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58)
- 2023(11483)
- 2022(9477)
- 2021(8678)
- 2020(7465)
- 2019(17414)
- 2018(17052)
- 2017(33065)
- 2016(17964)
- 2015(21526)
- 2014(21686)
- 2013(21722)
- 2012(19792)
- 2011(17726)
- 2010(17688)
- 2009(16703)
- 2008(16620)
- 2007(14875)
- 2006(12871)
- 2005(11799)
- 学科
- 济(87189)
- 经济(87111)
- 管理(49056)
- 业(47798)
- 方法(41107)
- 数学(37410)
- 数学方法(37176)
- 企(37105)
- 企业(37105)
- 中国(26955)
- 农(23328)
- 财(20030)
- 贸(18439)
- 贸易(18432)
- 易(17965)
- 业经(17526)
- 地方(16396)
- 学(15035)
- 制(14954)
- 农业(14946)
- 融(13150)
- 金融(13147)
- 银(12851)
- 银行(12825)
- 行(12265)
- 务(12195)
- 财务(12145)
- 财务管理(12113)
- 和(11229)
- 企业财务(11209)
- 机构
- 大学(270102)
- 学院(267757)
- 济(121228)
- 经济(119140)
- 管理(100738)
- 研究(95172)
- 理学(86773)
- 理学院(85819)
- 管理学(84569)
- 管理学院(84076)
- 中国(72734)
- 京(56973)
- 科学(55181)
- 财(53374)
- 所(48216)
- 农(44730)
- 研究所(43856)
- 财经(43358)
- 中心(43112)
- 经(39654)
- 经济学(39546)
- 江(38507)
- 业大(37645)
- 北京(36533)
- 经济学院(35945)
- 农业(35357)
- 范(34536)
- 师范(34211)
- 院(33675)
- 财经大学(32328)
- 基金
- 项目(175202)
- 科学(138290)
- 基金(129458)
- 研究(128075)
- 家(112425)
- 国家(111567)
- 科学基金(95088)
- 社会(83942)
- 社会科(79759)
- 社会科学(79737)
- 基金项目(67610)
- 省(65499)
- 自然(59287)
- 教育(59088)
- 自然科(57951)
- 自然科学(57934)
- 自然科学基金(56944)
- 划(56112)
- 资助(54037)
- 编号(50084)
- 成果(41377)
- 部(40833)
- 重点(39814)
- 发(38473)
- 国家社会(36002)
- 创(35658)
- 教育部(35281)
- 课题(35262)
- 中国(33861)
- 科研(33809)
- 期刊
- 济(129164)
- 经济(129164)
- 研究(80765)
- 中国(49824)
- 学报(40893)
- 农(40664)
- 财(40446)
- 科学(38045)
- 管理(34839)
- 大学(31028)
- 学学(29051)
- 农业(27645)
- 融(25403)
- 金融(25403)
- 技术(25303)
- 教育(24749)
- 经济研究(22778)
- 财经(22149)
- 业经(19584)
- 经(19110)
- 问题(17994)
- 贸(17203)
- 业(16180)
- 世界(15147)
- 国际(15048)
- 技术经济(13947)
- 统计(13352)
- 商业(12612)
- 版(12285)
- 理论(11885)
共检索到396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朴英爱
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外国投资的剧增等,促使我国进出口物流的流量不断增加和基础设施的扩充,这是东北亚物流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的直接契机。我国物流发展的有关政策与制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这些都说明,我国将具备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条件。但从基础设施、装备现代化、物流标准化、国际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瓶颈因素,需采取相关措施。
关键词:
中国 东北亚物流 中心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德海 王维国
在剖析"国际航运中心"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取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青岛、天津和大连的集装箱吞吐量指标建立指数回归预测模型,结合大连港不同战略定位(腹地港和集装箱枢纽港)情景,对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两种发展态势:腹地港功能定位和基础建设推动;集装箱枢纽港定位和提升港航服务水平,进行了情景预测分析。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态势,提出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对策:大连港应该定位在成为国际集装箱转运枢纽港,发展重点是完善港航服务体系、利用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与周边港口整合等软环境建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米军 袁黎霞
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亚区域贸易稳步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农产品贸易也保持密切关系。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市场占有率、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强度指数以及出口结构相似性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中国出口到东北亚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式和竞争性等特征。根据分析结论,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东北亚 农产品贸易 贸易竞争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斌
石油安全是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俄远东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 ,东北亚各国出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或合作、或竞争 ,展开了多方博弈。在远东能源格局中 ,中国利用远东能源资源的道路将是曲折的。
关键词:
东北亚、石油、战略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徐嵩龄
中国—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环境合作包括众多方面,既有双边合作,又有多边合作。目前,这些多方面的环境合作已显现出很多绩效,如逐步启发与强化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共同体”,以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解决国际间的跨国环境矛盾和纠纷,促进东北亚各国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的发展等。但在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东北亚国家间的环境合作将成为全球环境中具有高度积极意义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国 东北亚国家 环境合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玉平 关凤峻
从矿产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产资源供应状况和矿产资源形势等5个方面定量地系统分析了东北亚中国地区矿产资源的态势状况。该区130多种矿产态势分为充分满足、满足、不能满足和短缺四大类
关键词:
东北亚中国地区 矿产资源 态势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成福伟
东北亚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国之间具有较强经济互补性和良好合作前景。鉴于政治因素影响,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分析中日韩贸易与物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三国开展物流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 经济一体化 中日韩 物流合作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秀敏 李淑艳
近些年,东北亚国家的贸易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通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决定东北亚各国2003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根据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的估计,中国对韩俄,日本对俄,韩国对日俄,蒙古对韩的出口潜力巨大。当务之急是扩大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
关键词:
东北亚 贸易引力模型 实证检验 贸易潜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宏
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相互间贸易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向纵深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物流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迅速发展成全球制造业中心,成为世界物流合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文章提出,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合作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应基于海运、空运的区位优势和物流的货物优势,建立东北亚地区海运物流体系、东北亚地区空运物流中心和类别相对集中的物流通道;东北亚地区的物流合作,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进行研究规划,制定出合作框架,确定合作的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在互利互赢的基础上,提高东北亚地区物...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儒煜 冯建超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的完善成为区域内各国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积极展开了交通物流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东北亚区域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交通物流体系方面已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建立一体化交通物流网络,将在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
东北亚 交通物流合作 框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古中和,刘正堃
8 0年代初 ,随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 ,东北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趋于活跃。东北如何适应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 ,已成为当务之急。但从东北地区目前的情况看 ,其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硬”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企业改革、科技力量的发挥、社会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的状况等还很不完善 ,存在的问题很多 ,因此 ,找出症结所在 ,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安炯徒,任明
最近,韩国政府提出了东北亚中心战略,即充分利用韩国连接东北亚地区大陆和海洋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以韩国为中介、枢扭,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及合作。为此,韩国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确保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建立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促使东北亚地区建立起开放而活跃的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鄂冰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参与各类经济合作,对外贸易取得惊人成绩。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外贸易额大幅缩减,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得不催促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贸易发展的新方式。本文从对外贸易的视角,探讨了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的前提下,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海华
本文通过引入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和贸易强度指数三大指标,对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测算发现,在中日、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上升,但在中韩双边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比较优势地位在下降。中日、中韩之间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俄之间则不具有贸易互补性。然而,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而言,中日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正在逐渐增强,而中韩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却在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至日本、韩国的那些不具有贸易互补性却有着紧密贸易联系的农产品,面临着第三方市场的竞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国政
东北亚经济合作论析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于国政一、将东北亚经济合作推向务实阶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论证,认为东北亚经济合作既具有理论基础也具有现实基础。现在,人们对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取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