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94)
2023(3925)
2022(3231)
2021(3268)
2020(2675)
2019(6305)
2018(6015)
2017(10807)
2016(5852)
2015(6885)
2014(6418)
2013(6703)
2012(6411)
2011(6125)
2010(5903)
2009(5503)
2008(5360)
2007(4501)
2006(4009)
2005(3775)
作者
(18315)
(15453)
(15325)
(14730)
(10056)
(7443)
(6895)
(6032)
(6024)
(5563)
(5345)
(5180)
(5178)
(5062)
(5006)
(4764)
(4660)
(4587)
(4379)
(4313)
(4068)
(3927)
(3921)
(3511)
(3406)
(3365)
(3311)
(3216)
(3195)
(3156)
学科
(28082)
经济(28059)
方法(12642)
数学(11989)
数学方法(11941)
管理(11474)
中国(11222)
(10447)
(8479)
贸易(8473)
(8397)
(6933)
企业(6933)
(6307)
(6040)
关系(5268)
(4990)
(4886)
(4768)
(4583)
银行(4572)
(4516)
环境(4428)
(4318)
金融(4316)
(4128)
出口(4127)
出口贸易(4127)
及其(4126)
(4117)
机构
大学(91128)
学院(86784)
(45446)
经济(45024)
研究(41124)
中国(31558)
管理(27856)
科学(24799)
理学(23923)
理学院(23537)
管理学(23237)
管理学院(23091)
(22045)
(20693)
研究所(20513)
(18627)
(18085)
中心(16335)
经济学(16322)
(14997)
财经(14884)
农业(14756)
经济学院(14717)
业大(14416)
(14035)
北京(13925)
科学院(13634)
研究院(11824)
研究中心(11436)
财经大学(11380)
基金
项目(60906)
科学(47421)
基金(47219)
(43877)
国家(43643)
研究(40362)
科学基金(35270)
社会(27809)
社会科(26516)
社会科学(26513)
基金项目(23996)
自然(22534)
自然科(22044)
自然科学(22028)
自然科学基金(21699)
资助(20307)
(19537)
(18166)
教育(17648)
中国(16158)
(15015)
重点(14499)
国家社会(13525)
(13428)
编号(12782)
教育部(12617)
(12203)
科研(12034)
重大(11783)
创新(11746)
期刊
(45486)
经济(45486)
研究(29088)
学报(19868)
中国(17683)
科学(17664)
(17026)
大学(14931)
学学(14357)
(12300)
农业(12027)
管理(10836)
经济研究(9103)
(8369)
财经(8209)
世界(8054)
(7813)
金融(7813)
国际(7754)
(7447)
(7278)
问题(6600)
林业(5733)
业大(5325)
教育(5307)
技术(5240)
(4582)
业经(4478)
科技(4245)
技术经济(4202)
共检索到1343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玉成  范少辉  魏玉莲  徐梅卿  
本文是中国东北地区木腐菌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杨树上的木材腐朽菌,共报道了生长在杨树或杨树木材及腐木上的担子菌121种。其中多数生长在杨树倒木或朽木上,大多数造成白色腐朽,少数导致褐色腐朽。硬粗毛孔菌Funaliatrogii(Berk.)Bondartsev&Singer和浅黄褐栓菌Trametesochracea(Pers.)Gilb.&Ryvarden等为人工林及行道树上常见种类;中国锐孔菌OxyporussinensisX.L.Zeng和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vaniniiLjub.等种类只发生在杨树原始林或保存完好的天然林分,它们当中有的为稀有种或濒危种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姜俊清  袁海生  
本文报道了两种生于杨树上的多孔菌,杨生薄孔菌(AntrodialeucaenaY.C.Dai&Niemel )和西伯利亚毡被孔菌(Spongipellissibirica(Penzina&Ryvarden)Penzina&Kotir.)。根据所采集标本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杨生薄孔菌的主要特征为子实体平伏反转,二系菌丝系统,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担孢子圆柱形,造成杨树木材褐色腐朽。杨生薄孔菌目前只发现在中国东北,该种与垫状薄孔菌(Antrodiapulvinascens(Pilat)Niemel )和大孔薄孔菌Antrodiamacra(Sommerf.)Niemel 较类似,但垫状薄孔菌的担子果...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大鹏  张永祥  晁龙军  汪来发  孙福在  
从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北京市的杨树不同部位及干部溃疡类病害的病斑上分离到大量细菌。约有60%左右的菌株在-3.5~6℃具有冰核活性。其中,从树干冻伤部位分离的细菌数量最多,冰核活性细菌的比例也最高;由DotheorellagregariaSacc.引起的大型溃疡病病斑上也分离到较多的冰核活性细菌。用干部大型溃疡斑上分离到的1个冰核活性较强菌株[Erwiniaherbicola(Lohnis)Dye]和叶部分离1个冰核活性强的菌株(PseudomonassyringaeVanHall),在人工霜箱中测定,可使杨树干条的结冰温度从-4.6℃分别提高到-2.2℃和-1.7℃。初步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宝凯  杜萍  陶万强  王金利  
报道了北京地区两种新的由锈革孔菌科真菌引起的树木腐朽病害,其病原菌分别为石榴嗜蓝孢孔菌(Fomitiporia punicataY.C.Dai,B.K.Cui&Decock)和桑木层孔菌(Phellinus moriY.C.Dai&B.K.Cui)。石榴嗜蓝孢孔菌可以引起黄栌干基腐朽,桑木层孔菌则主要造成桑树的心材腐朽。根据采集的标本对这两种新的病原菌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菌种分离和培养性状描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大鹏  晁龙军  孙福在  赵廷昌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杨树上普遍存在着冰核活性(INA)细菌,经测定它们能在-4℃~-6℃温度下产生冰核活性。它们分属于3个属5个种或变种,即:菠萝泛生氏菌(PantoeaananasSerano1928)、噬夏孢子欧文氏菌(Erwiniauredovora(Ponetal.)Dye1963)、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VanHal1902)、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P.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Bryan)Dye1978)和丁香假单胞菌未定变种(P.syringaepvs.)。自然条件下INA细菌增加了杨树的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博光  李周直  葛庆杰  
对光肩星天牛危害杨树的调查表明,光肩星天牛产卵处的高度与杨树胸径呈正线性相关.以往认为光肩星天牛喜在树干分枝处的观点只适用于胸径大于15cm的情况,而在胸径小于15cm的情况下,光肩星天牛主要产在主干基部或中部无分枝处.进一步调查的数据表明,光肩星天牛产卵时对树干直径、树皮厚度有严格的选择.对鲁伊莎杨测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树干直径与树皮厚度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光肩星天牛只要对两因子之一进行选择,另一因子也就同时确定了.据林间观察和分析,树皮厚度在光肩星天牛产卵部位的选择中可能更为重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戴玉成  徐梅卿  吴兴亮  
报道了我国亚热带地区阔叶树上一种新立木白色腐朽病 ,其病原菌为平丝硬孔菌Rigido poruslineatus ,根据中国标本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菌主要危害洋槐、泡桐及其它阔叶树种。对病害的症状 ,造成的危害及该病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陶万强  崔宝凯  王金利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李属树木上一种新的心材腐朽病害,其病原菌为王氏薄孔菌(Antrodia wangiiY.C.Dai&H.S.Yuan),该菌主要引起李属树木心材褐色腐朽。根据野外调查对这种新病害的症状进行了报道,并根据实地采样对这种新的病原菌进行了详细描述。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培养性状进行了描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丁晓东  
国外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丁晓东RAPD(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随机放大多态性DNA,是199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的Wiliams等人首推出来的。其原理是根据DNA聚合酶反应技术(P...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中英  王艺  童德中  
生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山西农业大学王中英王艺童德中0年代利用葡萄的愈伤组织进行原生质体培养以来,生物技术在果树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迅速,目前研究工作集中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领域内。一、细胞工程———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一)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细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耀国  
泰国一向以优美迷人的亚热带风光、广博的佛教文化、独特的民间风俗而蜚声海外。因此,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在泰国东部的第四大岛屿"古岛",却有一片净土未被开发,这里同样有着原始的热带雨林、令人惊奇赞叹的淡水瀑布、传统的民居渔村,蔚蓝而清澈见底的海滨以及洁白的沙滩……但很久以来却一直无人问津。就在几年前,Six Senses公司决定在这里开发苏尼瓦奇瑞生态度假村。消息传来,人们无不振奋人心。可是,同样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有趣的别墅,在泰国随处可见,那么,以怎样的创意才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侯胜铭  王立海  张广晖  孟庆凯  郝泉龄  纪文文  
【目的】杨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之一,对其长期的生产力维护和人工林的健康管理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杨树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作为林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但其存在许多环境危害,所以具有诸多优点的生物防治成为了现在国内外的研究焦点,找到生防菌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以一系列实验分离筛选到用于防治根腐病的低温适生菌为创新点,旨在找到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明确其分类地位,令其在杨树根腐病的生物防治生防菌种类方面作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其定殖特性、林间防效及生物安全性等问题提供前期基础。【方法】为了筛选出新的低温适生生防菌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杨树土壤中分离得到20株芽孢杆菌,经过初步筛选得到了拮抗效果最好的一株芽孢杆菌B42,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平板对峙法对该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然后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该芽孢杆菌对杨树根腐病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同时对茄病镰刀菌、红松根腐病镰刀菌、山核桃干腐病菌、链格孢、油茶炭疽病菌、白腐菌均具有广谱抗性。【结论】根据菌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鉴定该菌B4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原犇犇  曹支敏  
通过培养基平板对峙培养,从29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了8株对杨树腐烂病病原菌(Valsa sordida)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再结合发酵液的生长抑制率测定,筛选出了1株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对其发酵液的萃取液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初步确定抑菌活性是由一种极性较弱的物质引起的,并对该物质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活性物质无挥发性,对酸、温度和紫外线都较稳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郝心怡   王哲舒   范志斌   王丽娟  
[目的]基于RNA-Seq测序技术,初步探究了杨树-腐皮镰刀菌互作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主要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筛选了杨树防御腐皮镰刀菌侵染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揭示此类病害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生长2个月的银腺杨84K为材料,用1×10~7个·mL~(-1)的腐皮镰刀菌孢子液侵染根系,于侵染0h(对照组)、48 h和72 h(接菌组)后取根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挖掘杨树响应腐皮镰刀菌侵染的相关基因。[结果](1)与对照组0 h相比,侵染48 h和72 h分别检测到8 939个和8 246个DE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2)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单一生物体过程、对刺激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生物调节和对激素响应等过程。(3)KEGG分析表明,糖酵解/糖异生、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途径在病原菌侵染后发生显著变化。(4)杨树糖转运蛋白SWEETs家族中21个成员的表达受腐皮镰刀菌侵染诱导。乙烯受体ETR、乙烯信号通路主要基因EIN3、ERF1、ERF2上调表达,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CR、4CL、C3'H、COMT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杨树可能通过调节体内糖代谢和转运,激活乙烯信号通路,促进木质素积累、细胞壁增厚等策略,响应腐皮镰刀菌的侵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克祥  刘晓光  郭润芳  淮稳霞  张敏  
应用哈茨木霉 (Trichodemaharzianum )T88菌株和深绿木霉 (T .atroviride)T95菌株分别与杨树烂皮病菌 (Cytosporachrysosperma)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 (Dothiorellagregaria)进行了平皿对峙培养和载片对峙培养 ;并研究了两种木霉菌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菌落的影响和其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两种木霉菌的重寄生现象。结果表明 :对峙培养中木霉菌T88和T95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木霉菌均能产生挥发性代谢物质并不同程度地抑制病菌菌落的生长 ,在密闭条件下T95的抑制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