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26)
- 2023(19214)
- 2022(16403)
- 2021(15219)
- 2020(12685)
- 2019(28994)
- 2018(28318)
- 2017(53759)
- 2016(29004)
- 2015(32400)
- 2014(31958)
- 2013(31603)
- 2012(28697)
- 2011(26014)
- 2010(25410)
- 2009(23194)
- 2008(22263)
- 2007(18781)
- 2006(16096)
- 2005(13778)
- 学科
- 济(117955)
- 经济(117838)
- 管理(82828)
- 业(76939)
- 企(63375)
- 企业(63375)
- 方法(55723)
- 数学(48760)
- 数学方法(48190)
- 中国(31509)
- 农(30128)
- 贸(28711)
- 贸易(28698)
- 财(28063)
- 易(27907)
- 学(25793)
- 业经(24992)
- 地方(23487)
- 环境(20826)
- 农业(20080)
- 制(18863)
- 和(18589)
- 理论(17938)
- 务(17819)
- 财务(17748)
- 财务管理(17717)
- 技术(17633)
- 企业财务(16696)
- 银(16659)
- 银行(16591)
- 机构
- 大学(411099)
- 学院(408568)
- 济(168066)
- 经济(164941)
- 管理(160609)
- 理学(141167)
- 研究(140501)
- 理学院(139595)
- 管理学(137070)
- 管理学院(136355)
- 中国(102654)
- 科学(88573)
- 京(86731)
- 财(71204)
- 所(69911)
- 农(69873)
- 研究所(64800)
- 业大(64699)
- 中心(62512)
- 财经(59149)
- 农业(55400)
- 江(55170)
- 经(54192)
- 北京(54074)
- 范(52657)
- 师范(52053)
- 院(51696)
- 经济学(51220)
- 经济学院(46427)
- 州(44816)
- 基金
- 项目(293127)
- 科学(230217)
- 基金(214753)
- 研究(208104)
- 家(190368)
- 国家(188893)
- 科学基金(161072)
- 社会(132919)
- 社会科(126123)
- 社会科学(126090)
- 基金项目(113589)
- 省(112387)
- 自然(106589)
- 自然科(104127)
- 自然科学(104097)
- 自然科学基金(102214)
- 划(96161)
- 教育(95103)
- 资助(88387)
- 编号(82324)
- 重点(66307)
- 部(64660)
- 成果(64634)
- 发(62631)
- 创(61012)
- 创新(57104)
- 科研(56902)
- 课题(56373)
- 国家社会(55723)
- 教育部(55044)
- 期刊
- 济(169409)
- 经济(169409)
- 研究(113574)
- 学报(70683)
- 中国(69018)
- 科学(63062)
- 农(61755)
- 管理(56174)
- 大学(53079)
- 财(52199)
- 学学(50456)
- 农业(43335)
- 教育(39433)
- 技术(33437)
- 融(29819)
- 金融(29819)
- 经济研究(29456)
- 财经(27872)
- 业经(27658)
- 经(23961)
- 业(23414)
- 问题(22983)
- 贸(22850)
- 科技(20335)
- 国际(20128)
- 版(19821)
- 资源(18795)
- 图书(18589)
- 技术经济(18560)
- 商业(18325)
共检索到571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喻开志 冯佳晗 石瑶
全球价值链逐渐成为各国贸易交往的纽带,地区间贸易日益紧密,但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各部门排放的途径有待进一步明晰。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和作用机制,为此通过构建基于全球价值链框架的部门间联系,利用亚洲开发银行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使用投入产出模型,探究供需和财富积累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东盟贸易中(1)中国主要排放体现在国内最终产品的生产消费上;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中间品贸易强度的提高能显著减少中国总体碳排放,增加值贸易强度的提升能增加碳排放;总体上贸易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减排,但对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2)国内外供需的扩大抑制了价值链分工地位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各国财富积累加强了中间品贸易强度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削弱了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东盟 贸易 碳排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红光 张子孟 郭杰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分配系数建立了基于价值增长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对中国2007年和2012年分区域基于价值的碳排放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随着国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区域间净转移规模也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区域不公平现象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这不利于全国总体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碳泄漏 价值链 投入产出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玉晶 兰天
文章基于2007—2020年ADB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中国前向嵌入与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前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显著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而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不利于减少贸易隐含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基于前向关联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技术密集型、非污染密集型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是中国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从调整贸易规模和改善贸易结构着手,推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低碳合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姜彬 郑乐凯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状况,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且中间品贸易占主导地位,双边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其中,中国出口到东盟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接近90%,从东盟地区进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则在70%以上,初级和资源型行业的增加值进出口占比逐年减少,而制造业总体增加值进出口占比逐年增加,并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内增加值的主要贡献来源。另外,细分行业和要素密集度来看,中国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国内出口增加值逐年增加,日益成为出口东盟的优势产业。最后,还发现中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虽有较快增长幅度,但规模相对较小。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东盟 贸易结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的提升反映出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存在一定冲突,但贸易引起的环境代价正在逐渐降低,与GVC分工地位的逐渐改善相一致。最后,从转变外贸发展模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服务业出口以及主导区域价值链等方面就如何在GVC分工趋势下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斌 彭星
本文引入了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从分析对外贸易影响碳排放的相关机理出发,通过构建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1991~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了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张、技术的不断进步及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异对碳排放的影响则不显著。在三大影响因素中,全球价值链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同时,在碳排放的效应分析中并不存在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曲线。因此,在当前背景下,综合采用碳减排规制政策、外贸政策、产业政策及技术创新引导政策并积极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以实现碳减...
关键词:
对外贸易 碳排放效应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熊彬 罗科 王艺霏
利用2005—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配套贸易隐含碳数据,建立包含人口、财富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系统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会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区域内直接和浅层价值链合作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可以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反,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樊茂清 黄薇
本文根据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利用基于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的宏观估算方法研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演进过程,并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了产品类别的分解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上升,尽管中国加工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下降,但是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全球占比仍在逐年提高;2.中国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逐年增加,中国的生产活动正在逐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3.尽管总量水平不高,但中国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发展迅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制造业也体现在服务业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