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0)
2023(11598)
2022(9588)
2021(9015)
2020(7424)
2019(16860)
2018(16246)
2017(30235)
2016(16525)
2015(18735)
2014(18139)
2013(17870)
2012(16889)
2011(15442)
2010(15545)
2009(14304)
2008(14466)
2007(12812)
2006(11315)
2005(10035)
作者
(51219)
(43032)
(42958)
(40408)
(27448)
(20809)
(19185)
(16778)
(16475)
(15123)
(14914)
(14532)
(13853)
(13636)
(13551)
(13074)
(12894)
(12867)
(12366)
(12266)
(10827)
(10686)
(10390)
(9711)
(9704)
(9515)
(9432)
(9335)
(8724)
(8712)
学科
(70284)
经济(70191)
管理(44353)
(42667)
(33111)
企业(33111)
方法(30937)
数学(27435)
数学方法(27119)
中国(21487)
(19237)
(16723)
贸易(16715)
(16338)
(16223)
(15876)
业经(13868)
(13424)
农业(12705)
(11198)
银行(11141)
(10923)
金融(10922)
环境(10764)
(10717)
技术(10378)
(10322)
关系(9911)
地方(9898)
(9345)
机构
大学(250582)
学院(244411)
(106087)
经济(104361)
研究(93782)
管理(88426)
理学(77046)
理学院(76074)
管理学(74590)
管理学院(74180)
中国(69827)
科学(58944)
(53861)
(51152)
(49164)
研究所(45461)
(45321)
业大(41043)
中心(40907)
农业(40741)
财经(37113)
(34704)
(34190)
经济学(34121)
北京(34105)
(32971)
(32391)
师范(31936)
经济学院(30866)
科学院(29069)
基金
项目(168533)
科学(132563)
基金(126280)
(115625)
研究(115262)
国家(114380)
科学基金(94915)
社会(76396)
社会科(72458)
社会科学(72438)
基金项目(66051)
自然(62506)
(61674)
自然科(61161)
自然科学(61133)
自然科学基金(60133)
(54720)
教育(52809)
资助(51693)
编号(42277)
重点(39030)
(38755)
(35897)
(34919)
成果(34859)
国家社会(33689)
科研(32945)
创新(32912)
教育部(32665)
计划(32309)
期刊
(111968)
经济(111968)
研究(71426)
学报(49867)
中国(49012)
(46431)
科学(43969)
大学(36766)
学学(34905)
(32925)
管理(32136)
农业(31699)
教育(23894)
(20586)
金融(20586)
经济研究(19468)
财经(18989)
(18030)
技术(17659)
(16527)
业经(15725)
(15556)
问题(15073)
国际(14876)
世界(14562)
(14122)
业大(13495)
科技(12172)
技术经济(11849)
农业大学(11411)
共检索到363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孙霞  
基于对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现状的考察可知,这一双边能源合作关系受到较多非能源因素的制约。这些非能源因素主要包括大国中东政策、能源联盟关系、能源转型趋势以及能源和气候领域话语权的竞争等。其制约作用具体体现为地缘政治竞争对中国在中东投资项目的干扰、中东地区多边安全架构的缺失对深化双边能源合作的制约以及能源技术标准、环保和减排机制、能源金融等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新能源合作的掣肘等方面。要把这些非能源因素的消极制约作用转化为积极塑造作用,双方需要将向下、向内对接的思路转变为向上、向外对接,转化路径为通过与地区外大国在中东地区进行多边能源合作,把地缘政治竞争的劣势转变为能源软基础设施合作的优势,重点探究在国际新能源技术标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和绿色融资倡议等领域的多元合作,努力构建中国与中东国家可持续的能源合作关系。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杨影淇   孙德刚  
欧盟对中东国家的清洁能源外交以清洁能源合作为手段,以推动欧盟对中东国家整体合作为目的,是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复合体,也是欧盟能源政策和大周边治理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战略演进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以维护周边稳定、保障能源安全为目的,欧盟在“巴塞罗那进程”、欧洲睦邻政策以及与海合会的合作协定中提出清洁能源合作倡议;第二阶段以增强气候治理话语权、减少中东国家碳排放为目的,通过与地中海南部沿岸国家塑造“强”制度下的相互依赖、与海湾地区发展“弱”制度下的双边合作,逐步建立了在中东地区的清洁能源合作优势;第三阶段为应对英国脱欧、美俄军事博弈和中美科技竞争的挑战,欧盟不断深化与中东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争夺清洁能源技术、标准和市场,双方在战略对接、清洁能源治理制度裂变、氢能和天然气等重点合作领域均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随着欧盟寻求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地中海天然气的开发,能源储量丰富的中东国家发挥战略自主性的空间不断增大,欧盟对中东的清洁能源外交将面临来自大国战略竞争和中东国家战略自主的双重挑战。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丁俊  陈瑾  
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此后中东各国的相继独立共同开启了双方人文交流的新纪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方各领域人文交流日趋活跃,成就斐然。本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人文交流的成就、特征和意义作了简要梳理和评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研判和展望。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双方的人文交流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深化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崔铮  
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是美苏对抗的重要地区。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下降的俄罗斯逐渐失去了在中东的影响力。"阿拉伯之春"爆发前,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大多以"调解人"和"中立者"的角色出现,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俄罗斯在该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随着叙利亚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与加剧,俄罗斯面临的政治、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促使俄罗斯的中东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俄罗斯力图从中东地区中立的劝和调解者向把握事态发展方向的参与者和塑造者转变。俄罗斯通过与中东国家开展军事外交和联合反恐行动,打破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武力垄断。军事外交成为俄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和芬  
中东国家外贸政策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安和芬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浪潮。在全球改革之风的推动下,中东一些国家也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整,但海湾战争中断了这一进程。海湾战争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品杰  穆卓文  
研究能源尾效的影响因素,探究能源尾效的约束机制,能为当前中国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提供新思路。本文采用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中国30省(市、区)1997—2016年间各期能源尾效,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全国及分组层面的尾效影响因素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存在着能源尾效的约束问题,且在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②全国层面回归结果显示,尾效滞后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价格对能源尾效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对能源尾效具有负向贡献,有利于尾效的削减。③分组层面回归结果显示,尾效滞后项、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价格仍为推动尾效增长的不良因素所在,而产业结构、科技投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则在不同的组别呈现出差异性作用效果。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经济发展质量、能源市场价格调控以及城市化发展等方面提供建议,以寻求合理削减尾效的路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辉  
应用Bootstrap纠正的共同前沿DEA方法,测算2000~2012年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并分析其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呈现梯状空间分布;技术差距拉大导致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能源效率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群组前沿效率下降也是制约东西部能源效率改善的重要因素;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不仅造成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而且使得各地区内部省际能源效率也发生明显分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城市化、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资本深化、经济开放、能源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世祥  成金华  
文章采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普遍偏低,而且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微弱。这主要是由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刚性高耗能技术结构所导致的。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和能源价格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这意味着节能减排的重点必须立足于长期,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耗能技术结构。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姜英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取得较大发展,为本国和地区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东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很不均衡,有些国家建立了相对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有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仍很滞后,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还有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到战乱和冲突破坏,亟需重建。由于中东地区很多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加上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对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巨大,这成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契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庄汝龙   杨洁   宓科娜   张朝阳   职梦露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与收入的不断增加,家庭能源消费日益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重要增长点,把握家庭能源消费时空特征,判别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论文将家庭能源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灰色预测、情景分析等方法,对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1)从时空特征来看,1995—2021年家庭能源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城乡家庭能源消费的差距逐渐拉大,但其人均家庭能源消费呈现趋同态势。(2)从家庭能源消费的占比与结构来看,家庭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10左右,且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与清洁化发展趋势。(3)从影响因素来看,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家庭规模、教育水平、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与汽车拥有量是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4)从未来趋势来看,至2040年中国家庭能源消费量将持续增长,且在稳健发展情景下增速较慢,表明政府政策的落实与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等对控制家庭能源消费增长表现出积极效果。因此,研究认为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优化乡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完善能源发展政策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以控制家庭能源消费过快增长。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肖宪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9年)是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当时中东国家进入石油繁荣期,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很多国家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同时,中东局势不稳,尤其是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加剧。这一独特形势为中国企业同中东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在此期间,中国努力在中东扩大出口、引进资金;积极进行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抓住机遇发展军品贸易。改革开放初期,中东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快步走向世界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世界很多地区。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在中东地区开展的商品贸易、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外资引进以及军售,使中国掘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桶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闫世刚  
文章分析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全新格局,阐述周边能源合作对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周边能源合作在地缘政治格局、合作利益诉求和新能源合作的经济技术层面制约所面对的挑战。文章最后从周边能源合作指导方针、合作机制、合作手段和加强新能源合作等方面提出深化我国周边能源合作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高博  邵金岭  
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工具,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沿线国家间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密度和关联性均较高,具有极佳的连通性,贸易潜力巨大。(2)在贸易网络中,中国处于网络中心地位,中东欧、西亚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处于重要网络节点位置,中亚、南亚、西亚部分国家处于贸易网络边缘位置。(3)整个贸易网络分为4个板块,各板块主要表现为内向贸易、外向贸易和双向贸易,不存在经纪人板块,体现出贸易网络极佳的互惠性。(4)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新能源汽车贸易关系建立有显著正向作用;锂电池贸易差异、是否为接壤国对新能源汽车贸易关系建立和贸易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相近的营商便利指数、物流绩效指数、关税水平、燃料贸易水平及地理距离有利于国家间建立新能源汽车贸易联系和提升贸易强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兵兵  
通过测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年均约为0.503,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0.580)、中部(0.497)和西部(0.422)。FDI、出口、市场化进程、人力资本、能源消费结构对省际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和政府干预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区域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分阶段考察显示,8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的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政策才是提升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纯灿  胡日东  
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影响到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否实现预期的能源消费量的减少。目前文献上对回弹效应的研究大多是对生产部门回弹效应的研究,文章采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模拟研究了中国家庭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所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表明,长期家庭部门回弹效应为83%,长期总回弹效应为58%。并对家庭部门回弹效应的福利影响进行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