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0)
2023(7371)
2022(6219)
2021(5849)
2020(4727)
2019(11076)
2018(10589)
2017(19667)
2016(10485)
2015(12108)
2014(11531)
2013(11782)
2012(11250)
2011(10641)
2010(10262)
2009(9652)
2008(9513)
2007(8087)
2006(7253)
2005(6814)
作者
(31916)
(26620)
(26506)
(25319)
(17031)
(12842)
(11901)
(10522)
(10299)
(9495)
(9408)
(8878)
(8815)
(8802)
(8597)
(8365)
(8097)
(7736)
(7706)
(7535)
(6661)
(6613)
(6561)
(6258)
(6061)
(5937)
(5875)
(5578)
(5543)
(5472)
学科
(47829)
经济(47779)
管理(26278)
(24133)
方法(21355)
数学(19135)
数学方法(18998)
(18810)
企业(18810)
中国(16656)
(16150)
贸易(16143)
(15955)
(12291)
(12054)
(10988)
(10736)
(8897)
出口(8892)
出口贸易(8892)
(8489)
业经(8462)
(7143)
银行(7116)
(7092)
金融(7092)
农业(7084)
关系(7028)
(6941)
环境(6939)
机构
大学(159799)
学院(154322)
(74169)
经济(73124)
研究(65012)
管理(53133)
中国(49360)
理学(45426)
理学院(44865)
管理学(44203)
管理学院(43936)
科学(38125)
(35929)
(34036)
(32285)
研究所(31189)
(29274)
中心(26974)
财经(25780)
经济学(25424)
(23924)
北京(23558)
农业(23542)
(23448)
经济学院(22914)
业大(22602)
(21796)
科学院(20349)
(20032)
师范(19760)
基金
项目(103811)
科学(81784)
基金(78778)
研究(72669)
(71836)
国家(71353)
科学基金(58736)
社会(48947)
社会科(46532)
社会科学(46522)
基金项目(39718)
自然(37392)
自然科(36516)
自然科学(36498)
自然科学基金(35916)
(35651)
资助(33580)
教育(32989)
(32711)
编号(25861)
(25197)
重点(24445)
中国(23473)
(22795)
国家社会(22478)
成果(21936)
教育部(21371)
(21346)
科研(20294)
创新(20112)
期刊
(77861)
经济(77861)
研究(52055)
中国(33704)
学报(29604)
科学(26389)
(26111)
(24157)
大学(21959)
管理(21275)
学学(20502)
农业(18368)
教育(15818)
经济研究(15038)
(14012)
财经(13998)
(13632)
金融(13632)
国际(12730)
(12248)
世界(12143)
(11781)
问题(11038)
技术(10895)
业经(9317)
技术经济(7467)
(7406)
业大(6943)
统计(6821)
图书(6572)
共检索到243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岚  吴必虎  齐莉娜  
随着人类对世界遗产理解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参与世界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多,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价值理念和利用模式也开始经历着发展思路的转变。通过对世界遗产历史发展的回顾,世界遗产相关重要文献的研读以及国内外世界遗产发展现状趋势的对比总结,提出五个转变思路,即从高贵到朴素的转变,从专业到大众的转变,从经济到教育的转变、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和从保护到传承的转变。这些转变带来世界遗产传播概念的呼之欲出,在对遗产传播概念进行初始界定的基础上,基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从传播内容、传播通道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界定了世界遗产传播系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潮轮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2013年6月16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和平宫"开幕。来自l20多个国家的约1300名代表出席开幕式。6月27日落下帷幕时,本届大会将包括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在内的19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处新增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5处和文化遗产l4处,其中亚洲新增8处,欧洲6处,非洲2处,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各l处。至此,《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遗产总数已经达到981项,分布在160个国家和地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经龙  张小林  郑淑婧  
在对世界遗产权威性质疑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世界遗产是各国遗产的代表作,但未必是“精华中的精华”。考虑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功能和品牌效应,文章呼吁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凯恩斯决议》严重抑制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遗产大国的申报进程。面对苛刻的申报政策,我们要走联合申报、项目扩展、精品战略的路子,确保申报项目马到成功;面对严格限制的申报数目,我们不能一味等待,在保护好已有遗产和申报项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去孕育未来世界遗产,把当代的文明足迹留给后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阙维民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工业遗产资源,在许多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已有著述。在已经公布的六批总计235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工业遗产171项,其中古代传统工业遗产计为14类149项,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传统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但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暨工业遗产研究领域,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对传统工业遗产的研究,与国际同一研究领域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文章运用地理学的观念与方法,阐述了中国传统工业遗产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保护现状以及研究展望,为今后的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萌  梁晶  
本文以世界遗产所在地澳门为例,进行定量的问卷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澳门大学生对澳门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认知归纳为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三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将受访大学生划分为文化型、经济型与否定型三个类别。研究发现,澳门大学生对澳门世界遗产的价值普遍具有高度的认知,并且伴随着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今朝  范文君  
遗产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世界性的重视,遗产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从横向来说,遗产可以分为自然遗产、(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且从仅保护单一要素遗产向同时注重保护多要素集成遗产,从仅保护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形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发展到对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所谓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等的保护;从纵向而言,则依次还可区分出社区的、国家的乃至世界的遗产,并以社区层面的遗产最为脆弱,最易忽视和破坏。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目前世界上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当代的遗产保护体系进行了归纳和说明,并就如何真正落实遗产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捷蕴  
世界遗产旅游的理想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唤醒人们对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重视和尊重。拥有美好的理想固然可贵,然而,面对现实中的诸多挑战,实现理想的目标似乎离我们很远。遗产旅游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规划和管理的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宏尖  
世界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世界遗产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将国内外世界遗产教育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渗透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在使世界遗产教育与学校现有课程相得益彰,使青少年形成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形成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和谐发展意识、尊重历史文化意识、不同文化互相尊重与相互学习的意识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建华  孙克勤  
地质公园是中国乃至世界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旅游以及开展地质学术研究的主要场所。本文就近些年来世界地质公园及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分布、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并在世界遗产视野下就地质公园的保护与管理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分析世界遗产的保护模式,借鉴其管理方式和技术,本文提出地质公园的保护应以研究为支撑,明确景观分级实施主次保护,合理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以实现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与科研、教育价值的互相促进,更好地促进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嵩龄  
本文认为 ,黄山模式的更新 ,主要应进一步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 ,即 :遗产管理标准 ;遗产经营制度 ;遗产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这就是说 :①黄山必须按“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管理标准 ,并将旅游服务标准按遗产保护要求而绿色化 ;②黄山旅游活动必须严格按“山上游 ,山下居”(即“景区游 ,区外居”)的方式进行 ,而不是过去的“山上游 ,山上居” ;③黄山的经营必须破除“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的传统做法 ,对于遗产 (即景区 ) ,应按“非营利”制度经营 ,对于非遗产类活动 (如食、住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徐嵩龄  
黄山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的样板单位。本文基于对黄山诸多侧面的认真调查 ,在肯定黄山模式成就的同时 ,指出黄山模式更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认为 ,黄山模式的意义在于它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遗产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较好地解决了遗产管理费用问题以及对当地的经济贡献问题。同时 ,本文还认为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世界遗产管理单位 ,黄山正面临着命运攸关的挑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竑  李鹏  吴旗涛  
中国世界遗产地开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热潮。事实也说明遗产地确实具有开发旅游的先天优势。但是,通过在北京、广州、珠海三地的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各世界遗产地在国内游客的感知中并未处于相同的地位,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成为世界遗产地并不就意味着绝对的旅游吸引力。世界遗产地名誉的获得是影响游客感知、促进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决定旅游地发展的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世界遗产地开发旅游不能仅仅依靠遗产地名誉的获得,而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恰当宣传,进而促进其旅游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