流动而使水环境发生改变。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循环、水污染物通量和水质的影响是该领域的3个重要方向。其中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研究分为无边界范围的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和有边界范围的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不同。有边界范围的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研究实现了全覆盖和定量化。地理信息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润森  濮励杰  刘振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全球变化的前沿和热点课题。通过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分析,认为目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大气质量、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显著的城市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全球尺度上的气候效应则存在较多的争论。今后应加强土地变化科学和大气科学的融合,从多尺度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并注重大气环境改善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策略和空间规划研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万炜  魏伟  钱大文  魏晓旭  冯坤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清楚、透彻地认识LUCC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核心领域并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回顾国际LUCC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LUCC的内涵、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再将LUCC对大气、水体、土壤与生物等四大自然要素的环境效应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最后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与展望,对今后LUCC的环境效应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重视遥感与GIS研究手段的同时,加强其他方法的应用;重视学科交叉,加强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在GIS,Excel,SPSS11.0的支持下,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对衡阳市1994~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衡阳市近七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衡阳市1994~2001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耕地向园地、水域转化,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2)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时间上1997年前土地利用变化显著,1997年后变化较小;空间上以祁东县和衡阳市区变化较大,衡南县、南岳区变化较小。(3)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是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