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5)
2023(10721)
2022(8973)
2021(8341)
2020(6704)
2019(15360)
2018(14386)
2017(26701)
2016(14658)
2015(16101)
2014(15324)
2013(15284)
2012(14242)
2011(13166)
2010(12979)
2009(11946)
2008(11795)
2007(10041)
2006(8973)
2005(7868)
作者
(45455)
(38368)
(38227)
(36064)
(24348)
(18469)
(17011)
(14979)
(14761)
(13427)
(13416)
(12774)
(12488)
(12173)
(12049)
(11836)
(11370)
(11327)
(11150)
(10851)
(9690)
(9354)
(9110)
(8755)
(8616)
(8545)
(8309)
(8021)
(7746)
(7709)
学科
(64616)
经济(64543)
管理(35656)
(34731)
方法(28369)
数学(25868)
数学方法(25646)
(24760)
企业(24760)
中国(20510)
(18049)
(15508)
贸易(15503)
(15118)
(14824)
(13435)
地方(12678)
农业(12576)
业经(12570)
环境(10723)
(10522)
(9443)
金融(9441)
(9320)
银行(9269)
(8971)
(8524)
(8451)
技术(8414)
关系(8277)
机构
大学(221586)
学院(216189)
(96265)
经济(94859)
研究(86092)
管理(77041)
理学(68084)
理学院(67104)
管理学(65784)
管理学院(65421)
中国(62859)
科学(54937)
(47842)
(46207)
(45372)
研究所(42317)
(39304)
业大(37294)
农业(37048)
中心(36611)
财经(32956)
经济学(31869)
(30535)
(30420)
北京(30022)
(29285)
(29141)
经济学院(29030)
师范(28880)
科学院(27865)
基金
项目(156168)
科学(123638)
基金(118703)
(109066)
国家(108284)
研究(104145)
科学基金(90184)
社会(70909)
社会科(67420)
社会科学(67403)
基金项目(63098)
自然(59916)
自然科(58617)
自然科学(58592)
自然科学基金(57605)
(56238)
(50795)
资助(47557)
教育(46645)
编号(36804)
重点(36418)
(35605)
(33986)
(32269)
国家社会(31996)
计划(30701)
科研(30593)
创新(30483)
中国(30301)
教育部(29754)
期刊
(96646)
经济(96646)
研究(64105)
学报(44779)
(40977)
科学(40555)
中国(39146)
大学(32575)
学学(31245)
农业(28286)
(26783)
管理(25961)
经济研究(17915)
(16637)
金融(16637)
财经(16618)
(16252)
教育(15867)
(14438)
问题(13844)
(13647)
业经(13530)
技术(13364)
世界(12610)
国际(12494)
业大(12120)
(11947)
资源(11868)
科技(10589)
农业大学(10165)
共检索到3087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杰  杨青山  徐一鸣  田雨菲  
中国南北方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口南北空间分异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1982—2020年5期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东南半壁南北方地区人口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南密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南方地区一直保持着人口规模和密度优势。(2)研究区人口分布的总体差异不断拉大,南北方地区内部差异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其中南方地区内部差异比北方地区小,但上升幅度较大。(3)研究区人口具有向南迁移扩散的趋势,且人口密度变化的区域差异持续扩大,少部分区域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优势显著。(4)人口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等是人口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宝敏  
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采取有效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梳理和反思我国几千年的森林和生态环境变迁,使笔者更深刻地认知到,我国西北地区历史上气候干旱、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南半壁森林和湿地资源的大规模减少。今后,在东南半壁大规模增加森林和湿地,是促进西北地区湿润化,进而林草化的根本途径。实现森林国家这一长远目标,东南半壁优先森林化是重要一步。为此提出在东南半壁优先实现森林化的构想,以及与粮食安全相协调的农林复合经营、木本粮油战略、银杏产业、森林城市和乡村等建设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孔祥智  庞晓鹏  张云华  
本文以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为例 ,分别选取东、中、西部的山东、山西和陕西三省的 466个小麦种植户 2 0 0 2年横截面数据为样本 ,在农户微观层面运用扩展的C -D生产函数 ,实证分析了投入要素及其他影响因素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劳动和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呈负值 ,他们的边际产出远远小于耕地的边际产出 ,耕地是小麦生产最主要的投入要素 ;与投工和化肥的弹性系数比较而言 ,机械、水电等其它投入的边际效果比较明显 ;灌溉条件和地形状况对小麦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而劳动力人均耕地、小麦在农户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户主年龄及教育特征对小麦生产影响不大。结论认为 :通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慧芳  陈虹  王国霞  
采用投资效益系数、变异系数并结合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我国中部地区六省80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探析2016年中部六省投资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点与规律,辨析影响各省投资效益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投资效益在中部地区呈现出东西高、南北低、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异特征,各省投资效益的地区差异显著;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在全区空间尺度相对均衡,但在省际空间尺度有分化,表现出既有大方向的一致性又存在各自的发展特征;基础设施条件是最重要的投资效益影响因素,但长期来看,劳动力因素和产业政策对未来投资效益影响深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娟  王金霞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南亚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地下水市场可能会成为管理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文章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北方地区地下水市场发育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的地下水市场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育,而且具有和南亚国家相类似的无约束性、地域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影响地下水市场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机井产权制度、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短缺程度等。预计未来地下水市场还将不断发展,然而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清  冯嘉晓  朱春晓  滕文敏  
运用GIS空间技术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①从全局上看,中国美丽乡村地区分布不均衡,呈"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格局。②美丽乡村类型分布差异明显,历史古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以及京津冀地区;中部及东北部分布较多现代新村且具有交通指向性,沿主要铁路呈网罗式分布。③区域密度分布差异较大,经向地带性差异较为明显,呈现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中心密集区,总体表现为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格局。④冷热分布不均衡,表现出"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热点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冷点区多集中在西南地区。⑤美丽乡村的分布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自然因素表现为地形地貌和水文状况,人文因素体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深厚程度等。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平衡、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缺乏等问题,鉴于此,从发展方式、资源整合及监督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洪强  李小雪  张英婕  
基于上海市1688个出租房屋样本,首先分析了区域内租金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再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影响租金价格的因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上海市住宅租金价格呈现以南京路为核心向四周圈层式递减的趋势;(2)租金价格具有高度的空间正相关,高、低租金聚类区域空间分异明显;(3)卫生间数量对房屋出租价格的影响最显著,交通位势对房屋出租价格的影响次之,居室数量和中心位势对房屋出租价格的影响差别不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小龙   宋育典   朱林彤   唐晓飞   陈少华  
文章基于贵州省88个县域红色旅游资源数据,运用Voronoi空间统计、核密度、不均衡统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贵州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开发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开发水平低,资源等级与开发水平成正比。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其中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差异更显著。(2)贵州红色旅游资源核心区空间形态整体呈“X”状分布,其中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呈现“Y”形状的“多核心、小斑块、离散点”的特征和“核心—边缘”空间形态。(3)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密度不均衡,空间分异明显并呈现“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特征。(4)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格局受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发展水平5个维度综合影响,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增强效应,单因子解释力有所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辉  陈以春  孟祥菁  
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带来了人口的社会分层。这种分层不仅表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更表现在职业、公共资源分享等众多方面的社会差异,对社会公平、经济效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对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因子生态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城市圈内部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找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分异以及影响的程度。研究发现:从人口分异的类别来看,武汉城市圈产生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按照六普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夏云捷  宫相忠  高伟  罗伟  张静  王吉  
通过分离、培养我国北方海域(烟台、青岛)和南方海域(舟山、温州)的萱藻丝状体,比较研究了不同光强[7.2、21.6、36.0、50.4、64.8、86.4、108.0和129.6μmol/(m2·s)]和不同光周期(8l:16D、10l:14D、12l:12D、14l:10D和16l:8D)对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过高[≥108.0μmol/(m2·s)]或过低[≤21.6μmol/(m2·s)]光强条件均不利于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2)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的最适光强条件相同,在64.8μmol/(m2·s)条件下培养20 D后,其丝状体的增重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岗  黄震方  
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与省域行政单元在中国地域上所处地带(东部、中部和西部)显著关联。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紧密相关;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正相关,但与非农产业内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另外,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还与地均化旅游相关变量,第一、二产业吸收劳动力比重,地区(包括星级饭店)外资利用情况,星级饭店密度和注册类型比重等变量显著相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振剑  吕拉昌  辛晓华  
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科学衡量数字经济及其相关效应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文章从知识与信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的空间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异明显,呈现东部沿海城市及省会城市领先发展的态势,形成包括核心节点—次核心节点—省会级数字经济中心—市级数字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分维度看,数字化服务与治理平均发展水平最高,产业数字化平均发展水平最低;城市间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最大,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水平发展差异较小;城市间数字产业化维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维度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特征突出。ICT产业集聚、政府支持、人力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菱  谢贤群  苏文  郭学兵  
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比平均温度更加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最低温度升温速率大于最高温度的升温速率;冬季升温速率大于夏季;偏北(纬度较高)地区的升温速率大于偏南(纬度较低)地区。黄淮海和西北区,夏季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对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作突变性检验,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92年,年平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突变点发生于1981年。最低温度明显升高的年份远远早于最高气温,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变化敏感,中国北方气候变暖主要来自于最低温度升高的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北方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种植北界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伟  
[目的]通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耕地区位指数模型测算各子区域耕地面积的空间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运用地理综合分析方法分析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利用空间分异;选取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科技5方面共12个指标,分析常州地区耕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时间变化来看,1985—2015年常州地区耕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出递减趋势;从常州地区耕地面积空间变化来看,总体来说,常州南部地区(溧阳区)为耕地密集区,北部(新北、钟楼、天宁、武进)为耕地稀疏区;从影响因素的效用来看,经济因素的影响效用大,尤其是人均GDP和地均GDP的比重,而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尤其是房屋竣工面积、公路里程。[结论]总体而言,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常州地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幅度已基本得到控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